时间:2019-01-08 14:47:38 作者:admin来源:中国治理网阅读:7613
在国家级贫困县重庆奉节,有三个别样的“家庭”,迎来送往间总计已供养了530余个“特殊”失能人员。
冬日上午,从县城出发,两岸红叶相伴下,沿着长江边一条宽敞的马路前行,不多时就能抵达其中一个--奉节县永乐失能人员供养中心,走进整洁明亮的大厅,有智力残障者在看电视,有肢体残疾人士在做刺绣……“楼上小敏想下楼活动,谁能帮忙把她抱到轮椅上?”刚想驻足,一声爽朗的喊声传来,立马就有了几句回应,循声而去,喊话的人是一名坐在轮椅上的女青年。
“因为住的都是残疾人,平日里,除了护理人员外,大家相互的帮助少不了。”中心负责人石宗祥是这里的“家长”,路过时正巧碰上女孩轮椅踏板上左脚的一只拖鞋松脱了,随即俯下身轻轻地给她穿上。
一行人的话匣子,就围绕着这名女孩打开。
不“撒胡椒面”
改“一刀切”为“抓中枢”
轮椅上的女青年名叫余国蓉,今年35岁,来自奉节县新民镇长棚村。2004年,突患结核性脑膜炎让身体免疫机能严重受损,到2011年,因一场感冒让病情迅速恶化,腰部以下失去知觉,导致肢体一级残疾。
俗话说“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多年来,县城大大小小的医院都留下了这家人寻医问诊的身影,不仅花光了所有积蓄,还欠下了亲戚朋友一大堆外债。家里另外两姊妹已经出嫁,一个弟弟还在上学,为了守护在这个女儿的床边,父母既无法外出务工,也没时间打理农活,渐渐的,自家的300多株脐橙变成了“野生植物”,老两口在2014年时不得已将果园交给邻居经营,一家人全靠父亲一人在照顾女儿间隙四处打零工糊口,家庭年收入只有2000余元。
2015年11月以来,奉节通过全覆盖、网格化、地毯式入户走访,摸排出失能贫困人员948户1013人,其中,因残致贫比例超51%,因病致贫比例为12.3%。
“失能人员长期生活不能自理,必然束缚住家里现有的劳动能力。”奉节县民政局局长杨晓环说,采取常规的低保、救济等方式对这群人进行帮扶,即便能够一时脱贫,却很难避免“返贫”现象。
脱贫攻坚中,如何啃下最难的这块“硬骨头”?调研后,奉节县委、县政府相继制定了《孤残困难家庭失能人员集中生活帮扶试行办法》、《奉节县贫困家庭失能人员集中供养救助办法》,探索建立贫困家庭和农村五保失能人员“政府兜底保障、释放劳动能力、助推脱贫攻坚”集中供养模式,由政府建设公益性养护中心,将失能人员集中到一起“托管照料”,彻底解决贫困家庭的后顾之忧。
具体执行中,当地杜绝“撒胡椒面”的救济方式,将集中供养帮扶对象限定为农村五保失能人员、城市“三无”失能人员、城乡低保和农村建卡贫困户等贫困家庭中的失能人员,由县民政局、县残联-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把关审核,对每个申报家庭采取申报、核实、审批、公示四步工作程序,确保每个申请人员符合集中供养条件,将有限的钱用在实处。
给劳动力“松绑”
“小投入”换取“大收益”
“我们住在这里,有专人照顾,家里也不用承担费用,真的很好!”聊天中,余国蓉灿烂的笑容,给人一种自信和乐观。
经调研测算,政府兜底供养1名失能人员,当地需要运行经费1500元/月。全县要照顾这么多人,资金从哪儿来?
“主要是整合城乡低保、特困供养、慈善捐赠等社会救助资金,不足部分再由财政兜底保障。”石宗祥说,入住失能人员平时享受的最低生活保障、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等补助资金,交中心作为日常供养费用,个人不再重复领取。
通过规范管理,这里彻底改变了失能人员原有分散的“家庭照管”方式,实现了由普通的“生存照管”到“专业护理”的极大转变。在位于一楼的医疗康复室,碰到70岁的宋延祥老人时,他刚做完帕金森理疗。“卫生计生部门每日会指派专门医生到中心坐诊,定时负责失能人员身体检查和常见病处理。”现场一名医生介绍,通过“养+医”结合的方式,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医保服务,遇到重大疾病则由政府采取医疗救助方式对其进行帮扶,“五楼还有一个康复中心,县残联捐赠了各种康复器械,还能方便病人免费做康复训练。”
失能贫困人员送入集中供养中心后,家里的劳动力“松绑”了,很多家庭释放“自己脱贫自己干”的巨大潜能,走出一条自主创业脱贫致富之路。
从中心驱车20公里左右,来到余国蓉的老家,其父母腾出精力收回了果园,经过起早贪黑地护理,300多株脐橙已结出丰硕的果实。“去年收获脐橙8000公斤,卖了近3万元。”54岁的母亲黄方兰笑呵呵地道,2017年,家里还享受到了2万元无息扶贫金融贷款,当年用这笔钱重新栽种了200株脐橙苗,长势十分喜人,再过两年就可以挂果,“我们现在对脱贫很有信心。”
“平均每集中供养1名失能人员,至少可以释放1名劳动力,按人均每月劳务收入3000元保守估算,一年增收3万多元。” 杨晓环说,这些人员懂得感恩,就业热情极高,目前,全县共投资2600万元建设了永乐、吐祥、草堂三个养护中心,累计供养失能人员530余人,释放800多名失能人员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发展种养殖业,帮助贫困家庭实现年增收2400余万元,400多户失能人员贫困家庭实现了脱贫致富,实现了“小投入”换取“大效益”的目标。
贾开诚正在忙着粘贴钻石绣《天鹅城堡》。彭国威摄
实施“动态管理”
“扶上马”还要“送一程”
在石宗祥的办公室,有一排档案柜,上面整齐地摆放着每一个失能人员的各种详细资料,其中的“家庭收入状况随访记录”最引人注意,每个家庭释放了多少劳动力,现在收入情况,在上面一目了然。
“为保障这项惠民措施的可持续,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我们建立有追踪回访制度,每个季度1次,每年做4次。”石宗祥翻阅着记录说,定期回访中发现不再符合集中供养救助条件,或其家庭已脱贫且有供养能力的失能人员,要么由家属接回家照顾,要么实行有偿服务。
为了让失能人员最大限度拥有一技之长,中心还开办有刺绣、绘画等方面的特长培训。“我们渴望每个失能人员都能自尊和自强。”石宗祥说,今后失能人员要是选择回去,凭借手艺也能找到自己的“饭碗”。
正在大厅做刺绣的残疾人名叫贾开诚,来自康乐镇,44岁的他因为截肢伤残来这里两年有余了。“来这里不久就开始学这门手艺。”忙着粘贴钻石绣的他道,这幅《天鹅城堡》总共需要39种颜色,自己已经粘贴了5天,再过几天就能完成。
谈起这两年的得意之作,不善言谈的他一下来了兴趣。“应该是那幅<家和万事兴>,当时用了60多种颜色。”
“有销售的作品没有?”尽管回答是“没有”,但贾开诚不仅不觉得尴尬,脸上反而总是挂着自信的笑容,“目前还没有销售渠道,听说中心正在筹备开网店,今后有店铺就好了。”
建立长效管护机制,重拾失能人员自信。边试边行中,奉节县委、县政府明确要求,把失能供养机构建设纳入当地社会福利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让全县供养床位达到1000余张,最终实现贫困家庭失能人员应养尽养的全覆盖,届时,这里“因病致贫”的困扰, 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