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推窗见绿树 进门有书香 ——成都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社区

时间:2018-09-10 14:47:05 作者:admin来源:中国治理网阅读:11540



居民在使用新建的公共体育设施。李永霞摄
 
  家住成都市成华区青龙街道致强社区56岁的杨秋华阿姨最近心情特别愉快,散落路边的垃圾不见了,道路两边纷纷种上了树,新建的邻里中心今年5月也开业了。由政府购买服务、社会组织运营的邻里中心经常开办自制咖啡、插花等免费课程。“退休后我就来学插花,生活有乐趣多了。”杨秋华说,仅用了大半年时间,这个主要由拆迁安置户构成的小区,硬件环境和居民精神面貌都焕然一新。
 
  为切实破解人口激增带来的“城市病”,完善特大城市治理体系,成都聚焦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坚持社区发展与基层治理同向发力,改革创新与惠民利民双措并举,城市的宜居度和市民的认可度全面提高。
 
  顶层设计破除“九龙治水”
 
  当前,成都已建成城市社区802个、涉农社区1060个、村2474个,作为一个特大型城市,社区治理的工作压力巨大。
 
  在过去,城乡社区治理工作职能分散在40多个部门,存在条块分割、“九龙治水”等问题。2017年9月,成都市坚持“还权、赋能、归位”的理念,推动城乡社区治理机制改革,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城乡社区发展治理 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的意见》,召开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大会,在全国率先成立市、县两级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改革创新社区发展治理体制机制,重点采取联席会议、责任清单、规划引领、资源整合、多元协同等方式,统筹推进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
 
  成都以顶层设计为突破口,市委组织部、市人社、财政、民政等多个部门联合,构建“1+6+N”政策体系。该体系涉及乡镇(街道)和村(社区)优化调整、转变街道(乡镇)职能、社区专职工作者管理、社区总体营造、社区发展规划、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标准等多个方面。
 
  家住成华区的李建华下班后回到猛追湾街道望平社区,在市民驿站的自助设备前,李建华熟练地点击屏幕进行操作,“一次把家里的水电气费都缴了,原来这些事要跑好几个地方。”
 
  这种生活服务上的便利,正是成都推动智慧社区建设的成果。在统筹整合110项城市智慧服务内容的基础上,成都推出了“天府市民云”平台,集成网上办事、交通出行、便民缴费等服务资源,为居民提供“互联网+一站式”城市服务。
 
  提升改造实施“五大行动”
 
  家住武侯区倪家桥社区的陈大爷现在最爱去的地方就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楼有图书室,二楼就是我上国画课的地方。”陈大爷学习水墨画两个多月了,“画画可以修身养性,比整天打麻将好多了。”事实上,不久前这个书香弥漫的党群服务中心还是一间麻将馆,如今通过空间整合和功能叠加,变成了一个全天候互动式“家园”。
 
  陈大爷的幸福晚年得益于社区品质和功能的提升。为破解居家养老难,成都着力推进“社区嵌入式养老”,集合居家养老、专业养老和社区养老资源。同时,将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经办需求量大的75项服务事项下沉至基层,构建起“15分钟公共服务圈”。即使是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在社区也能享受到各项便捷的服务。
 
  锦江区水井坊社区水津桥旁一个原本5亩大的停车场,被改造成了一座与水井街的特色文化相结合的绿色休闲小游园。成都今年还计划新建改造社区绿道750公里,“小游园、微绿地”计划建成143个,总面积约80万平方米。改造同时,注重发展社区文化,加强对古建筑、古遗址保护修复和创新使用。变“拆改建”为“留改建”,人口规模结构与生活环境品质更平衡更协调了。
 
  在金牛区花照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非遗文化展示厅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华珍认真整理着一件件藏羌绣艺术品。这里是四川省首个以“非遗进社区”为主题的集非遗展示、非遗参与、非遗传承、就业服务为一体的教学、展览、体验式文创模式。目前,藏羌绣工作室的学员多达200余名。通过街道、社区牵线搭桥,其中部分学员还通过藏羌织绣这一技能,实现居家创业。
 
  为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成都深入实施老旧城区改造、背街小巷整治、特色街区创建、社区服务提升、平安社区创建等“五大行动”,就问题的整改解决,细化分解为57项具体任务,责任落实到62个牵头部门,采取项目化方式推进落实,并强化目标督查,以务实的态度解决实际问题。实施近一年,“五大行动”成效显著。
 
  抓好党建引领社区共治
 
  地处双流区城区以西的楠柳社区,试点打造了双流区首个社区工作站。工作站的服务人员由镇政府直接下派任职,镇级行政管理权限向社区下沉和延伸,让社区两委工作人员有更多的时间深入基层,提升服务。“只有多做接地气的事情,居民才能真正感受到我们的用心!”楠柳社区书记赵海林说,现在能有更多时间倾听居民意见,社区服务有了很大的提升。楠柳社区创建了以社区党建为引领、以社区工作站为依托、以社区自治组织为抓手、以社会组织为实施主体的“1+3”服务模式,让党员干部和群众面对面,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
 
  为破解镇街和社区责权利界限不清、多元协同不够、人财物强力保障不足等难题,成都建立了“党建引领、多元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机制,通过推进社会组织发展、社区人才支撑、多元投入等“七个机制”建设,提升组织领导、群众工作、化解矛盾、舆论引导等四种能力,一系列措施让社区发展治理工作成效显著提升。
 
  2018年4月,成都制定了《全市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集中攻坚行动方案》,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核心推进区域化党建,全面推行兼职委员制度。同时,深入开展“蓉城先锋·党员示范行动”,推行“互联网+双报到”党员志愿服务,全市有7400多个党组织、近13万名党员在社区开展服务,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
 
  人才支撑是关键。成都出台了《成都市社区专职工作者管理办法》,解决社区专职工作者力量不够、薪酬待遇偏低等问题,让社区工作成为受人尊重、让人向往的高尚职业,激发社区工作者热情,确保专业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成都在探索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方面有很多特色举措,将发展与治理相融,体现了以治理驱动发展、以发展提升治理的行动逻辑,很好诠释了科学发展与有效治理的内在关系,突破了发展缺动力、治理无实效的困局。”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姜晓萍认为,成都形成了党建引领社区共治的新格局,形成了有效的社区协同共建机制。
 
  社区发展治理的初心是实现社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都让社区发展从数量指标回归到质量内涵,有利于实现社区的和谐宜居和高品质发展,让这座“生活城市”更加精彩。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