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1-25 09:09:10 作者:友成研究院来源:友成基金会阅读:11348
2018年12月3日,联合国一致通过决议,宣布1月24日为国际教育日,以纪念教育为推动和平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这一决议的通过彰显了国际社会支持采取变革行动,为所有人提供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的坚定政治意愿。国际社会借此重申,教育在建设可持续、具有复原力的社会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有助于实现所有其他可持续发展目标。
2020年的两个事件让人们更加感觉到教育改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第一件事是疫情对当下教育产生的影响以及对未来可能产生的影响:不仅教学方式和师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改变,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父母和学校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显然,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我们尚未对此做好准备;迫切性自不待言。
第二件事是美国在大选中所呈现出的撕裂以及国会山的骚乱,一方面让大家为昔日的“灯塔”黯然而唏嘘,另一方面则也启发了大家更多的思考,作为一个盛极一时的大国,出现这样的纷乱,教育在其中起到什么样的塑造作用?重要性毋庸置疑。
自2007年创始开始,友成基金会就把目光放在人的全面发展上,在扶贫领域提出了“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并举的理念,并围绕社会创新提出了新公益的一系列思想,这就决定了友成在乡村教育方面必然有所创新,有所实践,有所建树。
在第三个国际教育日到来之际,对友成的教育创新实践做一个简单的梳理,一为过往努力纪念,一为未来发展蓄力。
01
关于扶贫和教育,
友成是基于哪些价值判断?
▲理念及逻辑
理念一:人的全面发展是最大的公益(第一性原理)
从基金会成立的第一天起,这一条就成为基金会的理念和价值观。一个以实现并传达善的基金会当然必须以人为目标,而其中的关键在于“全面发展”,意味着身心灵的统一,意味精神和物质的协同,意味着情感和意志的饱满,而教育是心灵成长、精神和情感健康成长的唯一途径,因此在创始人的心目中,友成一直就是一所特殊的无围墙的大学。
“通过各种手段与方式来强调物质需求与精神追求的和谐与统一,把追求人精神境界的提升、整体素质的提高——概括地说,把“人的全面发展”当做最大的公益。努力带动一部分人精神上先富裕起来,进而追求全社会精神、物质的共同富裕。”
——友成创始人,理事长王平
理念二: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唯一途径(基因改造原理)
贫困具有某种遗传的特征,即一个处在深度贫困中的家庭或地区,往往代代因袭,而落后的教育恰恰是贫困代际相传的基因。
发生在18世纪的普鲁士的现代教育变革,迅速地将当时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发展成为列强之一。中国也素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传统。说明了教育对于改变一个家庭及至国家命运的重要性。
所以我们也可以说,“知识改变命运”,就是通过改造教育这个基因,而让一个人、一个群体的命运发生快速但持久的改变。
“从长远看,要巩固脱贫成果,就需要教育的持续发力,以防止脱贫再返贫的现象发生。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最重要的途径,在全面消灭贫困之后,如何发挥教育的作用,阻止贫困代际传递,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
——友成副理事长 汤敏
理念三:教师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支点原理)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一根杆杠,我就能撬动地球。有人类灵魂工程师美称的教师,就是学校教育的支点,并且,越是在贫困的地区和社会,教师能够起到的作用会越大,这是因为在意味着所有(物质、认知、知识)都匮乏的时空中,一个教师就是黑暗中的一盏灯,会燃起众人的希望,能改变他们的未来(孩子)。
乌申斯基说:“教师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它的事业,从表面来看虽然平凡,却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之一。”
“我们现在的教育公平还是比较薄弱的,弱的不在硬件,在这方面,近年来投入真的不少。但对人的投入,对教师的投入不够。教育发展的确需要一定的硬件,但是硬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还是教师。”
——友成副理事长 汤敏
理念四:互联网为教育公平和教育改革提供了无限可能(创新原理)
友成一直认为,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需要通过创新来解决那些顽劣的社会问题,所以友成一直以推动社会创新为己任。
互联网的出现为教育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和绝佳机会。第一,知识的大规模传递和共享让世界更平了;第二,优质教师资源和教学资源第一次有可能被大规模投送;第三,网络形成了新的社会和学习社群,这对深处大山之中原本“孤立无援”的乡村教师,提供了和社会保持连接的纽带,同为乡村的教师也有了守望相助的时空。
”在教育领域,慕课尽管只是一个小小的工具,但它有可能掀起一场革命,因为它创造了比现有教育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但是,这场革命,对全世界所有的国家、学校、企业、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可以参加。“
——友成副理事长 汤敏
02
友成的教育创新之路是如何迭代的?
常青义教:常青公益,让爱传递,帮助他人,快乐自己!
发起于2010年8月份的“常青义教”项目,既基于对贫困地区教育的长期观察,也基于一项关于扶贫志愿者的研究。
研究发现,匮乏是贫困地区最为显著的特征,而在所有匮乏中,人力资源的匮乏又首当其冲。与此同时,城市中存在大量虽然已经退休,但仍然年富力强的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能力的人士,退休的老师即是这样一个人群。
在汤敏老师的设计、协调和推动下,第一期的“常青义教”项目在广西推进。
这个项目有三个特点:第一,"常青义教"的支教主体为城市退休的优秀教师;第二,面向贫困地区学校老师和校长,旨在提升教育管理和教学水平;第三,项目依托“友成志愿者驿站”的平台。
在2011年5月的常青义教研讨会上,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政策评估室杨银付主任指出,"常青义教"以调动退休教师资源下乡支教的社会创新方法使贫困地区学校与城市共享优秀教育资源,缩小城乡差距,并形成了一套可复制的推广模式。
60多岁的金洪滨是广西省南宁市天桃实验中学的优秀退休教师,第一批常青义教志愿者。刚到甲篆中学,金洪滨就经历了一个优秀学生因贫困辍学的心酸故事。随后一年,金洪滨与他的妻子陈宁以及南宁市60余名退休教师,先后10余次、106天到甲篆中学,每次进行3周到1个月的支教活动。这期间,甲篆中学的570名学生也经历了人生中的许多“第一次”。
可以说,“常青义教”奠定了其后所有教育项目的基石,是0到1创新的实现。一般情形下,都是城市的教师志愿者定期走访乡村学校,不妨将这个模式比喻成手工时代的行商模式。
创业咖啡:播撒创新创业的种子
该项目于2011年发起,旨在启蒙大学生社会企业家精神,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主要服务高校学生及老师,提供创业教育师资培训、网络学分课、种子基金等服务。每年秋季学期(约9-12月份)上课,16节课32课时,2学分,课程名称“创新创业家培养实验”。
自创立以来,与北大合作开展“创新创业启蒙课程”,并通过互联网免费分享给合作高校。采用基于慕课理念的混合式课程模式,线上采取网络视频直播、多点实地互动模式,线下由本地教师辅导学生小组项目制学习并开展实践活动。2011-2020年累计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251所高校的318名教师,约106450名学生受益。
“创业咖啡”是基金会教育项目的另一基石,该项目是最先采用慕课模式的项目,后期的青椒计划、领头雁都是在此基础之上的应用和迭代。
双师教学:以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网络信息技术助力乡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发起于2013年8月份的“双师教学”,是“常青义教”的主版本升级,实现了从线下到线上的飞跃。
“双师”是指一个贫困地区学校课堂的教学由两个老师来完成,一位是远端城市中的优秀教师,一位是当地乡村学校的现场教师。
和“常青义教”相比,双师教学体现了以下几点进步:第一,城市优等学校的教学资源直接通过网络的方式被共享给乡村的学校;第二,乡村学校课堂里的学生,通过画面直接学习到了优质中学课堂的学习方式;第三,乡村教师通过对城市老师每堂课教学的学习,无论是教学法还是知识点的讲解,都获得了极大的收获,“常青义教”中城乡老师之间的“师徒制”,不仅被保留下来,而且有了更具体的载体和更频繁的接触。
自2013年秋季学期起,该实验已扩展到了中西部22个省(区)的200多个贫困地区乡村学校。广西南宁、桂林、重庆彭水、贵州威宁、湖北咸宁、广东东莞等地也开始运用双师教学的模式。2016年3月,广西自治区教育部门则将“双师教学模式”作为一个政策,要求在全区范围内推行和实施这一模式。
如今,城市与乡村学校在教学的硬件设施上差距并不大,真正的差距在于老师的教学水平。要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关键还在于提高乡村教师的综合素质。但因种种原因,乡村教师能够获得的培训机会相对较少。“双师教学”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当然,比起照搬人大附中老师的授课内容,更重要的是乡村教师如何将那些现成的授课图像,化为己有,传授给学生一种更为内化的思考方式,培养学生更为严密的逻辑思维,进而解决师资公平的问题。
——南宁市教研所教研员农学宁
在城市学校和乡村学校之间通过影像的方式传递信息。如同早期的传真,发送方和接受方是一种点对点的状态,通讯过程中双方既可以是同步,但以异步为主,且是单向传递。
益教室:让乡村孩子美起来
益教室发起于2014年,是专注于中小学美育教育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研究和实践的专业教育平台。
益教室创新的“P(艺术普及)+1(艺术专业)”中小学美育艺术教育模式,解决了城乡地区中小学缺乏师资、缺乏教学体系等普遍问题,领先践行了国务院美育教育政策,为全国城乡中小学美育艺术教育工作提供了成功的实践经验以及可全面推广的解决方案。
2018年以后,益教室基于美育艺术教育的独特性,应用“双师教学”的成功模式,全面开发中小学艺术双师课程,实现优质艺术教育资源低成本、规模化有效引入中小学,同时,以“益教室中小学教学测评体系”为驱动,分级分类持续赋能区/县域中小学艺术教师,支持艺术教师全面成长,支持各级各类中小学“开齐开足开好”艺术课程。
“我们乡村学校的音乐老师原来就像是长时间被堆砌在墙角的干柴,等待着不知道什么时候被丢进熔炉,直到遇到了益教室,我们这些干柴一下子就被点燃了,重新找到了当初音乐教师的教育梦想!我现在非常渴望能够用这样的火光去温暖并且点燃别人!”
——河北滦平县音乐教师 武泽强
青椒计划(互联网时代):立足教育公平,赋能乡村教师,助力乡村孩子多元发展
2017年9月发起的“青椒计划”,全称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在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指导下,由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沪江网携手国内30余家公益组织、学术机构、爱心企业发起。
该项目致力于探索互联网学习时代大规模社群学习环境下的乡村教师培训成长新路径,从而提升教学质量,稳定教师队伍,促进乡村教育发展。截至 2019年底,总共覆盖全国23个省级行政单位,249 个区县,10000 余所学校,近60000名乡村教师,累计开设专业课程 72 讲,师德课程 64讲,分科课程 317 讲。
在2020年9月,“青椒计划”被更新为“特岗青椒计划”,未来三年每年都将有十万特岗教师参与这一有温度、有深度的公益项目。
“青椒” ,好似一棵硕大的蒲公英,借着互联网的东风将种子吹散到祖国各地,顺带着将各种养分一并运送。于是,我们开始在各处生根发芽,拼命成长。我们努力汲取养分,是希望可以快速成长,让种子的种子可以遍地开花,蔚然成风。
——湖南省-溆浦县青椒学员肖丽好老师
和前期的“常青义教”以及“双师教学”相比,“青椒计划”有了更明显的互联网特征:第一,大规模的培训成为现实;第二,社群式学习成为一种极其有效的模式;第三,在项目的后端,更多的社会资源被卷入这个项目中,政府、企业、大学以及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真正显现了“集合影响力”。而不变的依旧是第一性原理、教育的塑造原理以及支点原理:乡村教师被进一步确定为直接的受益者。
基于互联网精神的“青椒计划”还产生了意料之外的“网络效应”。
所谓的“网络效应”是指一种应用的价值取决于应用的人数,应用的人越多价值越大,例如电话的价值就取决于电话的装机数。“青椒计划”也显示了明显的网络效应,即参与计划的教师越多,效果就越好,受益就越大。
如果回到教育的本质,这一点也很好理解,因为教育就是获得共识,共识的人越多,沟通的效率自然也就越高,对于一个学校而言,自然其进步就越快。这也破解了传统培训效果不尽人意的原因:每次受训人数太少,新的理念和方法无法形成共识。
以青椒为基本模式,又开发了为乡村发展带头人赋能的“领头雁计划”。
香橙妈妈大学:助力乡村女性梦想成长
友成基金会自2015年开始探索乡村女性电商扶贫技能培训项目,先后发起“让妈妈回家创业”和“乡村女性赋能计划”,在全国的8个省76个县培训了14000余人,实现了63%以上的就业创业率,人均月增收500-3000元不等。
基于乡村女性赋能的实践经验和社会责任,友成继续联合社会各界力量于2018年推出“香橙妈妈大学”乡村女性创业赋能项目,推动乡村女性的全面发展。通过集线上课程、线下培训、互助小组、陪伴孵化于一体的学习平台,从电商技能、女性心理、女性领导力、金融等多个领域,为乡村妈妈赋能,帮助乡村妈妈就业和创业,实现增收,同时让乡村妈妈更有爱,最终实现自我赋能。
香橙妈妈大学的教学模式和青椒模式又有迭代,其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线上和线下并重,除知识性授课之外,还注重陪伴和孵化,我们或者可以说,“香橙妈妈大学”是最早期“行商模式”和“慕课模式”的融合,事实上,这种融合既解决了效率问题,也满足了教育过程中的个性化以及情感性需要。
▲友成教育创新迭代之路
以上简略的回顾我们看到,友成在乡村教育领域的实践有两个两个源头,第一个是“常青义教”,从此乡村教育的焦点主要在提高乡村教师的能力和素养;第二个是“创业咖啡”,从此正式开启了乡村教育的互联网创新之路,用科技的力量填平教育的鸿沟。
03
关于未来,
友成还在思考什么?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2035年主要发展目标是: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高等教育竞争力明显提升、残疾儿童少年享有适合的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
▲从理念到实践
面对2035以及乡村振兴这样的目标,友成的教育项目组经常会讨论以下问题:
如何加强乡村地区学校的科学素养和审美教育?
在实践中,友成深刻体会到城乡之间的教育沟壑正在进一步加大,当一线城市的孩子已经可以享受到stem教育,贫困乡村学校的孩子则连科普知识的教育都缺乏。审美方面的教育同样如此,在很多乡村学校都厥遗若无。而无论是科学素养教育和审美教育,都将是未来社会最基本的素质和能力,这些素质和能力的缺失,意味着竞争力的先天不足,贫困落后的基因依旧存在。从2020年开始,友成正努力和更多的高科技企业合作,推进乡村地区的科学素养教育,尽量填补这个沟壑。
如何提高贫困地区的家庭教育水平?
在改革开放以前,虽然乡村教育也很落后,但家庭是完整的。外出打工导致留守儿童的产生,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角色的缺失将产生许多心理上的问题。
“香橙妈妈大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如果母亲能在家安居乐业,并且母亲可以通过学习获得更多关于情感教育以及家庭管理方面的知识,对孩子的成长就会有非常大的帮助。“香橙妈妈大学”只是为乡村地区的改善家庭教育打开了一扇窗户,在这个领域还有更多的议题亟待社会去关注。
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如此大,如何做才能让城乡教育出现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首先,当然是要进一步加强乡村教育的投入和制度上的倾斜。乡村的教育要想弯道超车必须抓住三个核心要素:信息技术、课堂和教师。一方面抓住优质教育的网络教育资源,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师名校课堂”等;另一方面提升乡村教师的信息技术,弥补乡村教师关于学科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足。
其次,我们应当深入思考,当前全人类面临共同的教育困境,有哪些是城乡共同面临的?有哪些是未来需要共同面对的?例如健全的人格教育、审美教育、心灵教育以及共情和同理心教育,在这些教育中,哪些可以率先在乡村开始?如同中国人直接跨过了使用“支票”作为支付手段,而直接进入移动支付。
如何通过教育创新如何促进乡村振兴?
通过教育进行扶贫,友成已经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和知识,但乡村振兴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在目标上要求更高,因此也意味着更多的挑战。乡村振兴对教育的需求也是毫无疑问的,在依靠传统的资源进行竞争越来越白热化的情况下,一个乡村要发展自然需要更多的创新。
例如,目前在我国一些地区正在兴起通过美学来发展的实践,并且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所以和教育扶贫不同的是,在乡村振兴中,我们更需要分析和判断未来的趋势和需要。
网络和人工智能对未来教育的影响?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教育大数据的生成、采集、处理、运用变成了现实,自适应学习成为了可能。机器完全可以完成重复性的知识讲授,大批量的作业审核,学员学习轨迹的记录以及可量化、综合性的个人成长评估。互联网可以让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学到任何知识;人工智能让这种学习变得更加精准、更加高效。
人工智能有力的支撑了终生学习。每位学习者可以根据不同兴趣、要求、内容、进度完成自己的学习计划,机器变成了人类终生的学习伴侣。传统的教师、课堂、学校都会发生改变,教师变成了设计者、课堂变成了虚拟现实、学校变成了社区活动中心。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会充分融合,让更多的学习者在学习中生活、工作,在生活、工作中学习。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