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国“两会”的到来,“微博打拐”所产生的冲击波,仍在继续发酵。
2 月20 日,“关于借助网络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的学术座谈会”在京举行,“倡议网络媒体义务为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提供空间”、“对参与买卖被拐卖妇女儿童的犯罪加大惩罚力度”及“公民与志愿者组织展开独立调查违法犯罪活动的可行性”成了与会专家学者和律师关注的重点。
而此前8 天,“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简称“随手拍”)微博打拐发起人、中国社科院农村问题专家于建嵘教授也主持召开了“打拐”专题研讨会。会前,于建嵘委托律师团代为起草“全面禁止儿童乞讨”系列草案,会后在官方微博上公布,公开向网友征集修改意见,以备在今年的“两会”上作为提案或议案提交。
“微博打拐”与我国第五次打拐专项行动不谋而合。有业内人士预言,在微博传播的历史上,“打拐”将是一起值得被铭记的事件。
一条“打拐”微博掀起的热潮
2009 年,微博在中国初露头角,2010 年,中国微博元年。
尽管曾有网络观察家认为,微博短小精悍,主要活跃于社会浅层的交流,不适合于深层次话题的探讨,但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成熟及注册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微博平台越来越呈现出影响舆论甚至制造舆论焦点的力量。
学者于建嵘就是因此在微博时代一夜走“红”。
一个叫杨伟鑫的六岁男孩,2009 年被人拐骗并搞残成了街头乞丐,2010 年初有网友在厦门街头发现并拍照,转发此照成为今年1 月17 日于建嵘教授新浪微博“打拐”信息发布第一条。于建嵘的初步想法是:以后凡是看到伤残儿童(10 岁以下者)在街头行乞,就打110,并把110 出警的情况发在微博上。
1 月26 日,于建嵘正式开通了“随手拍”微博。于建嵘呼吁博友见到街头乞讨的儿童时拍照或录像,连同时间、详细地点等发布到这个微博上。
让于建嵘等发起者没有料到的是,一个微博竟会催生一场全民“打拐”运动。在大众渴望参与公共事务但渠道窄小的现状下,小小的微博竟然承担起了上通下达的重任。
1 月29 日, 该账号试运行3 天, 便吸引了近8000 名网友的注意,收集乞儿照片100 余张。
而且,“随手拍”影响的不仅是网友,还得到公安机关的密切关注和积极回应。
该微博发布的公告显示,1 月26 日晚,福建龙岩市公安局局长过问当地网民所拍的照片。
1 月28 日下午,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关注该微博,并就“随手拍”微博上发布的一条线索做出回复,称公安部将部署公安机关对强迫未成年人乞讨进行立案调查。
“随手拍”活动恰逢春节长假,在媒体的大量报道下,过年回家团圆的传统与乞儿流落街头的现实对比产生巨大落差,激发了民众的同情心以及对这个活动的参与热情。据志愿者侯志辉透露,春节里,“随手拍”每天发布微博100 余条。这一段时间的超负荷工作,他和另外两名志愿者几乎累瘫了。
“随手拍”博客发布的数千余条信息,九成以上为网友拍摄的乞儿照片。这使得许多为寻子而精疲力竭的家长,把看这些微博当成希望和寄托。据“宝贝回家网”负责人张宝艳介绍,有的父母甚至通宵达旦地关注“随手拍”,如果劝他们去睡,他们说,也许还会传几张照片上来。
“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
“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有人这样高度概括微博及其海量用户在促进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江西宜黄事件中的微博直播、河北大学“李刚门”事件中的滚动播报、上海献花事件中的集体呼应等鲜活事例,使得乐观人士认为,在中国,“一个真正的公民社会正在网络上形成”。
当于建嵘与志愿者不分日夜地在收集、发布“打拐”微博的时候,“随手拍”的影响以他们难以想象的速度进一步扩大。
据报道,短短10 余日内,已有1000 多张照片上传。在微博的热门话题榜中,关于解救乞讨儿童的微博高达57 万多条。广东、吉林、攀枝花等地的网友还开辟了救助乞讨儿童QQ 群,迅速吸引大量网友投身其中。
2 月2 日,除夕夜,有着33 万微博拥趸的天使投资人薛蛮子发布《关于彻底消灭全国大规模拐卖儿童强制乞讨犯罪集团的倡议书》。薛蛮子的计划还由“关注”转向“行动”:酝酿成立一个旨在帮助被拐卖儿童的“救孤工作室”。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在这场“微博打拐”行动中,明星名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加入,成了最重要的助推力量。
经过创新工场CEO 李开复、娱乐界明星姚晨、赵薇等转发后,“随手拍”的相关信息,传播范围涉及1 千多万博友。
拥有136 万粉丝的童话大王郑渊洁就表示,会抽时间戴着微录手表出去寻找乞儿,见到就报警,还要把警方处理过程上传到网络。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夙生律师事务所主任迟夙生和全国政协委员、歌手韩红主动与于建嵘等联系,表示将就未成年人乞讨的救助问题,分别向今年3 月份召开的“两会”提出议案和提案。
全国人大代表、农民工张全表示,要在这次人大会议就如何禁止和救助乞讨儿童问题提出议案,并想当面向总理陈述,“政府和社会应为儿童在街头乞讨感到愧疚”。
而被汹涌的舆论推至台前的各地警方,亦纷纷表示,将马上联合各相关部门对辖区内的乞讨儿童进行清查。
深圳市公安局局长李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微博打拐”是将传统的“群防群治”与现代科技手段有机结合。
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通过微博回应:“我会通过微博和大家保持沟通,欢迎提供拐卖犯罪线索。对每一条线索,公安部打拐办都会部署核查。”
微博不“微”,也非全能
2 月8 日,湖北父亲彭高峰根据此次网友提供的线索在江苏找到了失散3 年的儿子彭文乐,将“微博打拐”活动推向高潮。
而随着“微博打拐”的持续和深入,一系列的法律和社会伦理问题开始浮出水面。微博网友热情依然很高,但出现了参与无序、盲目跟风及信息失真的网络常见弊端。“打拐”团队内部,意见也出现了重大分歧。作为发布平台的微博,也展现出其双刃剑的一面。
“实际上被拐儿童主要是卖给需要孩子的家庭,乞讨的很少,从中找拐卖儿童有点找错了方向。”《潇湘晨报》的署名评论文章给“随手拍”活动提了个醒。
有公安部门人士和网友则认为,现在这样做会打草惊蛇,会让部分行乞人员藏匿甚至是迫害孩子。
2 月15 日晚,《“禁止儿童乞讨”拟提交两会系列提案、议案、建议案、要点》在“解救乞讨儿童官方博客”发布后,在引来颇多关注的同时也发来诸多质疑: “随手拍”究竟是 “打拐”还是“禁乞”?
法律界人士质疑,如果“随手拍”意图是“打拐”,那么,公安部已经澄清,街头乞儿分为被拐骗、被雇佣以及亲属携带三种,目前,街头的多数乞儿属于亲属携带,而非被拐儿童。如果是意图是“禁乞”,那么,这涉嫌干涉穷人的乞讨权以及侵犯儿童的肖像权、隐私权。
而新闻传播学学者展江表示:“利用网络打击犯罪,最终还是需要专业机构去做。”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也认为,网络参与固然有其积极意义,但要提高打击拐卖儿童违法犯罪活动的成效,“一方面要完善人口出生信息采集,另一方面,要完善儿童保护机制。”
记者注意到,民间“打拐”同时,公安部正在进行我国力度最大的一次打拐专项行动。
自2009 年4 月开始的全国打拐专项行动,是我国第五次,也是力度最大的一次专项打拐。与此呼应,2010 年3 月15 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发布《关于依法惩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意见》,全面加大对拐卖犯罪的打击力度。
《新京报》评论指出,“公民行动是公民行动,政府行动是政府行动。在打拐上,主要应依赖政府部门的力量,因为它掌握着强制资源并垄断着执法权力。公民再热情,也只能起到提供线索这种辅助性的作用。”
“微博打拐”将向何处?
长期致力于社会问题关注的
周鸿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微博打拐”是在社会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共治的体现。“在处理公共事务过程中,与政府一样,公民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很多时候,社会治理需要政府和公民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从而达到善治和共治的目的。”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则强调:“微博打拐”的意义在于,面对流浪儿童,网友们利用网络这一现代科技广泛参与,给予公权力救济重要支持和督促,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但是,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未成年人行乞问题。“未成年人乞讨,根源还是因为贫穷,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从长远看,要解决问题,必须尽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人民日报也在《微博打拐验证民众智慧理性》的时评中给“微博打拐”高度评价:“随手拍”是网络时代典型的公民行动……此次“微博打拐”是民间力量参与社会建设的一块试金石,证明了社会力量可以帮助政府作为,民间行动可以助推制度完善。
新西兰《先驱报》在一篇《微博打拐见证巨大的“微力量”》评论中指出:“从微博打拐可以看到,微博不仅仅带来了传播革命,更重要的是推动了公民力量的成长,公民意识的觉醒……微博打拐成功的背后,是千千万万的网友,通过手机拍摄、汇集照片而进行打拐,其所见证的是公民行动起来所产生的巨大的‘微力量’。”
争论愈演愈烈,但行动却并未止息,“随手拍”志愿者依然忙碌,于建嵘教授还在力推建成打拐数据库,而壹基金也决定创建“救助乞讨儿童专项基金”,持续资助救助乞讨儿童的行动……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