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06-27 21:25:36 作者:admin来源:中国治理网阅读:2360
王石:如何概括社会主义价值体系?
作者:王石 来源:作者赐稿 来源日期:2011-6-26
这是一份思考提纲。
内容提要:十六届六中全会适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但因缺乏充分讨论,集思广益,在提出任务的同时,就草率地以中央文件的形式设置议题、颁布基本内容(四个方面),迄今并没有实现预期目的,产生应有影响。本文指出:由于社会主义是一个历史的、多元的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议题,失之笼统,且有“包打天下”之嫌。应当将思考的重心置于本国实践,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的可贵经验。而所谓“四个方面”更缺少应有的理论深度,乃至文不对题。本文主张,这一至关重要的、涉及党内外制度认同的课题,在党的文献中应当有新的、更其鞭辟入里的阐述,并应说明,总结和概括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基本经验,特别是总结和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或核心价值)”,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认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逐步提升和深入的过程。
如何概括、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课题。
与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具有同等地位。因其关系到全体党员、全国人民对于现行社会制度的认同。
再次提出“如何概括”,是基于两个考虑:
一是认为目前党的文献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课题设置和基本内容在思路、方法、理论概括方面存在较大缺陷,而且宣传实效不显著,认同度不够;
二是认为这一课题具有极大的讨论空间。应当允许党内外各界人士广泛议论,并且在充分讨论,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形成共识。
(一)课题设置的主要缺失
课题设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课题设置主要有两个缺失。
第一个缺失是,由于“社会主义”是一个历史的、多元的概念,笼统提出“社会主义”,不仅缺少针对性,而且有“包打天下”之嫌。
“社会主义”是一个宽泛概念,历时五百多年。所有以资本主义为批评对象的学说、实践,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中叶以圣西门、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到19世纪后半期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科学社会主义,从20世纪上半叶以列宁、斯大林为代表的苏式社会主义,到上世纪后半个世纪以来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具有本国特色、以体制改革为先导的改革式社会主义,以及资本主义国家内部以社会民主党为代表的民主社会主义运动和当今世界各色各样的社会主义制度与思潮。
鉴于以上,是要提供放之四海而皆准、涵盖一般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还是要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基本经验?从课题设置看,失之笼统,且有“包打天下”之嫌。
第二个缺失是,逻辑结构不严谨。
应当说,“核心价值”与“价值体系”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是有区别的。
核心价值通常聚焦于一点。所以称“核”称“心”,例如,毛泽东同志说核心力量,明确指共产党。再如,恩格斯说,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只有一个核心”,就是科学社会主义(他没有说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都是“核心”)。因此,如讲“核心价值”,则不宜再讲“体系”,更不宜称“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四个方面都称“核心价值”,逻辑上不严谨,也不符合语言习惯。
本文主张:或称“价值体系”,或称“核心价值”,均可。但不宜称“核心价值体系”。
(二)“基本内容”(四个方面)皆欠精准
目前文献表述之基本内容(四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
其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前文已说及,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而今我们又说,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二者究竟谁涵盖谁,概念颠倒。
再则,马、恩将他们的社会主义学说称之为科学社会主义,是为了表示与空想社会主义的不同。但实际看,马、恩生活在资本主义初级阶段,他们的许多观察、推断同样不能超越“空想”。例如,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发生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而且一国不可能单独实现社会主义;马、恩都认为,社会主义可能同时在西欧发达国家(英、法、德)取得胜利,然后是北美、东欧,最后发展到全世界;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说,社会主义社会是没有货币、没有商品、没有市场的社会,那时每个人都将以其与劳动时间等量的劳动券,从社会库存中领取消费资料;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中说,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后,职工不能拥有个人住宅,只能由社会配发等等。
今天,如果我们不顾一百多年以来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新变化、新发展,不顾马、恩在社会主义学说方面的明显缺陷和已经过时的论断,不思反省、不加鉴别、不予发展,仍然笼统地将“马克思主义”规定为“指导思想”,将如何体现理论上的与时俱进,如何体现改革创新,如何体现发展?
[附注]:1981年,我国驻英国大使柯华同志曾根据中央指示提供一份关于英国资本主义状况的调查报告,并与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进行对照。根据调查组当年的分析,①资本家的利润已经主要不是剩余价值,或殖民盘剥,而主要来自科技进步;②资本主义仍在发展,不能说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③工人阶级绝对贫困化的说法已不符合现状;④据考察,英国、西欧不存在革命形势,更没有武装革命(暴力革命)的可能。
上述资讯来自1981年,已是30年前情况。
又则,从中国革命实践看,尤其从改革开放经验看,作为“指导思想”,仅提“马克思主义”一项,是不完整的。一方面, “实事求是”、“自强不息”、“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均源自中华文化;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管理方面,我们显然更多的是学习西方经验,用以指导社会主义的经济、科技、信息领域。总之,在21世纪,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个领导十几亿人口的执政党,在指导思想上,仅仅局限于一百多年以前的两个德国思想家的“主义”,会让人感到不可思议,而且让人感到陈旧、感到偏颇、感到缺少襟怀。
[附注]:连金正日都自信满满地说:“主体思想区别于马克思主义。”
[附注]:2008年第二届上海论坛讨论思想的源和流。焦点是:以中国文化为源,还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源,或者是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源?据说,分歧很大,没有结论,但有一点,学者们是有共识的。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比如将马克思主义封建化,比如新的乌托邦式的空想,即所谓“生产关系跑到生产力前面”,批唯生产力论,一大二公,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之类。
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什么?
答: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想。
等于没有回答。也可以说,答非所问。或者,文不对题。
它相当于有人问:同仁堂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同仁堂回答:是以办好同仁堂为目标……
其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附注]:评析此条之前,我想先说到马克斯·韦伯。韦伯在欧洲学术界几乎可以说是与卡尔·马克思具有同等地位的德国学者。他曾经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里引用18世纪美国政治家班杰明·富兰克林的“教训”,并说这些教训正是“以独特方式所宣告的,是资本主义的精神”:
“记住,时间就是金钱”;
“记住,信用就是金钱”;
“记住,金钱天生具有孳生繁衍性”;
“记住,俗话说,善付款者是他人钱袋的主人”。
我们应该向韦伯、向富兰克林学习一种思想方法,即寻索事物特质(!)的方法。上述引文中所强调的效率问题、信用问题、资本运作问题、信贷问题,均是资本主义时代所特有的精神。是封建时代、是田园诗式的生活、是自给自足的经济所没有的精神现象。
反观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改革创新、时代精神,均是其他社会制度、其他时代同样存在、同样倡导的普泛精神,非社会主义所特有。
比如,在“改革创新”方面,资本主义从16世纪产业革命开始,特别是18世纪以后,先是以工业化为标志的科技革命,再是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科技革命,而后是以信息化为标志的科技革命。在人类历史上,还没有一种制度可以在“改革创新”方面与其相并论。
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也不 “专属”于社会主义。
其四,社会主义荣辱观(编辑对本节有所修改)。
荣辱观的基本内容属于公民道德范畴。不应将公民道德意识形态化。道德往往是超越阶级、超越政治制度、超越意识形态、超越“主义”的所谓“公德”,它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规范。
将“荣辱观”称为“社会主义荣辱观”,不科学;将其归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更不恰当。
我们可以说,社会主义吸收人类文明成果。
但我们不可以反过来说,所有人类文明成果都是社会主义。
(三)补论:“核心”与“体系”
顾名思义,“核心价值”在事物、观念内部,在中心位置,是最重要、最珍贵、最本质、最特别的东西。比之于靶,“核心”当然在“靶心”位置。
例如,不少人说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和”。“和”的位置在哪里?在中华文化内部。占据中心而影响全局。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也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也好,它们处在社会主义的什么位置呢?回答是:处在社会主义之上,或者之外,或者是同一位置,没有进入社会主义的内部,没有进入中心位置。将它们称为“核心”,是过于外化了,是 “脱靶”。
论及“体系”及其要件,很复杂。
举例说明。人体是一个“体系”,由八个“系统”组成,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
可见构成体系的诸系统各备完整结构,各具生理功能,而且各系统之规模大致匹配,系统之间内在联系,形成整体。
思想体系也如此。
目前文献中的“四个方面”,称为“体系”很勉强。四个方面在内涵、范畴上大小不一。例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恐怕不能等量齐观,不能相提并论。尽管理论家们编写出一套说辞,说第一方面是灵魂,第二方面是主题,第三方面是精髓,第四方面是基础,平心而论,都是空洞而华丽的形容,自圆其说罢了。
(四)本文主张
其一,在观念上,不以冷战姿态为之。
比理论更重要的是态度。
其中一条是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不能不适当地彰显意识形态,不能唯我独“社”。
我注意到,直到进入21世纪,我们的高等院校的通用社会主义教材仍然这样为资本主义下定义:资本主义是“以私人资本为基础、由资本家阶级统治的社会形态”,“其基本特征是:经济上,实行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有制和剥削工人的雇佣劳动制;政治上,资产阶级通过其政党掌握国家政权,统治人民;文化上,维护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居于主流地位。”
照此看,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对劳动者和广大人民而言,还有任何可取之处吗?还有任何价值可言吗?
与此相对照,倒让我们联想到马、恩《共产党宣言》,想到他们曾经以多么巨大的热情赞美资本主义的胜利,甚至不少学者曾说《共产党宣言》是全球化的宣言书。
什么时候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肯定资本主义的价值: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多元文化、公民社会、人权、法制、自由、平等,我们或许才能够获得一个应有的历史高度,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概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
本文反对不适当地彰显意识形态,不仅是为了获得更多公民对社会主义的认同,而且是因为实践告诉我们:姓资姓社,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马克思说过,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社会主义因素。
[附注]:日本学者大前研一并曾说,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元素甚至比一些号称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原因还要多。
事实是,相对于马、恩时代的、以个人所有制为特征的自由资本主义,当今资本主义在所有制方面也明显地社会化了、国际化了,如公私共有、股份制、股权分散、企业职工持股、国有制。而发达国家的国有经济成分据说至少在10%以上。比我们某些地区(如浙江省)的国有化程度还高。以上可以说是马克思所谓与私有制不同的“社会所有制”。其他“因素”,如工会组织为维护员工利益发生实质作用;高额累进所得税和遗产税;以及免费教育,最低保险,全民健保等,这些福利制度甚至比许多社会主义国家还要健全。全球化浪潮更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因素的发展。无怪乎,不少学者将当今资本主义称为“社会资本主义”。
反过来说,社会主义国家也相当资本化了。“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主义,而目前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显然是二者融一。不仅如此,一些在资本主义国家屡见不鲜的所谓“市场”泛化的情形,即市场经济蔓延到其他社会领域,构成市场社会化或社会市场化,买批文、买官位、买学历、买职称,种种交易,甚至买凶取命,同样存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无法避免的社会景观。正如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也必然充斥各类丑恶现象一样。
森严壁垒地区分姓社姓资,不符合事实。同时,更应当认识到时代的变更:以革命和战争为主题的时代,已转变为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
其二,不宜唯我独“社”。
如何对待各种各样的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除朝、越、古、老等共产党长期稳定执政的国家之外,包括西欧、北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东欧原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社会主义;坚持主张不断革命、一国不能实现社会主义,以及阶级斗争方式的托派;西亚、北非和拉丁美洲的民族社会主义、军事社会主义、宗教社会主义;还有包括生态社会主义、女权运动在内的所谓“新社会主义运动”?
本文的看法是,主张自己,承认别人。
正如承认空想社会主义是一种进步思潮,是资本主义的对立物一样,也应承认社会主义多元化、多样化。如此,“中国特色”作为社会主义的一元,也顺理成章。
因此,必须弱化、消弭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的所谓“路线斗争”,弱化、消弭各类社会主义的不同点。
强化共同点,强化共同理想。
应当反思:我们曾经长时期属于苏式社会主义一伙,那个时期唯苏是听,因此凡与苏联不同的社会主义,如第二国际、社会民主党、托派、南斯拉夫均是对立面;与苏决裂后,昔日老大哥成为修正主义党、马克思主义叛徒,与我站在一起的罗马利亚、阿尔巴尼亚遂成欧洲社会主义明灯;朝、越、古、老四国与我类似,引为社会主义兄弟国家,其他各类社会主义国家,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在我们的主流传播中就极少提到了。
其实,社会主义作为国际潮流,仍在不断发展。只因我们将社会主义的界限划得很严,反而让人以为“只有中国才能救社会主义”。这种倾向并不好。
本文认为,讨论社会主义,眼光不妨放大,不妨放远。社会主义究竟是“复数”,是多元社会主义,是各有各的社会主义,还是“单数”?
无论复数单数,其基本原则是什么?核心价值是什么?
这样问题就清晰了:核心价值是共同的,是必有条件,是衡量标准,而具体样式则因各国国情而异。由此促成社会主义多元发展。
其三,如何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 。
2007年,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从这一论断出发考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似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方面,重点考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
政治方面,重点考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文化方面,重点考虑社会主义文化、中华文化,以及国际文化的和谐并存,兼容并包;
社会方面,重点考虑共同富裕,和谐共生,公平正义和稳定。
生态环境方面,重点考虑绿色生态,以及可持续发展。
总之,围绕上述诸方面形成价值体系。
其四,如何概括所谓“核心价值”。
加入不考虑“体系”,仅考虑“核心价值”,那么本文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是和谐。
本文并建议在党的文献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表述为“和谐社会主义”。
和谐,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与核心。
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和谐世界的提出,是与“彻底否定阶级斗争为纲”相对应的一个重要提法。
应当强调指出:和谐(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和谐世界)的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以来,是中国共产党执政60年以来,是国家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最伟大的理论创新。
它从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一个核心概念出发,并将这一核心概念发展、丰富为具有时代意义的政治哲学。
依照我的初步归纳,和谐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核心价值,至少可以归纳为以下若干原则:
平等协商原则;
多元并存原则;
尊重差别原则;
兼容并包原则;
均衡发展原则;
不激化原则;
契约原则;
程序正义原则;
济贫扶弱原则;
化解矛盾原则;
适度妥协原则;
维持现状原则;
天人合一原则;
和平共处原则;
和为贵原则,
等等。
以上种种,出自我们的实践,应当逐条加以研究,形成学说内容。党的宣传工作偏重观点,而忽视学说内容的倾向已久,应当加以改变。没有实在的、有条有理的、站在时代前沿的学说内容,观点就会成为空洞的、脱离社会的口号。
和谐是什么主义?和谐不是马克思主义,但它高于马克思主义、超越马克思主义。
和谐是在承认差异、承认并存、承认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用于协调各种关系,使之趋于稳定、趋于平衡、并保持发展状态的智慧,也可以说是一种政治哲学。因此,它不仅适用于各种社会矛盾突显时期的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且适用于不同社会制度并存共生的当今世界。(2011年5月6日初稿 于北京
(“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