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01-04 21:08:46 作者:admin来源:中国治理网阅读:2515
黎明 知名网友
原题:老百姓成了“老不信”
针对最近引人关注的公共事件,我曾写过一篇《最难应对的是不相信》的文章,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国民不相信运动”,指出在诸多涉官、涉权、“涉数”的舆论热点或公共事件的背后,有这样一个“公式”:不信,不信,就是不信。
这得到一些网友的认同,其间,多次出现了“老百姓成了老不信”这句话。开始我还以为这话是我的文章引出来的,看到“猫眼看人”的一篇题目叫作《你让老百姓变成了“老不信”》的网文,发文时间比我文还早一点,方知“老不信”的创意和我没有关联。但这种“雷同”现象说明:客观现象作用于人脑,大家同时思考同样的问题,发生相同、相似的感受,并提交类似的思索结果,而较准确集中、归纳了公众感受的新词汇和新生流行语,则会迅速引爆大家的共鸣。
近日就有个“不相信”的典型事例,即媒体报道北京“77元房租”后,引来一片哗然。有知名网友称,那位廉价租房的住户犯下了“欺君之罪”。其实,也真有极个别的、罕见到一般人都看不到的廉租房,只是,如此轰轰烈烈地作为“主旋律”张扬出来,由于太过夸张,则难博公众一信。
中国老百姓是不自信的良民,畏官尊权,本容易被官府忽悠。可是,见多了欺瞒哄骗,听多了大话假话,受够了两面三刀,再单纯的人也会变得狡猾起来。老百姓成为“老不信”,其实是权力“教育改造”的结果。你让老百姓老败兴、老不行、老不幸,老百姓一次次看到你老不行,他也只好“老不信”了。
一位凯迪网友的文字深得我心:信任原本就是一种最重要的社会资源。我们打开水龙头要相信里头流出来的水没有毒。我们睡觉要相信屋顶不会无缘无故塌下来。我们遇事报警要相信警察不是盗贼的同伙。没有信任,社会就不可能存在。已故的德国社会学大师卢曼就说得好:当一个人对世界完全失去信心时,早晨甚至会没办法从床上爬起来。
没人愿意“老不信”。老百姓变成“老不信”,这是无奈的、低烈度的集体自卫。别拿“老百姓素质低”来搪塞,体制、权力、官员素质高的话,人家咋就会老不信呢?
权力公信力缺失,事实依据与表象原因有很多,其实总根子在于:政府是个“生意人”,作为强势的利益方、积极的谋利方、霸道的交易方出现,而不是在财产权利、经济纠纷中作为中立的仲裁者出现。更要命的,这是个拿枪的“生意人”,交易不如意,一抹脸就掏出枪来,指挥对面的交易人打算盘,把经济问题政治化、刑事化。这样的利益方怎么会让人相信呢?
况且,而今权力方面和百姓这边“玩的就是心跳”。比如,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而官员也把土地当了命根子;你狠捣猛砸农民的命根子,农民当然不会相信你是个好锤子。
----中国社会治理网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