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探索包容性治理的实践方案

时间:2021-11-29 17:08:00 来源:人民资讯阅读:10466


基层治理水平效果如何与群众利益休戚相关。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因此,应紧紧抓住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着力点使实劲、见实效,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有时候,人民群众在切实诉求无法得到正常途径有效回应时,只能选择通过互联网新媒体的途径向外界求助,反过来形成的舆论压力又给地方政府造成额外的“治理负担”。对此,应以包容性治理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避免公共政策“一刀切”,给予社会主体更多自主决策的空间。例如,在7·20河南特大暴雨事件中,一篇名为《一个救命文档的24小时》的在线协作文档在创建后的一天之内“自发”更新至270多版,求助信息超过千条,有250多万次的访问量。政府的救援力量与民间的救助需求通过合作,尽可能地达成了短时间内最大化治理效能。这支队伍里,没有明确的职级划分,没有明确的权责归属,但却始终保持非常高的运转效率。这无疑给我们的应急处置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风险社会潜藏许多危机。现实证明,封闭式治理机制是行不通的,可以考虑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中,适当地临时性动态调整问责机制,减少基层领导干部由于问责压力而导致“不敢上报”“不愿上报”的现象。社会治理应该具有一定的包容性,作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统一体,包容性治理是对现有社会治理模式的优化与创新,并富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年来,我国的危机治理水平在全球走在前列,其中一项重要经验就是强化与社会力量的合作,采用包容性治理的思路来提升危机治理效能。包容性治理的中国智慧将成为应对风险社会危机治理现代化挑战的关键。

(作者分别为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社会治理与社会舆情评价协同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注:本文系2021年度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重点智库研究项目“数字赋能政府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及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1ZD1048)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孙峰:《从问题到决策:网络时代的中国政策议程设置》,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年。

②夏玉珍、卜清平:《高风险时代的中国社会问题》,《甘肃社会科学》,2016年第1期。

③韩旭:《增强治理体系回应性》,《中国纪检监察报》,2020年8月20日。

责编/韩拓 美编/杨玲玲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