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9-25 15:55:00 来源:中国青年网阅读:3085
近日,有媒体报道,在二手网络交易平台上,有人以“卖助眠药”为名,销售管制类精神药品,一些号称能搞到助眠药物的药贩子声称有相关药物,加微信就能购买。那么,此类药品真的能轻易买到吗?买卖、持有这类药物达到一定数量,要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
二手交易平台销售处方“失眠药”
售价涨了十多倍
在二手交易平台,有的卖家以“助眠神器”为名,销售国家管制的一类精神药品“三唑仑”以及其他类别的管制精神药品。还有的卖家在失眠相关论坛专门贴出自己的微信,称想要快速治疗失眠,可以私聊联系。也有网友失眠后不去看医生,而是直接在网上问哪里有药?这时,卖家就会在下方留言。
双方取得联系后,卖家会发来一个二手交易平台上的商品,往往是普通商品链接,但售价却是三唑仑、地西泮等药物的十多倍。购买后,卖家会通过快递邮寄药品。
作为镇静安眠药,三唑仑、地西泮用于治疗失眠、焦虑,但其实很多管制类精神药品,滥用后也可以成为毒品。目前国家规定的相关药品一共430多种,其中有精神抑制类、麻醉类等,必须由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开具处方才能购买。
专家:地西泮等一旦滥用会成瘾
医生考取处方资格才能开药
中国药师协会药学服务创新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冀连梅告诉记者,地西泮就是常见的“安定”,一旦滥用则会成瘾。
“三唑仑其实和安定,也就是地西泮是同类,叫苯二氮卓类药,学名叫镇静催眠药,小剂量的时候有镇静的作用,中剂量使用有催眠的作用,就把它当安眠药用。但是如果这一类的东西大剂量使用,就有麻醉的作用,麻醉容易依赖和成瘾,非医疗目的就会把它当成毒品。”
冀连梅表示,现在网络上购买管制类精神药物的,一般有两种人,一种就是为了过量服用,把它当做“毒品”使用,这也是打击的重点。还有一类人,虽然出现了精神上的焦虑症状,但苦于社会传统对“精神疾病”的担心,不去看医生,自行买药服用,这也非常危险。
“首先,医生必须考取了这一类药品的处方资格才可以开药。第二,对于医生开多大的量有严格的限制。有些人有精神相关的疾病,但是不愿意去精神科就诊。其实,精神类的疾病就是心理上的感冒,药物一定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使用,因为它们风险太高,我们才有管控。”
二手交易平台上能买得到此类药品,对此,一家二手交易平台表示,管制类药物都属于违规违禁品,平台有禁止发布的限制措施,同时用户也可以通过平台举报,平台会及时核实、下架,并对违规账号进行封禁等处理。
此外,平台会不断更新词库等加大对商品变形词的甄别,并已和相关执法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共同打击网络黑产。网络黑产也会通过绕开关键词、其他平台事先联系等方法规避监管,需要用户和平台方携手打击。
律师:贩卖精神管制类药品也可能被认定为贩毒并追究刑责
记者梳理统计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开信息发现,2019年8月至今年8月,两年间共有231起涉及走私、贩卖常见一、二类精神药品的刑事案件宣判。其中违法者多通过互联网社区推销,利用二手平台进行支付,通过物流快递完成交易,形成一个完整“网上黑市”交易链条。
前不久,山东济南历下区警方就在走访中发现,辖区内一家医院开具了比往常多3至4倍的精神类药品,这些药品都被一个团伙卖到了外地,供瘾君子吸食。
历下公安分局禁毒大队民警马廷华介绍说:“一个犯罪嫌疑人一天上六七个科室,甚至还会换别的医院。有的就是装病长期开,有时候医师没有足够的警醒,觉得再给开上几盒去稳定病情。在网上进行贩卖,通过瘾君子吸食,然后满足自己的毒瘾,药价翻了4到5倍,赚取差价,这就是贩毒的行为。”
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律师吴伟召介绍,国家禁毒办专门有对管制类精神药品、麻醉药品依赖性折算表。湖南娄底一被告人罗某某贩卖4支、140毫克地西泮,盈利48元,根据《非法药物折算表》等于0.000014克海洛因,罗某某因贩卖毒品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7个月,并处罚金3000元。互联网上这些卖家一旦被查获,被认定为贩毒的可能性极高,而购买者也会承担相应责任。
“走私、贩卖、运输毒品,无论数量多少都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精神类管制药品和麻醉药品也可以作为毒品予以认定,以药品的名义贩卖毒品,采用隐蔽手段或明显违背合法物品惯常交接方式的,一般也极易认定为贩卖毒品。如果购买人采用了上述方式购买,同理也会认定为非法持有毒品罪。”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