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3-30 09:15:44 来源:新华网阅读:6899
有一位少年,名叫“云贵川”。
80多年前,他在贵州加入红军长征队伍,家中穷苦,没有名字,战友们就给他起了这样一个特别的名称。
1935年5月29日,血色漫天。
当“云贵川”等22名勇士踏上泸定桥桥头时,在他们面前的,是横跨在大渡河上、闪着寒光的十三根铁索,还有把守在桥那头的敌人军队。
如今,保存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一段铁索,铭记着那个惊心动魄的时刻。
天险大渡河,河水翻滚咆哮,百余米的泸定桥,早已被敌人拆去了桥板。踩着摇晃的铁索,“云贵川”和战友们冒着猛烈的炮火向对岸前进。
枪林弹雨打得铁索叮当作响,“云贵川”和战友们腰缠手榴弹、背着大刀、手提短枪,冒死匍匐爬行。
抵近敌岸,敌人又在桥上燃起熊熊大火。铁锁变得滚烫,手掌、胳膊被烫得滋滋作响,勇士们咬牙冲锋,夺下桥头,并与后续过河的战友们奋勇杀敌,最终占领泸定城。
开国上将杨成武回忆说,打过这么多仗,最惨烈、最悲壮的一幕,还是飞夺泸定桥。
22位勇士杀开血路。他们身后,千军万马走过了泸定桥。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也通过这座铁索桥,进入泸定城。
5个月后,毛泽东写下“大渡桥横铁索寒”。一个“寒”字,既是对严峻战事的真实描述,也是对红军付出牺牲的彻骨痛惜。
22位勇士,平均年龄不过20岁左右,当时4人牺牲。多人的身份无从考证,其中就包括“云贵川”。
根据战友们的描述,只知道他是一名苗族小战士,十六七岁,中等身材,眉棱、颧骨很高,脸带褐黑色,眼大而有神。因从小跟着父亲在深山密林采药、打柴,攀崖涉水很内行。后来,“云贵川”在攻克腊子口的战斗中也立下了战功。
他的家乡在哪个村庄,他最后的热血洒在祖国何处,他的亲人对他有着怎样的等待和牵挂?这些都已湮没在历史烟云中。
但可以确定的是,那一段段斑驳玄黑的铁索,一定见证过勇士的青春和勇毅;今天云贵川地区人民的幸福生活,一定如战士当年所愿。
有人说:“长征是一群年轻人来完成的”。长征路上,红军战士平均年龄不足20岁,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无数人像“云贵川”一样,没有留下任何照片,来不及留下只字片语,都是无名英雄。
在中国革命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中,“云贵川”是一个人,更代表一群人。他们有名或无名,都会被我们铭记。他们的英雄壮举,将永远铭刻在历史丰碑上。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