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要解决政府的动力机制问题。现有政府绩效评估必须以生态文明为目标导向进行调整,以使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导作用。 一、评估存在的主要问题 1.偏重经济,忽视其他方面发展。经济发展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主旋律,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成就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但由此形成政府绩...
时间:2013-08-09
今天的资本主义似乎正陷入无穷无尽的危机当中,经济停滞和动荡遍布全世界。但当世界关注经济问题的时候,全球环境状况也在迅速恶化,它使人类面临着一个最重要的危机:长期生存的危机。这些危机都源于资本积累的过程。同样,它们的共同解决方案也都在于 “对整个社会的革命性重建”和对资本制度的超越。 人类仍然有可能避免经济学家罗伯...
时间:2013-08-02
严重的污染和一系列的失衡,例如内需和外需的失衡、产业结构的失衡、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与资源环境压力的失衡,使我们不得不面对来自增长的困惑。英国经济学家理查德?杜思韦特以其独特的分析,丰富的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透视这些困惑,使我们的发展之路更为理性,更为和谐。 一、要质量还是要数量 “要质量还是要数量?”这是...
时间:2013-07-14
摘要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堪忧,敲响了生态安全警钟。要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以“五位一体”思想为指导,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全面贯穿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构筑生态文明建设的区域协调合作机制,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及其支撑系统,健全生态保护政策法规,着力...
时间:2013-06-09
一、生态文明:崭新的文明形态? 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的时候,从维护社会、经济、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致力于现代化的生态环境建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使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立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有效解决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需求同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供给之间的矛盾,实现...
时间:2013-06-07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一部分单独论述,提出要将其贯彻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唯物史观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必须广泛吸收国内外生态文明的最新科学理论和实践成果,不断丰富发展自身以实现理论创新。 生态社会是工业文明之后技术...
时间:2013-05-12
中国是否要走以乡村文明消亡为代价的城市化之路?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关系到中国未来发展走向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这是顺应了时代发展必然的重大抉择。中国五千年传统文明与生态文明具有高度时代契合性。启动乡村文明建设,让乡村走向永续发展之路。 绵延数千年之久的中国乡村文明...
时间:2013-04-11
我们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沉重代价就是环境的恶化。虽然国际社会公认,从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开始,全球环境就逐渐恶化,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对全球气候变暖负有主要责任,但我们自己过去30多年的高速发展也造成了很多环境问题,形势相当严峻,必须认真解决好,因为这将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中国也曾希望能够避免西方工...
时间:2013-03-19
世界经济在转型,中国经济也要转型。生态文明建设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必然与经济转型同步。从粗放型增长转向集约型增长,从重视增长的数量转向重视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已经成为专家和管理者的共识。绿色低碳转型是一个国际趋势。在2012年6月联合国“里约+20”会议上,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
时间:2013-02-19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近日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相关问题接受了《经济参考报》专访。他说,十八大报告将促使中国进入到绿色生态文明时代。在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体系中,生态文明建设不但是重点更是难点,不断增加中国文化因素将是促使生态文明建设成功的关键。在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宣言的指引下,通过国家规...
时间:2012-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