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贺雪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问题

时间:2018-06-12 22:35:31 作者:贺雪峰来源:新乡土


  内容提要:没有分析就没有政策。当前中国农村和农民已经发生巨大分化,不再存在一个抽象而统一的乡村,因此,中央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因地制宜,就需要进行深入分析。总体而言,当前中国仍然处在快速城市化的阶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显然不是要对已经得到较好发展的乡村和具备较好发展资源条件的乡村进行锦上添花式的建设,而是要着力为占中国农村和农民大多数的中西部一般农业型农村地区雪中送碳,显然不是要为具备进城能力的农民提供更多利益而是要为缺少进城机会与能力的农民提供在农村的生产生活保底。乡村振兴战略尤其不是及不能是为资本下乡、城市富人下乡提供市场通道。

  关键词:乡村振兴  乡村建设  城市化  资本下乡  农民分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振兴乡村战略”。习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和20字总要求将是未来一个时期中国三农工作的纲要。如何将乡村振兴战略变成政策,落实在实际工作中,就必须要进行分析。没有分析就没有政策,尤其是当前中国地域广大,不同地区发展十分不平衡,如果没有对发展战略的深入分析,我们就可能在制定政策中犯低水平的错误,就可能会望文生义,而不能将十九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又讲:“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其中第一条就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习总书记提出“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当前中国存在着普遍的分化所形成的不平衡,典型如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显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着力解决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当前中国不同农村地区之间还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且农民之间的分化也越来越大了。

一、当前农村与农民的分化


  当前中国正处在史无前例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之中,按居住人口统计,中国城市化率已接近60%,其中包括2亿多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工。这些进城务工经商农民工大多数没有迁移农村户籍进城,而是保留了在农村的住房和土地承包权。

  因为二、三产业本身的规模经营要求和聚集效应特征,中国快速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也同时就是快速城市化的过程。城市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农村农业却因为受到土地规模和消费需求的限制而发展较为缓慢。城乡之间差异也往往越来越大。正是因此,越来越多农民进城从事二、三产业,也有越来越多农民家庭搬迁到城市居住,成为了新的城市人口。

  城市快速发展和农民大量进城,农村人口减少了,农村变得萧条甚至凋弊起来。城市与乡村的分化及发展的不平衡是当前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背景。

  除城乡不平衡以外,中国农村和农民也存在显著分化和这种分化所造成的不平衡,如果我们缺少对农村和农民分化的深入理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结果可能就会加剧农村和农民的分化,拉大这样一种不平衡。

  1、农村地区的分化

  当前中国农村,首先可以区分出以珠三角和长三角为典型的东部沿海城市带地区的农村,和广大的中西部一般农业型地区的农村。因为区位优势和较早进行的乡村工业化,在进入21世纪前,东部沿海地区成功地实现了乡村工业化,并成为沿海城市经济带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地区农村二、三产业繁荣,不仅当地农民早已从农业就业进入到二、三产业就业,而且吸引了大批外地农民工来当地就业。繁荣的二、三产业和大量外来人口进入造成之前农业用途的土地非农使用,非农使用的土地产生了远超过农业用途土地的价值。沿海城市经济带的农民因此可以从中受益,典型表现就是宅基地具有了较高的潜产市场价值,农民有了较多财产性收益。

  相对来讲,因为缺少区位优势和错失乡村工业化的机遇,占全国农村和农民90%的一般农业型地区,不再有重新乡村工业化的可能,农民在农村缺少就业与获利机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农村成为老弱病残群体的留守地,农业变成以老年人为主的老人农业。

  在缺少二、三产业发展条件情况下面,中西部农业型地区仅靠传统农业显然是无法致富的。改选传统农业,由种大田作物到种高附加值经济作物是最近20多年来全国地方政府“逼民致富”的首要选择。不过,在中国仍有6亿多农村人口、2.2亿农户的情况下面,在中国具有巨大的农业生产能力的情况下面,经济作物高附加值是以其高风险和高投入为代价的,扣除风险与投入因素,在充分市场条件下面,种经济作物的收入与种大田粮食作物的收入是等值的。任何一种具有超额利润的经济作物种植都会吸引大量模仿者,从而会出现供给过剩。

  也就是说,当前中国沿海城市经济带农村繁荣的二、三产业和广大中西部一般农业型地区收入相当有限的农业形成了鲜明对比。

  仅仅依靠小规模的农业甚至是以老年人为主的老人农业是很难形成产业兴旺的,应对办法有三:一是乡村工业化,二是发展新业态,三是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如前已述,中西部一般农业型地区乡村工业化的机遇已经失去,工业向园区集中成为共识,这条乡村工业化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了。扩大农业经营规模也存在着当前中国仍然还有6亿多农村人口、2.2亿农户的限制。全国20亿亩耕地,户均不足10亩,显然是不大可能发育出大量规模经营农户来的。

  因此,中西部一般农业型地区产业兴旺的几乎唯一出路就是所谓发展新业态,最主要的是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最近几年,无论是中央文件还是地方政府实践都将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置于极为重要的地位。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本质上是要赚城市人“乡愁”的钱,借城市人对田园风光、风土人情的好奇来吸引城市人消费,从而让农民有就业和获利机会。不过,一方面借城市人“乡愁”可以赚钱的机会不可能很多,另一方面,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必须要有区位条件和旅游资源条件,而具有区位条件和旅游资源条件的地方,就是相对具有条件的农村,资本就一定会自动找来投资,当地农民有较一般农业型农村更多的获利机会。这样的有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机会来发展出新业态的农村占全国农村的比例不会超过5%。

  也就是说,当前中国农村至少存在三种相当不同的农村,一是沿海城市经济带农村地区,以珠三角和长三角为典型,这些地区已经工业化,农村城市化了,这类农村占全国农村总数不超过10%;二是广大的中西部农业型农村地区,主要从事传统农业生产,占全国农村70%以上;三是适合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新生态的具有区位条件或旅游资源的农村地区,占全国农村5%以下。中国绝大多数农村只可能长期处在小农经营的格局中。

  2、农户的分化

  我们再来看一看占全国农村绝大多数的一般农业型地区农户的分化情况。

  当前中西部一般农业型地区农村,因为农村缺少二三产业就业机会,人多地少,人均一亩三分、户均不过十亩土地,使农户家庭仅靠土地收入难以维持体面生存。农民通过进城务工经商来扩大家庭收入机会。相对于城市,广大中西部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远不如城市,只要具备条件,农户家庭就都愿意进城居住。这个意义上讲,农民是没有乡愁的,他们只有“城愁”,即能否在城市安居下来的担忧。

  因此,当前中西部农村存在着三种有所差异的农户,一是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举家进城的农户;二是农户家庭中青壮年劳动力进城、老年人留守务农的农户;三是全家留村的农户。其中比例最大的是第二种,即我们所说的“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耕半工”农户家庭,要占到中西部农村农户70%左右。这样的半工半耕农户,一旦进城获得稳定就业与收入,具备了全家进城的条件,农户家庭就可能全家进城买房安居,他们成为了真正脱离农村的城市人。富人进城,富裕农户进城,这是当前中西部农村地区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大多数“半工半耕”农户家庭缺少全家进城的经济能力,而希望借家庭代际分工来分别获得务工和务农收入,以实现渐进式进城(王德福、陈文琼)。

  还有部分农户家庭因为不能或不愿进城而全家留村。全家留守,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留村,仅靠种自家承包地的收入是无法获得最基本的农村体面生活的,因此,他们就要想方设法扩大农业经营规模,获得各种农村获利机会。大量农民进城也会留下若干农村获利机会。这些留守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就可能通过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或捕获农村获利机会而有不低于外出务工的收入,这些农民就成为我们所讲的“中坚农民”,有时正是因为“中坚农民”具有在农村获利的机会,他们可以不进城务工经商就可以保持农村的体面生活。越多农民进城,就留下越多农村获利机会以滋养出农村的新“中农”。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猜你喜欢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