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唐代兴:生境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正道——

时间:2014-09-24 12:15:16 作者:唐代兴来源:爱思想


  恢复自然环境的自生和共生能力,就是恢复一棵树、一株草、一块耕地、一片山坡的自生和共生能力,就是恢复湿地、荒野、森林、草原、江河湖海的自生与共生能力。抽象地讲,恢复自然环境的自生和共生能力,就是恢复地球的自承载力和自净化能力。这两个层面的自然环境的自生和共生能力要得以全面的恢复,不是环境保护所能做到的,也不是生态保育所能完成的,它必须以社会环境的自生和共生能力的恢复为前提,为动力。因为在今天,满目疮痍的自然环境生态状况,全因为人为。唯有改变人为,才可能真正改变自然环境的死境化状况。改变人为的实质是必须改变社会环境,使社会环境--从具体的人际环境到国际环境,从制度化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到教育、文化、道德环境--都逐渐恢复其自生和共生能力。使社会环境恢复自生和共生能力,实际上是再造制度,恢复人心和健美人性的力量,重建人、社会、地球生命、自然共在互存、共生互生的心灵土壤、文化精神、文明基石,为生境主义化的生态文明的全人类到来,储存社会资源。

  以恢复社会环境的自生和共生能力为前提、为动力,恢复自然环境的自生和共生能力的实质性努力就是构建环境资源代际储存的人类机制,恢复自然环境的资源代际储存能力。[12](PP1-9)

  概括地讲,建设生境主义的生态文明,其核心任务是恢复环境能力,其实质性努力是恢复社会环境能力和自然环境能力。前者的下手功夫是再造制度,恢复人心和人性的力量,重建人、社会、地球生命、自然共在互存、共生互生的心灵土壤、文化精神、文明基石;后者的基本战略是恢复地球的自承载力和自净化力,恢复自然环境的资源代际储存能力。

  5、可持续生存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路径

  如前所述,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根本区别是:工业文明目的于更好地生存,因而,物质幸福论梦想成为必须的动力,追求无限度的生产、发展新的技术体系,全面开发人的智力,这是不断地实现更高水平的物质幸福论梦想的三大主题。对这三大主题的简化表述,就是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以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为表征的工业文明的主题歌:可持续发展观是工业文明的思想基础,因为它的思想的本质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戈拉)、是"知性为自然立法"和"理性为人立法",其思想的灵魂是"人是惟一的目的"(康德);可持续发展模式是工业文明的认知准则,因为它内在地蕴含着傲慢的物质霸权主义行动纲领和绝对的经济技术理性原则;可持续发展逻辑,是工业文明的市场原理,这就是"发展才是硬道理"。

  克里斯托弗o司徒博在《环境与发展:一种社会伦理学的考量》中提出一个异常严峻的问题:"人的发展目标是人作为尺度?或者是人遵守尺度?或者人掌握尺度?"[13](P3)可持续发展很随便地作答了这个问题:可持续发展要求既要保持和强化"人作为尺度"特权,又希望"人掌握尺度",更梦想"人遵守尺度"。可持续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模式所倡导和追求的是一种"贪婪的求全主义"。这种贪婪的求全主义既从根本上违反了人性,也从根本上违背了生命原理、自然法则和宇宙律令。因为,上帝创造世界、万物生命和人,所依据的是有限原理。并且,上帝创造世界、万物生命和人时,所赐予给这个世界及其万物生命和人的最终的存在尺度和生存法则,仍然是有限原理和法则。人、生命、自然之间的本原性关系和亲生命性,人、社会、地球生命、自然之间的共在互存、共生互生,都是遵循有限原理和法则的体现。并且,世界的有限原理和法则,以及由此而生成构建起来的"人、生命、自然"之间的本原性关系、亲生命性和共在互存、共生互生准则,都是立足于生存而回归生存,而不是发展。

  "发展"这个概念和"发展"这种意识、观念、思想及其行动模式与方法、制度与法律、伦理与道德,都是人为,都是人的想象化理念和付诸行动。所以,无论是有关于"发展"的理念,还是有关于"发展"的行动,都客观地存在着一个"度"的问题:在其"度"内,发展是合理的和合法的;超其"度"外,其发展是非理的和非法的。这个"理"就是道理,即 天地人物共在互存、共生互生之道的本质规定;这个"法"即是法则,即宇宙律令、自然法则、生命原理、人性要求。确定这个"度"的主体,不是人,不是人的强力,而是上帝。"上帝"一语,无论是从神圣的信仰角度讲,还是从世俗的生存角度论,它都是一种比喻和象征,它比喻和象征完满、非残缺、全体、大公,亦可具体表述为世界的野性狂暴创造力和理性约束秩序力的对立统一力量。这一对立统一力量本身就是"度",这个"度"就是限度生存。对人来讲,其限度生存就是"我的权利止于你的鼻尖"(穆勒);对社会来讲,限度生存就是指"权力的边界是权利",或者说"公权的边界是民权";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讲,自然的才是最美的,除非不得已,不能伤害生命,并且,即使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伤害了生命,也应该尽其努力补偿。因而,人的发展、由人组织起来的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发展,都不能逾越"限度生存"这个度。工业文明所敞开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是在无所顾忌地破坏限度生存这个度;今天的可持续发展,仍然在一种"环境保护"的高调口号中继续无所顾忌地破坏限度生存这个度。所以,必须废止可持续发展这种观念和模式,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须逻辑起点。

  废止可持续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模式,其实际性努力是废除"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发展观,因为可持续发展观是建立在"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认知基础上的。从根本论,"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反自然、反环境、反规律的发展观,废除"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认知理念,废止可持续发展模式,就是重新回归自然法则、重新尊重环境原理和世界的生存规律。而这种努力恰恰是马克思早在一百年前就给我们指明了方向的: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因此,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14](PP383-384)

  破,是因为立;并且,破必须实现立。废除"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认知观和可持续发展模式,这仅仅是手段,运用其手段所要达及的实际目的,是顺应自然、尊重自然,遵守尺度,限度生存。顺应自然、尊重自然、遵守尺度、限度生存的发展方式,就是可持续生存式发展方式。可持续生存式发展,是以生存为起步,并以可持续生存为目的的发展。所以,在可持续生存式发展观中,生存是根本,可持续生存是准则。维护其根本,遵守其准则,才可谋求发展;维护其根本,遵守其准则,发展才是适度的,才是符合限度生存的世界原理的。比如,这个工厂该不该建设在这个地方,首先且最终考虑的是如果在这里建设这座工厂,会不会影响人们的生存,会不会破坏人们的生存的可持续性,更具体地讲,会不会给这个地方的环境生态造成破坏,而不是考虑经济利益和每年可增加多少税收。又比如,这条河的流域上该不该修水电站,所考虑的重心不应该是水电站修成后发多少度电,创造多少产值,解决多少劳动就业等等,而是环境和人的可持续生存问题。所以,必须重点考虑修建这样一个或一串水电站,最终带来的环境破坏和生境丧失程度,并且在考量这种环境破坏和生境丧失时,不仅要着眼于目前、当下,而且更从未来、长远角度来审查它给代际、民族、国家带来的可持续生存或永续生存的阻碍。

  概括地讲,建设生态文明,其基本的也是唯一正确的实施路径,就是探索可持续生存式发展的社会方式,以从根本上保障人、社会、地球生命、自然的可持续生存。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可适度地展开发展,或者说只有在保障可持续生存的前提下,才可有限度地谋求发展。所以,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以实现物质幸福论梦想成为动力,更不是为持续的高经济增长和源源不断的物质财富的创造,而无限度地发展新的技术体系和全面开发人的智力,而应该以实现生境幸福论梦想为动力,以遵守限度生存法则、重建可持续生存机制、全面开发人的心商和情商为努力方向。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猜你喜欢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