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9-24 12:15:16 作者:唐代兴来源:爱思想
概括地讲,生境,既是生物对其存在环境的本性要求,也是支撑生物得以敞开存在的环境的本原状态。这种本性要求和本原状态,揭示了生物、生物世界、自然之间的本原关系,也揭示了人与生物、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之间的本原关系。这种本原关系就是其相互之间的亲缘关系,这种相互之间的亲缘关系的内在规定却是其亲生命本性,即生物、生物世界、自然以及人与地球生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之间原本就是亲生命性的。这种本原关系和这种亲生命性取向才是环境生境化的原动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所谓环境,不过生命与他者、人与他者之间所天然形成的亲缘性关系,这种关系的原生朝向,是亲生命性。这是环境生境化的本质描述,也是环境生境化的内在规定。
以此来看环境的死境化,就是环境的"生境丧失"和"生境破碎化",它的根源却是人、社会、地球生命、自然之间的本原性亲缘关系的破裂和亲生命本性的丧失。形成这种死境化状况的最终力量,却是具有强大掠夺能力和占有欲望的人类活动。
人类没有止境的物质幸福论梦想落实为人类对自然的征伐活动,人类征伐自然的活动在事实上超过了地球所能够承受的限度,它一点一点累积生成一种反自然、反生命、反人类的强暴力量,推动生境丧失,加速生境破碎化,最终不仅威胁到地球和地球生物的存在安全,更威胁到人类自身的存在安全。于是,人类开始了对地球、生物世界和环境的拯救之旅,这即是生态学革命、环保运动、绿色政治、女权主义兴起的最终根源。然而,生境丧失和生境破碎化,表面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地球环境、生物环境的死境化,但本质上却是人、社会、地球生命、自然共在互存、共生互生的本原环境的死境化,更是人、社会、地球生命、自然之间的本原化的亲缘关系全方位破裂和人、社会、地球生命、自然能够共在互存、共生互生之内在亲生命本性的丧失。所以,人类对地球、生命世界、环境的拯救之旅的实质所指,却是对人类自己的拯救行动。这种以拯救人类自我存在为本质诉求、以拯救地球、生命世界和自然生境为表现形态的拯救运动,就是存在的生境化重建运动。生态文明建设,只能是生境文明建设。建设生境文明,其根本任务就是重建人、社会、地球生命、自然之共互生境。所以,重建生境构成生态文明建设的正道。
4、恢复环境能力: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
环境生境化是环境的本原朝向,它符合生命本性、自然法则、宇宙律令,也符合人性要求;环境的死境化是环境的异化朝向,它违背生命本性、自然法则、宇宙律令,理违反人性要求,是人类在过度界入环境的行动进程中对自我人性的反动。
环境的两极朝向,都源于环境自身的亲生命本性和与它者共互的本原性亲缘关系的律动:环境生境化,意味着环境的亲生命本性常驻,更意味着环境与它者共互的本原性亲缘关系的自我保持;反之,环境死境化则意味着环境的亲生命本性的丧失,更意味着环境与它者共互的本原性亲缘关系的破裂。环境及其所敞开的两极朝向,恰恰揭示环境具有生生能力,即自组织、自生成、自繁殖的能力和与他者共生的能力,[11](PP1-7)形成环境生生能力的直接的内在原动力,是环境的亲生命本性和环境与它者共互的本原性亲缘关系;形成环境生生能力的最终的内在原动力,却是生命未完成、待完成和需要不断完成的本性,或者说是生命以其自身之力勇往直前、义无反顾地求生的朝向。一粒瓜果壳,被随意地抛在地里,它以自然的方式接受天地灵气和雨露阳光的滋养,发芽、破土而出、生长、开花、结果、成熟、衰亡,这全过程均因为它无论是作为一个潜在的生命(种子)还是作为一个现实的生命形态,始终处于未完成、待完成状态和努力于不断完成的状态进程中,这一未完成、待完成和需要不断完成的状态所敞开的进程,就是它的被孕育、生长、成熟、衰亡的生命过程。植物世界植物生存是如此,生物世界生物的生存是这样,人类世界人的生存同样是如此,没有例外,也不可能有例外。
环境的生生能力,就是环境的自生和共生能力。由于自生能力,环境能够生;由于共生能力,环境能够生生不息。环境的生生能力,既源于环境本身,更源于构成环境的主体本身。环境始终是既由生命所创造,更由生命所构成。正因为环境由生命所创造,所以Dennis所讲的"生命创造生境"才获得了最终的依据;并且,由于环境由生命所创造并由生命构成,才使生命本身既是存在主体,同时也存在的条件。生命作为存在主体,它构成了环境之目的:环境的生境化,大而言之是以生命为目的,具体地讲以人为目的;生命作为存在的条件,它构成了环境之手段:环境的生境化,大而言之是以生命为手段,具体地讲亦以人为手段。所以,环境与生命、环境与人、生命与人此三者之间是互为目的和手段:人既是环境的目的,也是环境的手段;相应地,生命既是环境的目的,也是环境的手段。更进一步讲,环境既是人和生命的手段,也是人和生命的目的。人、生命、环境之间的这种互为"目的-手段"的存在观和生存观,恰恰揭示了人、地球生命、环境或者说人、生命、自然之间的存在本质的同一。正是这种存在本质的同一,才使人、地球生命、环境或者说人、地球生命、自然在最终意义上是统一的,(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在法则、律令、本性上是共通的。
以此来看,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不是经济发展,也不是环境保护,更不是生态保育,而是环境自身的生生能力的恢复。
当我们将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概括为恢复环境能力时,必要明确"环境"概念所指涉的范围。其实,前面的整个论述已为我们展示了"环境"的指涉疆域:我们所讨论的"环境",既不是生物学视域的,也不是环境哲学视域的,而是指世界存在论和宇宙生存论视域的。作为世界存在论和宇宙生存论视域的环境,是以生命为中心、为主体、为目的。在特殊的语境中,它是指以人为核心的生命中心环境论。作为世界存在论和宇宙生存论视域的环境,围绕"生命-人"而展开自然与社会两个扇面,形成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前一种环境以生命为中心,后一种环境以人为中心。由于人首先是物种生命,然后才是人,并且最终还是一物种生命,人由此贯通了自然与社会;同时,物种生命也因为人的视野的不断廓大、人的存在足迹的不断拓展而进入人的社会,物种生命也由此网络起了社会和自然。由于这两个方面的因素的互为推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交叉、相互贯通、并且共在互存和共生互生。
环境有微观、宏观和宇观三个维度。微观环境是指个体化的生命或人得以存在敞开的具体条件。宏观环境是指生物存在敞开和人存在敞开的社会条件,前者是自然社会条件,后者是人类社会条件。宇观环境是指人、社会、地球生命、自然相共生的环境,它由大气运动和气候变化为敞开方式。
对环境的如上描述,是为展示作为世界存在论和宇宙生存论视域的环境的整体图景。但为表述方便,我们将环境概括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前者由生物环境、地球环境、宇宙环境所构成;后者既可由人际环境、族际环境、国际环境构成,也可进行领域性分类,而形成制度化的社会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教育环境、文化环境、道德环境等。
当我们概述了环境的构成及其类型,再回过头看环境的生生能力,它意指凡是环境,在本原意义上都有其生生能力,微观环境有其微观层面的生生能力,宏观环境有其宏观层面的自生能力,宇观环境有其宇观层面的生生能力。比如,一个生活小区或者校园,都是一个相对自洽的微观环境。在这个校园或生活小区里,房屋、小路、花园、通道、树木、花草、鸟虫,当然还包括生活或穿梭于这小区或校园中的人以及各种微生物,它们之间在没有强暴的外力的破坏性打扰的情况下,始终处于自生与共生状态。再比如,气候变化,就是人和生命存在的宇观环境,但气候变化同样遵循自身的周期性时空韵律而自生和共生。气候变化的自生,就是大气环流、风调雨顺;气候变化的共生,就是它与宇宙和地球的轨道性运行、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性质的变化及其生物活动、人类行为等因素互为手段-目的。
以恢复环境能力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实际上是既指恢复自然环境的自生和共生能力,更指恢复社会环境的自生和共生能力。因为,由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推动所形成的工业文明真正衰败与终结的,不是其物质,也不是文化,更不是存在其中自然环境,虽然自然环境--即生物环境、地球环境甚至宇宙环境--均因为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纵深化而使其被迫生境丧失和生境破碎化,但这只是表象。因为自然环境的生境丧失和生境破碎化,最终是由人类无限度地界入自然世界的征伐活动所导致。进一步看,人类无限度地界入自然界的征伐活动,也仅仅是行为表现,它的本质却是人类在制度、政治、权利、知识、认知、思想、观念、方法、技术、文化精神、文明灵魂等等所有领域都远离了人性,都违背了生命原理、自然法则、宇宙律令,这是人性沦丧、人心失律在制度、政治、权利、认知、知识、思想、观念、方法、技术、文化精神、文明灵魂等方面的表现,也是人性沦丧、人心失律在人类无限度地界入自然界展开掠夺性征服、改造的活动上的表现。所以,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所推动的工业文明的衰败与终结,最终是人心沉沦和人性终结,是其思想认知基础的坍塌、文化精神支柱的朽化、文明灵魂的彻底堕落。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部可能性与现实性,就是建立在工业文明人心沉沦、人性终结、思想认知基础坍塌、文化精神支柱朽化、文明灵魂彻底堕落的基础上的。由此铸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真正使命,是再造人性,重塑人心,重建人类文明的思想认知基础、文化精神支柱和净化人类文明的灵魂。这一伟大的使命,必须从恢复环境的自生与共生能力入手。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