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变迁引导着中国政治发展的方向和效果 (背景:2006年10月23日,《北京日报》在显要位置发表了俞可平的政论文章。这篇文章引来一片叫好声,也引来一片“叫骂”声。并由此在中国学者和官方媒体间发起了一场遍及全国、公开的对民主问题的讨论。) 记者:您的这篇文章我仔细研读了几遍,确实感觉好,好就好在它深入浅出讲明白了什么样的民主对中国老百姓是最有好处的。这样一篇内容客观...
香河乱序 四个壮男前后包抄过来,特种兵出身的崔建华对同行者喊了句:“分头跑”,他闯过抓捕空隙,从地铁口狂奔出站,跑上街头跳上车,司机看了眼他手握的大信封,立即启动疾驰而去。他逃过追捕,同行者被捉住押回看管。 这不是银幕上的特工传奇,而是真人真事,2010年7月21日下午3时发生在北京市中心阜成门地铁口。 崔建华是河北省香河县淑阳镇郎庄村民,同行的王东旭是他的表哥、...
——做好顶层设计,需要处理哪些问题? 在改革走到关键时期的今天,一是要靠凝聚改革共识,集约社会动力来推动;二是要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明确改革的目标、顺序和重点。可以说,改革共识是目前中国最需要的公共产品,顶层设计是目前中国最重要的战略考量。 目前中国的改革进入一个重要的战略转折期,同时也是矛盾多发期,甚至很多矛盾和问题已经到了临界点。如果我们不能顺利实现这种转折,就...
中国农村的问题如果脱离城乡关系,就农村谈农村,是谈不下去的。以农民看不起病为例,在20―30年前,农村的医疗问题也没有现在这么严重。尽管那时农民也没有很高的 医疗服务,但不至于像今天这样,稍大一点的病就弄得倾家荡产。经过30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后,为什么农民反倒看不起病了呢?主要原因是“医”和“药”大多来自城市,其价格是按照城市生活和收入水平来制订的...
过去的3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变化最剧烈的30年。中国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在大约一代人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财富瞬间变大,财富流、信息流以及现实的快速"流变"反复冲刷着人的心灵,改变着人们的社会认识,重塑人们的价值观。这种变化所产生的"冲击波",必然对人的"心理结构"和社会的"政治结构"产生复杂而巨大的影响,导致社会的不稳定性加剧,这是社会历史发展逻辑必然产生的结果。面对这种...
实现真正的责任政治 基层权力行使中的“失控”现象说明,直接面对民众的基层权力该是重新定位的时候了。在新的社会格局下,如何建立良性的干群关系、引入上级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以及调适权力本身的内部结构,《南风窗》记者专访了中共中央直属机构中央编译局的世界发展战略研究部主任何增科。 他认为,上级政府对于基层政府的人事权和财权等监督手段已经很大程度异化,基层存在比较严重的&ld...
当前,社会上存在着一种针对政府部门及政府官员的怀疑和不满情绪。这种社会情绪的蔓延消解了民众的政治信任,催生了群体性事件的频繁发生。 民众政治不信任的两大表现 通过对近年来几次规模较大的群体性事件分析之后可知,民众的政治不信任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表现:一是对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的政策决定、发布的通知公告、出具的鉴定结论等本来应该是具有权威或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政府文件表示怀疑,甚至对这些文件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自从“顶层设计”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出现后,这一概念被广泛地应用开来,以至于人们在谈论工作时,特别是谈到加快和深化改革时,言必称顶层设计。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正确地理解顶层设计并且运用好顶层设计?应该如何理解顶层设计和深化改革的关系?又该如何通过顶层设计深化当前的各项改革,尤其是在深化各项改革中重点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这些是我们必须回答的...
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阐释目前分歧较大的与公民社会及其制度环境相关的若干重要概念,第二部分着重讨论困扰学术界和管理部门的民间组织定性和分类问题,第三部分集中分析中国公民社会现存制度环境的主要特征,最后一部分简要论述中国公民社会的总体特征及发展方向。 一、若干重要概念的辨析公民社会,总的说来,对于当今中国政府和学术界而言,还是一个新的事物。中国公民社会本身正在形成之中,还很不成熟,其典型...
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史,我们之所以取得了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是由于我们顺应人民群众“摆脱贫困”的强烈愿望与要求,成功地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体制使人民群众成为“市场活动的主体”,有效地激发了人民群众主动地、自觉地参与经济发展的热情,实现了国家前所未有的繁荣富强。 展望未来一个时期的改革走向,特别是未来5—10年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