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17 15:44:53 作者:admin来源:中国治理网阅读:6640
慎终追远又清明。当庚子年的春风再度染绿中州大地时,2017年3月27日率先在河南省脱贫的兰考县,正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田园锦绣、百姓康宁之日,兰考父老祭扫焦裕禄墓,又忆起他当年披肝沥胆带领人民抗灾夺丰收的岁月,又回到了54年前令山河垂泪的迁葬现场……
1966年2月26日,兰考群众迎接焦裕禄的灵车
“死后请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
1964年5月10日,河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发出焦裕禄病危通知书。省地两级组织部长来了,县委领导也来了。焦裕禄请求说:“我死后不要为我多花钱,省下来支援灾区。我活着没有治好沙丘,死后请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上,看着兰考人民把沙丘治好……”
焦裕禄1962年12月6日受命主政兰考,同县委一班人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同内涝、风沙、盐碱展开气壮山河的斗争,成效明显。1963年,全县夏粮产量比上年翻了一番多,夏粮征购增长10倍多,全年粮食增长37%。1964年5月14日,肝癌晚期的焦裕禄病逝于郑州。
焦裕禄因公殉职后,河南省委确定,按好的县委书记待遇,安葬在郑州革命公墓。此间,焦裕禄临终提出死后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事,曾被提起过。省民政厅领导说,葬在郑州不比葬在兰考规格高?
张传德抱着幼子张继焦在迁葬现场
焦裕禄的遗愿省委领导是知道的。1964年8月7日,省委第二书记文敏生在省三干会上讲话说,“(兰考)原县委第一书记焦裕禄同志,共产主义风格高,有英雄气概。他临死的时候告诉县委的同志说,沙碱没治好,死不瞑目,死后要把他埋在沙丘上。这是多么好的同志!”
当时,焦裕禄的事迹尚未深入挖掘和宣传,省领导在高度评价焦裕禄时,对他为早日解除重灾区人民痛苦背着死神冲刺的英雄事迹,对他“出师未捷身先死”时壮志未酬的情怀,还缺乏翔实了解。5月中旬,郑州天气已经转热。据焦裕禄长子焦国庆回忆和馆存治丧资料证实,焦裕禄灵柩暂存医院时,限于当时的条件,购置了人造冰降温。回兰考安葬,从勘址、审批到造墓、运输,时间和条件都不允许。加之主管部门认为,葬于郑州革命公墓属于褒奖和荣誉,故后事按殁于斯、葬于斯原则办理,焦裕禄故后未能实现归葬兰考的遗愿。
1964年5月16日,焦裕禄追悼会暨安葬仪式在郑州革命公墓举行。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刘建勋,省委组织部部长张健民,开封地委、洛阳矿山机械厂和兰考县委领导代表,开封地区除兰考外各县县委书记,焦裕禄遗孀和长子长女,焦裕禄母亲和长子长孙等在场。
萧位芬老人在迁葬现场失声痛哭
追悼会由曾任过兰考县委书记的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程约俊主持,曾在尉氏县委、洛矿和开封地委任过焦裕禄领导的赵仲三致悼词。
天下着雨,因临时停电,追悼会用汽车电瓶给扩音器供电。
焦裕禄如愿魂归兰考,埋骨沙丘,源于中国新闻史上一次不寻常的发现。1965年12月9日,新华社记者周原到兰考采访,从县委新闻干事刘俊生口中获取了焦裕禄重大典型线索。周原赶到郑州向新华社副社长穆青和国内部工业组组长冯健汇报,穆青当即决定改变原定计划,率记者于12月17日赴兰考采访。古道热肠的百姓的心声使他极为震撼:“你能不能给上面说说,把焦书记的坟给我们搬回来吧,离我们近一点,我们早早晚晚可以去看看,也好去烧烧纸啊!”采访中,不止一个群众向穆青倾诉,愿把自己的寿命折给焦裕禄十年,或者替他去死,让他继续领导兰考人民抗灾魔、拔穷根。
穆青返京前在郑州向刘建勋汇报了焦裕禄事迹和兰考人民的呼声,建议尽快迁坟。河南省委对此很重视,打算办三件事:一、授予焦裕禄同志革命烈士称号;二、尽快将焦裕禄迁葬兰考,按他的遗愿埋在沙丘上;三、在兰考举办焦裕禄事迹展览,或办一个展览馆。
1966年2月焦裕禄迁葬兰考时的坟墓
1966年2月1日,河南省民政厅批复了兰考县委、县人委1月30日上送的请示报告,同意授予焦裕禄同志革命烈士称号。2月2日,河南省委研究决定,将焦裕禄墓迁回兰考。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刊发穆青等人写的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轰动全国。省民政厅征求地县意见,同县民政局于18日形成焦裕禄迁葬方案,初步确定2月21日上午10时在郑州革命公墓举行迁墓仪式,22日中午在兰考新墓地举行安葬仪式。
“人民的好书记,回来啊!”
焦裕禄迁葬兰考前,刘建勋派省人委秘书长赵启平赴兰考选址。
兰考有1600个沙丘,赵启平组织地县两级领导研究时,先是把视线投向焦裕禄找到翻淤压沙良策的张庄,接着又转向长眠着为解放兰考牺牲的800多名烈士的高场北地沙丘。但实地考察发现,两地距县城均有十多里远,不利于今后组织纪念活动,因而放弃了。
这时,兰考县委副书记张钦礼说,有一次,老焦领他到县城北明代黄河故堤“土牛”察看风沙。焦裕禄登高四顾,高兴地说,这个地方真好,站得高,看得远,可以清楚地看到风从哪里起,沙从哪里落。将来我死了,要是能埋在这里多好!张钦礼的话,为焦裕禄墓地寻觅提供了坐标。众人前往察看“土牛”,异口同声说好,认为葬在这里既符合焦裕禄心愿,又便于日后瞻仰管理,遂将此处定为焦裕禄墓地。
恰在此时,铁道部通知,3月1日起,禁止通过铁路运送尸体。县委抽调财委主任赵甫坤负责平整墓地,机关干部和群众踊跃参加,10天削去“土牛”顶部五米,向南推土8200立方米,平整面积1100平方米,在墓区北侧按郑州革命公墓焦裕禄墓的规格开掘基坑,用砖砌成2.7米长、1.1米宽、1.3米深的墓坑,墓区边长10米,内地基抬高30厘米,周围用青砖砌起1.2米高的花墙。
经县委批准,抽调政治上可靠的张诗德、胡永德两名老党员看护墓地。两人由老伴送饭,日夜精心守护,下雪时才躲进草庵子里。
兰考县民政局干事刘国华到郑州起灵时,县委领导专门交代,焦书记1964年下葬时用的棺材不太好,这次换口好点儿的棺材。刘国华赶到郑州革命公墓办好手续,在陵墓南数第4排、西数第10个位置,找到了焦裕禄墓。动手起灵前,公墓工作人员告诉刘国华,夏天不化尸,因为地下是凉的;冬天化尸,因为地下是热的。焦裕禄入园埋葬已3个年头,棺材在地下经过了两个冬天,挖出来不会是原样了。
果然,当他们在陵墓南头挖坑移出棺材后,发现棺材两头的“堵头”和下面的垫板已开始糟烂,棺材向外流着水,尸气弥漫。刘国华心里很难过,按县委领导要求,提出换一口新棺材。公墓工作人员说,现在尸身已不全,遇到空气更不成型,除非火化,才好换新棺材。
把焦书记的遗骨火化了?刘国华惊愕地张大了嘴巴:那回去怎么跟兰考人民交代呀!经请示,确定对棺材进行加固处理,按传统工艺,用皮灰、沥青和胶熬制黏合材料,填补黏合了棺木破损开裂处;棺材用新木板托底,又在中间和两头加了3道铁箍,最后刷了朱漆。
迁墓仪式改为2月26日上午举行。刘建勋率出席省三干会的地县负责同志,省会和兰考县各界代表,焦裕禄妻子徐俊雅、长女焦守凤、长子焦国庆和母亲李星英等亲属参加。当天中午,郑州铁路局向兰考发出挂有四节车厢的专列,一节载有省、地和有关部门领导同志,一节载有焦裕禄灵柩和护灵的亲属,一节载有郑州国棉三厂的军乐队,一节载有花圈和工作人员。车头前挂着饰有黑纱的焦裕禄遗像,车厢两旁贴着“向毛主席的好学生——焦裕禄同志学习”的巨幅标语。
焦裕禄生前克勤克俭,自己和家人从不占国家一分钱便宜。当他如愿以偿重返兰考时,党和人民给自己的儿子以最高礼遇。
2月26日下午,专列抵达兰考火车站东闸口。苍天含黛,大河呜咽。焦裕禄魂归兰考之际,县城万人空巷,火车站人山人海,街道两边挂满了挽联,成千上万兰考百姓自发披麻戴孝。当载着焦裕禄灵柩的灵车一出现在街头,悲痛万分的人群像一股湍急的浪潮,呼啦一下涌了上去,瞬间将灵车淹没。精壮的汉子和妇孺老弱,不顾一切冲上前去,齐刷刷跪倒一片,哭声惊天动地。经维持秩序的人员现场疏导,灵车重又徐徐向前开动。匍匐棺前的群众挥泪如雨,退一步,叩一个头,棺两边的群众则扶棺前行,泣不成声。人们用嘶哑的声音哭喊着:“焦书记,你是为俺们活活累死的,兰考人民对不住你!”
火车站离墓地有3里路,灵车整整走了两个半小时。
焦裕禄灵柩抬至墓穴旁,呼天抢地的兰考百姓跪成一片。十几个群众不顾一切跳进墓穴,周围自发围起两道人墙阻止棺木入穴。人们舍不得他们的好书记,扯着嗓子哭喊:“焦书记,回来啊!”死活不让下葬。县领导流着泪劝说聚集在墓穴周围的群众:“乡亲们,焦书记为咱兰考人操尽了心,他太累了,就让他好好歇息吧!”
跳到墓穴里的群众闻声悲痛地放声大哭。最后,在工作人员劝导下,情绪失控的群众好不容易才离开了墓穴。
灵柩放入墓穴时,拽绳的人千般不舍,万般痛楚,怎么也不愿往下放绳子。棺木一点点下沉,周遭的哭喊声像海潮喧哗,又似沉雷轰鸣。当棺木终于沉入墓穴,覆盖上水泥券后,数不清的群众冲上来,墓地再次爆发震撼苍穹的哭喊声:“焦书记,回来啊!”“人民的好书记,回来啊!”俄顷,人们又齐刷刷跪下,虔诚地磕头,捧起黄土轻轻撒向墓圹。铁锹闲置在一旁。飞扬的黄土遮蔽了早春的阳光。带着大河浸润的热土和人们心底淌出的泪水,焦裕禄与兰考大地融为一体。
大河长哭,云水泪奔。一个光耀千秋的赤子,静静安卧在母亲温暖的怀抱里。在兰考地坼天崩的日子里,胼手胝足的百姓慷慨抛撒的滚滚热泪,好像使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弯的水都涨了几分。
焦裕禄二女儿焦守云,忆起当年痛不欲生的迁葬时写道:“给父亲迁葬的时候,我跟着,拽着母亲,见她哭得一会儿上不来气,要撞在棺材上跟着他走。奶奶也来了,就不哭,她时刻注意着母亲。”
“要不是你爸爸临终前对我的托付,我早随他去了……”每逢忆起迁坟那撕肝裂胆的时刻,徐俊雅便啜泣着对子女这样说。焦裕禄逝世后,孩子们见得最多的场景,是母亲对着父亲遗像默默流泪。搬家时,徐俊雅先把焦裕禄遗像擦干净,再贴身抱到屋里。徐俊雅终生自责并难以释怀的是,当年她同焦裕禄结婚时,没有绣完那对寓意特殊的鸳鸯枕头。结婚时只绣一只鸳枕,成了徐俊雅至死不能原谅自己的一件憾事。她把结婚时不成双的鸳鸯枕头,视为丈夫早逝的谶兆。
几张照片定格的鱼水深情
兰考县焦裕禄同志纪念馆有一张感人照片,真实展现了红庙公社葡萄架大队前杨庄村群众张传德,迁葬时怀抱幼儿失声痛哭的情景。
1963年麦子黄梢时节,张传德不满1岁的儿子张徐州突发重病,面色青紫。小徐州是父母到徐州要饭,头年6月在郊野生下的。张传德用火燎一下镰刀,割断孩子身上的脐带,把不合时宜的荒年来客接到人间。7天后,逃荒路上添丁的张传德拖妻携子爬上返乡列车。
在缺医少药的穷乡僻壤,谁也闹不清小徐州得的啥病。眼见孩子行将不治,张传德抹把泪,踅到村外捡了一束谷秆,又翻出一根草绳,草草将瘦得皮包骨的孩子裹好塞进筐里,准备上工时扔到村外。
骨肉分离之际,人世间最伟大的母爱再次闪发出温馨的光芒。泪眼蒙眬中,妻子张香透过谷秆,看到孩子青紫色的脸上鼻翼还在翕动,泣声说:“他爹,孩子还有口气,等你下工回来再扔吧!”
张传德绝望地看着气若游丝的孩子,颤声说:“咱家里连饭都吃不上,下了工孩子就活过来了?”说着,拎起筐子就要出门。这时,进村访贫的焦裕禄一脚踏进家门,见状忙问:“老乡,家里出了什么事?”
张传德瞅瞅手拎的筐子说:“孩子病得没救了,想扔到村外呢!”
焦裕禄伸手触摸孩子口鼻,隐隐感到一丝若有若无的热气,惊喜地说:“老哥,孩子还有气哩!只要有一点希望,就得救过来!”说着,掏出本子在上面给县医院高芳轩院长写了几句话,嘱他想法子把孩子治好,撕下那张纸,要张传德拿着送孩子去医院找高院长。
焦裕禄看出张传德心里还不托底,拉他到大队部用摇把子电话与县医院高院长通话,要求全力抢救送院的病儿。张传德弄清焦裕禄是县委书记,像是苦海中遇见了菩萨,用独轮车推上孩子就赶往45里外的县城。路上,他买了一盒火柴,走一程就划一根火柴,看看孩子还有没有气。半夜时分,孩子终于送到县医院,经抢救转危为安。
焦裕禄惦记着小徐州,下乡回来3次跑到医院看望,嘱咐医生一定把他的病治好。25天后,小徐州病愈出院。焦裕禄赶来替张传德付了医药费,抱起喜笑颜开的小徐州,像自己的亲儿子被救活一样高兴。
周原赴兰考采访,听到小徐州重生的故事,极为感动。张传德打算给儿子改个名,众人建议叫张卫焦。周原做主改名张继焦。
一个垂死的农家病儿,经焦裕禄关照起死回生,张传德从梦幻般的经历中,对党和政府有了彻骨入心的认识。焦裕禄英年早逝,他如闻晴天霹雳,迁葬这天抱着孩子早早就赶来了。小继焦见到熟人,已会说父母教的两句话:“孩子,你的病是谁治好的?”“系赵福记(是焦书记)。”“你长大干啥?”“该兰考满冒(改兰考面貌)。”
焦裕禄视农民病儿为亲骨肉,张传德为孩子更名谢恩,动人心扉的鱼水新歌传遍兰考城乡。张继焦在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工作多年,后任副主任。他把徐俊雅当作生身母亲,徐俊雅也对璞玉浑金品格的张继焦视同己出,亲热地称其为“老七”,就连张继焦找对象、盖房、结婚、生子,都亲自操持。徐俊雅过世后,长子焦国庆主持,把妈妈留下的8万多块钱一分7份,除6个子女外,张继焦也得到一份。
兰考县焦裕禄同志纪念馆第二张摄于迁葬现场的照片,是老韩陵公社牛王庙村萧位芬老大爷迎灵时痛不欲生的情景。萧位芬是焦裕禄能掏心窝子的庄户朋友,也是他到兰考头一回下乡就获取除“三害”真经的老师。萧位芬不顾个人不准带花圈要求,和村干部抬着他买的花圈来到墓地,一见焦裕禄遗像就哭着喊:“庄户人的好书记,你是活活地为俺兰考百姓,硬把自己给努(累)死的呀!困难的时候你为俺农民操心,跟着俺们受罪,现在,俺们好过了,全兰考翻身了,你却一个人在这里……”迁葬仪式结束,老人犹哀痛不已,泪流不止。
迁葬现场,哭成泪人的戴留柱见证着另一个感人故事。1963年2月的一个雪夜,戴留柱随爷爷外流,在火车站被冰凌扎破了腿,痛得直哭。焦裕禄找医生给他止血包扎,还送来了棉衣和吃的。爷俩到洛阳后,戴留柱患了急性肺炎,但卫生院没有治肺炎的特效药红霉素。爷爷讲了在火车站遇到焦书记的经过,院长给焦裕禄打电话,焦裕禄感谢他关心灾民,要求设法找药给孩子治病,药费由县里解决。院长连夜联系红霉素给孩子输液,戴留柱很快痊愈出院。半年后,戴留柱爷爷带着孙子来感谢焦裕禄,拿出柿饼一定要他尝尝。焦裕禄推辞不过尝了两个。回到家里,爷爷发现装柿饼的兜里有两毛钱,愣住了。老人在焦裕禄墓前泣不成声说:“焦书记啊,留柱今后就叫恩焦!”
追悼大会结束后,焦裕禄在老韩陵蹲点时,到村外草庵子里亲切看望并誉为小英雄的张根生、张二宝、张根众3位小护林员,把在村里精心挑选的3棵泡桐树,栽在了焦裕禄墓前。
“裕禄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了吗?”
日暮时分,山呼海啸的哀思潮退却后,忽听从焦裕禄墓前传来一声凄楚的哭喊声:“爹啊……”人们循声望去,只见一个身戴重孝的少妇,正双手插在坟上放声恸哭。人们诧异:没听说焦书记有这么个女儿呀!经询问,哭坟者是堌阳公社牛场村农民孔令换之妻。
两年前,家无隔夜粮的孔令换之妻产后不下奶,哀求丈夫:“给俺买点红糖冲碗水喝吧!”孔令换攥着家里仅有的两毛钱跑到供销社,得知红糖1斤1包不零卖,血气方刚的汉子难过地掉了泪。正在供销社的焦裕禄买了2斤红糖和5尺布,来到孔令换茅椽蓬牖、瓦灶绳床的家。当人民的儿子在群众最无助、最无奈时,捧着一颗滚烫的心雪中送炭,逾越血缘的亲情便像清泉滋润了百姓的心。他们明白了,当年为解救受苦受难的人民,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跟敌人干的共产党,还在兰考,而且老焦这个父母官,善解人意,知冷知热。眼下的日子是难,可比起受剥削受压迫的旧社会,还是强多了。跟着这样的党,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坎?还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呢?
孔令换之妻身戴重孝到焦裕禄坟上哭爹的故事,在各地流传得很广。兰考焦裕禄同志纪念馆金牌讲解员、89岁的李国庆,含泪对我讲起这件往事,依然激情难抑,声音发颤。李国庆说,他不会说普通话。但我知道,每当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其他重要嘉宾到来时,他用地道的兰考话作的讲解,都曾那样无可抗拒地征服了所有在场人的心。几十年来,随着他那富有穿透力、震撼力、感染力的讲解,农家女戴孝哭坟的故事,传遍了祖国的山南海北。怀着朝圣之心来参观瞻仰的人们,从这一极具象征意义的故事中悟出,在没有战火淬炼的和平年代,焦裕禄精神这一强健了一个政党筋骨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兰考这片一度被贫困和饥馑压得抬不起头来的土地上,36万人民齐心协力降服“三害”的力量是怎样凝聚起来的。当党派到重灾区的县委书记为父老乡亲操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百姓在他英年早逝后视其为再生父母,这样的党群关系所构筑的执政根基谁能比拟?这样血肉相连的亲情所形成的深厚伟力谁能战胜?
迁葬仪式结束,人山人海的墓地归于寂静,刚强如铁、明天就要回山东老家的李星英,突然变得羸弱不堪。她让孙儿用一辆架子车,把她拉回儿子安卧的黄河故堤。西风残阳,寒鸦噪晚。满脸浸透悲苦的李星英,抱着儿子冰冷的墓碑,像是抱住了儿子瘦骨嶙峋的身躯。老人悲痛欲绝,嘶哑而无力地喊着:“禄子,这是咱娘俩最后一次在一起说话啦!娘老啦,走不动了,以后再也不能来看你啦……”
这是老人在终身引为自豪的儿子谢世后,第二次放声大哭。
焦裕禄在郑州病逝和下葬时,李星英没哭。兰考县委领导来看她,相约谁都不许哭。见面后,大家问声“老母亲好”,泪水就憋不住了,一个个竟呜呜哭出了声。老人劝大家:“同志们,不要哭,哭是没有用的。”过了几天,老人问县领导:“裕禄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了吗?”县领导说:“完成了,完成得很好,很出色!”老人又问:“裕禄对得起毛主席了吗?”县领导说:“对得起啦,很对得起毛主席啦!”老人点点头,眼圈红了。过了一段时间,待老人心情稍稍平复后,有人问她当初为啥不哭?老人说:“俊雅还年轻,又带着6个孩子,将来所有的事都要靠她一个人。我在那里哭,俊雅怎么活呀!”
可陪伴老人的儿孙们知道,焦裕禄病逝后,老人乘火车回到山东,在博山八陡火车站一下车,就趴在地上,手抠着黄土哀号:“我的儿啊,我的儿啊……”那天,老人在墓地直哭得昏天黑地,暮霭四合。
“非此母不能生此子。”焦守云谈起奶奶的两次恸哭,啜泣道:父亲的一世英名,也得益于两个伟大女人,一是妈妈的牺牲奉献,二是奶奶的教育。她无比骄傲为公家做事的儿子一下子没了,内心的痛苦难以言表。但她首先想的是别人的感受和怎么稳住这个家,而把痛苦嚼碎咽到心里。奶奶的刚强、隐忍和处事方式,影响了父亲一生。
这一天,有多少兰考人哭得泪干肠断?直到很多年以后,在兰考,不能轻易提焦裕禄的名字,一俟言及,人们就伤感,就落泪。
清明来临,10多万农民赶来祭奠焦裕禄。从高场北地烈士陵园到焦裕禄墓地,哀乐声不绝于耳。和平年月,中国共产党人的牺牲还在继续!为了解除人民的苦难,焦裕禄把一腔热血洒在兰考大地上了!
一位当年参加迁葬的老汉说:“我们真觉得打心底里对不住老焦。人家是县委书记,还有病,放着那么好的日子不过,来陪咱农民受那份罪。他把自己的心肝埋在了盐碱地里啦,埋在沙滩里啦。老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可老焦这个共产党的县太爷,自个儿啥都没落下。种下的树苗,他没看到它们长大,种下的麦子,他连碗面汤都没喝上。他走以后,兰考人看着桐树心就发痛,吃口馍都想哭!”
巍巍故堤,莽莽黄沙,苍苍翠柏,耿耿丹心。在人民博大温暖的怀抱里,一生为百姓服务的焦裕禄,得到永生。
(本文系作者根据中国作协重点扶持项目、其长篇报告文学《大河初心——焦裕禄精神诞生的风雨历程》改写,本书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上一篇:以百姓之心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