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9 07:39:53 作者:王思嘉、 肖可凡来源:中国治理网阅读:15771
导 语
i will志愿者联合行动始于2020年初,是一个由多家社会组织和基金会、志愿者共同发起和参与的抗疫志愿行动。自行动开展以来,哪里有疫情,i will 志愿者就会走到哪里,辗转于国内外几十个地区,用专业志愿者的力量,让居民安心,社区安定,信心安住。自2022年4月13日i will-安心志愿行动启动以来,陆续有600多名志愿者应召前来,积极加入志愿项目。各方志愿者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开展建制化、专业化和精细化援助服务,为疫区民众渡过难关贡献他们的力量。在此过程中的每一名志愿者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每一位志愿者的工作都值得被记录、被传播、被铭记。为此我们推出i will志愿者故事系列报道,讲述来自云上抗疫志愿者的心声和感受。
本期我们邀请到的采访嘉宾是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首届督导师、讲师、心理师、荣格释梦分析师和未成年人心理咨询师—沈意。她不仅在自身的专业领域熠熠生辉,同时热心公益,积极运用自身专长回馈社会。在i will安心志愿行动中身兼数职。在i will上海行动中担任志愿者面试官以及督导师、在北京地区担任督导二组组长、督导组内部装备组(即技术支持)组长以及在北京平谷向阳社区中担任 9个群的督导师。她在加入i will安心志愿行动之前,就发挥自身力量,在家乡石家庄从事与疫情相关的心理师志愿工作。随后通过与业内其他咨询师交流中了解到i will,便毫不犹豫地加入其中。她说“我期待和同行们携手,通过相互摸索、分享、支持、收集和学习更多专业上的知识,从而发挥团队效能来帮助疫情封控下的受助者们。”
幸运的是,i will没有让她失望。沈意督导师说:“在为他人提供帮助时,我不仅在给予也在收获。”督导师,在整个i will志愿行动中承担的是“赋能”工作。赋能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既是为四师(社工师、医师、社会心理指导师、律师)赋能,使得四师在与社区群的互动中获得成长,帮助其更加积极的投入到社区帮扶活动;亦是督导师之间的相互赋能,让督导师们在共同的探讨、分享中,获得专业上助益收获。她在担任内部装备组的组长时,通过每周开设督导师沙龙活动来获得积极反馈。在该活动中,他们不仅传授知识,还讨论在服务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不断优化解决方案。
沈意提到,在传统的心理咨询中存在很多的限制,但对于i will这种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社会心理模式,是心理咨询的社会化应用。这是一种可以将心理咨询真切介入到百姓的生活中,值得推广的专业公益方式。
在整个对社区的志愿活动中,陪伴和守护是不可或缺的。在初进入社区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居民对于i will志愿服务的不了解,这些不了解可能是资源上的或是专业上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居民发现,无论是否处于值班时间都有志愿者们及时出现,帮助解决问题、提供服务。这个过程中,也让居民们逐渐了解i will、逐渐感受i will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与此同时,这样的服务也为居民提供了一份安心与守护,让居民时刻知道在疫情当前他们不是一个人,在他们背后始终有一群专业团队在守候和支持着他们。
“力量”是沈意督导师在采访中最常提到的词语,同时也是i will志愿活动最触动她的地方。
团队支持的力量是i will志愿活动能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每一位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都可能遇到自身无法消化、克服的问题,但是每一位志愿者都不是在孤军奋战,她背后拥有一群温暖支持的督导伙伴,给予志愿者情绪上的支持和专业上的指导,这也是督导团队存在和努力的意义。在i will的志愿者群体中,“不仅有充满激情的大学生、高中生等新生血液,更有一群经验多、业务能力强的专业人士,他们带着满腔热血和助人情怀,在国家和人民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投入宝贵时间和精力,运用自己所学帮助他人。沈意认为是i will把志愿者的智慧力量汇集起来,把各方资源集中起来,形成了一个相互帮助、彼此信任的支持体系,为抗击疫情作出贡献。同时,亦是“生命影响生命”的能量传递过程,每位参与其中的人都收获能量,从中成长。
i will的志愿者团队正在逐步扩大,沈意表示希望i will能够不断拓展服务的地区,深入到各个城市或者乡村地区,让志愿者的爱心辐射到更多的人群。
采访者:i will志愿者 北京中学 王思嘉
撰稿者:i will志愿者 渥太华大学 肖可凡
审稿者:i will志愿者 北京中学 王思嘉
i will志愿者 北京师范大学 兰宁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