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文明是一种能够维护自然和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它通过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来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和收入增加;它让人们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喝到洁净的淡水、吃到安全的食品,从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与此同时,生态文明的理念和行为还会带来更大的软实力效应。
首先,以共同体为基础增强社会凝聚力。
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内部构成多层次的命运共同体。生态文明以共同体为基础,在全球范围内着眼人类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在区域内促进家庭、社会、民族、国家等集体协作。它既支持个人的合法权益,又支持保护这些权利的共同体结构。它让每个人都感知自身的命运与共同体休戚相关,愿意同甘共苦,从而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其次,以平衡为支柱扩大道德感召力。
共同体要持久存在,必须保持动态平衡。平衡是生态文明的支柱之一:在自然中,包容生物界的声音和价值,促进多样性的统一;在社会中,维护公平正义,促进和谐稳定。生态社会不可能存在于一个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赤贫的世界中。要通过保障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程序公平,让所有人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拥有一定的资源和能力。
同时,生态文明还能让人们清晰、理性地表达并且正确理解需求,进而形成统一意见。这将有助于实现个体、群体和团体之间的动态平衡,将赢得道义上的支持,从而扩大道德的感召力。
再次,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提高发展道路吸引力。
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生态、自然生态共同发展背景下的增长和变革。它摒弃将数量增长等同于社会福利、经济福利的做法;它关注生命质量,而不仅仅盯着资产负债表,并对盲目致力于数量却不顾及结果和公平质量的做法提出批判。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申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并进一步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些掷地有声的话语,展示了中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和意志。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大国,中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必将进一步提升中国道路和中国经验的魅力。
最后,以保护地球家园为使命提升国际话语权。
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碳排放的增加、污染的加剧、生态的破坏等,带来了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消失、自然灾害频发和瘟疫流行等问题。这些问题越来越具有全球性,越来越危及人类的生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面对新的挑战,中国高举生态文明的大旗,倡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开展国际环保合作等,赢得了多数国家的赞同,提高了国际话语权。同时,中国还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优先的课题之一,颁布实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切实履行在《巴黎协定》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碳减排等承诺。这些行动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长远来看必将提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权。
需要注意的是,生态文明的软实力效应是客观的。为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既要进行硬件建设,也要注重软件建设,如生态文化、公民道德建设等;评价生态文明建设效果时,既要看硬指标,如森林覆盖率、水和空气质量指标、土壤重金属含量等,也要看人的文明素质、生态意识及法律制度机制等指标。归根结底,要努力实现生态文明的软、硬实力的科学转化,让它们协同促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发展。
(作者为浙江生态文明干部学院副教授)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