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3-16 10:11:22 作者:沈晓杰来源:FT中文网阅读:7089
此外,七八千万城市中产阶级为主的退休人群的到来,以及与之相伴的2000多万养老及其他服务业产业链上农村劳动力人口的回归,这上亿人口的回归,必将使中国的农村发生改天换地的巨变。
首先,城市抱团养老群体的到来,必将为农村的消费市场,增加新兴的万亿级的消费总量。以人均每月1500元、年均1.8万元的农村消费计算,7710万人每年就可为农村新增1.3878万亿元的消费市场。
第二,上亿人口的回流,可使上亿亩被闲置荒废的农村住宅和建设用地重新得到利用,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前所未有的强大活力。全国空心村及闲置可用的1.4亿亩(933.38万平方米)建设用地,意味着在不多占一亩耕地的情况下,靠原有荒废的建设用地的综合整治,就可为这近八千万的城市养老者,提供充裕的养老和发展新型农业的土地再利用空间(人均可使用1.8亩)。
第三,城市中等收入人群的流入,将极大的改变农村常住人口的结构,大大提高农村中产阶级的比例。城市7700万中等者的流入,为农村新增了占现有近6亿农村人口13%的中等收入人群;而新增的强大市场需求,使农民家庭性财产市价升值和兑现能力大幅提高,农民的中等收入者比例随之大幅增长;加上乡村养老及休闲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又将使农村中等收入人群有明显增加。
中国农村这三股中等收入人群的汇合,将使农村的人口结构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预计这将使农村的中产阶级人口比例的新增量,达到现有农村人口的四分之一。加上农村原有的中等收入人群,四成左右的农村人口可达到中产阶级水平。这不仅为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提供了最大的动力,而且必将使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有了最现实可行和最强有力的支撑。
第四,农村养老休闲产业链的大规模的发展,还可为在城市制造业和建筑业下降潮中下岗回乡的农民,提供新的就业和创业市场。初步推算,乡村养老带来的十多万亿元的巨额投入,和每年为农村增加的1.4万亿元左右的消费市场,一年就可为400-500万返乡农村建筑工人带来新的就业。而7700万城市养老人群所带来的服务产业链,共可为 1400万返乡打工者提供重新就业。
第五,农村超大规模养老产业,将促使更多的政府和社会的公共资源向乡村倾斜,大大增加乡村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上亿人从城市回归乡村,尤其是7700多万城市中等收入退休群体的到来,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更将促使政府和社会的公共服务资源的投入,大大减缓城乡公共资源投入失衡的问题。就拿养老群体关联最大的医疗保健来说,养老人群市场的转移,将带来更多的医保康养公共资源的“上山下乡”。这不仅是政府的公共服务要求使然,更是市场趋利行为的必然。除此之外,远程医疗康养系统的推广,未来人工智能医疗运用,自带的退休医生为主的医护点的建立,加上紧急处理功能的巡回医疗车等,也可以使抱团养老康养无忧。
从以上几方面不难看出,如果中国大力发展乡村养老产业链,不仅为中国农村的发展找到最新也是最大的“新动能”,而且也必将使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实施,有了最强力的支撑。不仅可一举解决乡村振兴最缺乏的“人气”,而且退休了城市中产阶级群体下乡,还将为乡村振兴带来宝贵的资本、技术、文化和最有眼界的建设者,同时也是农村最值得期待的消费群体。
这里必须特别强调的是,养老产业对中国来说,不仅是正在新兴的朝阳产业,更被一些学者和专家视为未来十年最有可能取代房地产的第一大消费产业。
把中国未来最大的消费产业,注入融合到中国最需发展、也最可能拖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国家建设后腿的农村中去,这不仅是当今中国发展不可多得的最佳资源要素组合,更是超越既有乡村振兴战略和三农方面治国理政传统理念的一次思想的飞跃,是值得大力推广的新国策。
综上所述,实施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最大的潜力和支撑在城市,最有希望的群体,是城市退休养老的中产阶级。没有城市各种资源和先进要素融合,拘泥于原有的就农治农的传统模式,中国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实现,还会像农村过去40年改革开放中解决三农问题一样漫长。
几年以前,当笔者第一次把逆城市化作为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新的支撑时,当时还有诸多的政策屏障和红线。中共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尤其是提出的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思路,不仅扫除了这些政策障碍,更为中国城乡的互动发展提供了保障。
上述措施除了可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强有力的支撑以外,更可一举化解正在日趋紧迫的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问题,以及大中城市过度拥挤人口消减的矛盾。后续的两篇文章将对此进行具体的阐述。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长江产经智库特约研究员。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下一篇:韩俊:强化乡村振兴的制度性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