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温铁军等:生态文明战略下的三农转型

时间:2018-02-17 20:56:22 作者:温铁军等来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阅读:8639


  这就是我们举世瞩目的粮食“三高”困境——多年坚持数量型增长的补贴政策,最终实现了十多年连续高产量,但同时面临高库存、高进口的问题。背后还有财政赤字、银行占压、行业亏损、无竞争力等一系列影响。用工业大生产方式改革农业,导致连粮食都过剩了,那其他农产品呢?大宗经济作物全面过剩。需知,中国只占世界人口19%,但蔬菜产量占全世界的67%,蔬菜至少一半以上是浪费的。我们还生产了全球70%的淡水产品和全球51%的肉类等。客观看,用大量化肥农药激素和重金属等去大量生产,催出来的是全面过剩。不仅是农业严重过剩,还造成多重严重的后果,例如污染、破坏环境。农业污染已经是中国最大面源污染,所以,要真的爱农村,就得让中国保持绿水青山,改变农业旧生产方式。现在的生产方式造成严重的食品污染、严重的食品不安全。用化学方式催出来的家禽、肉类,对健康不利。越是大城市,越是大量出现体重超标的孩子,身心发育不健康。对于农业2.0来说,有三个基本规律造成了农业困境:

  第一,全面深化市场经济体制。市场是不按产业划分的,全面市场化造成农业的要素不再按照农业的投入产出率定价,而是按照农业外部的市场定价。当要素都被外部定价的时候,农业就必然衰败了。原因在于,符合农村外部资本要求的土地规范流转占比很低,导致能够用于支付农业资本化的成本所必需的绝对地租总量并没有明显增加;同期,加快城市化造成农业生产力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诸要素更多被城市市场重新定价,在这种“外部定价”作用下的农业二产化所能增加的收益有限,根本不可能支付已经过高,且仍在城市三产带动下攀高的要素价格,于是农村的资金和劳动力等基本要素必然大幅度净流出,劳动力老龄化表明农业竞争力丧失殆尽。诚然,这说明中国并不例外于东亚各国农业现代化都遭遇到的普遍困境。

  第二,资本深化规律。现在推行的农业产业化、集中连片、大规模农业产业园区一定是重资产的,而重资产受资本深化规律约束。没有后续追加资本投资,产业化就无法持续,而越是增加资本投资,越是成本推高。所以我们在90年代推动产业化,农业成本平均每年10%以上地增长,收益却不可能同比增长。因此,越是产业单一的农业受资本深化规律影响越大。这些年的情况是,综合性三产化企业还可以维持;而很多专业化生产型龙头企业实际上亏损严重,不靠财政补贴就难以维持!

  第三,“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双失灵。农业规模化企业的“市场失灵”主要是指外部性问题——放大农业污染的外部性趋势:追求资本收益的农业经营都会造成“双重负外部性”——不仅带来水土资源污染和环境破坏,在最难治理的面源污染中农业的贡献度早已超过工业和城市成为第一大污染源;也带来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按照人们通常的理解,在处理市场失灵时应该由政府作为公共产品供给者出面干预,但农业环保问题严峻并且环保制度缺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恰在于“政府失灵”:面对中国2亿多小农户,任何相对于农村的外来主体,与高度分散的小农经济之间都存在“交易费用”过高的问题,政府也不例外。正如交易费用经济学的创始人诺斯教授所言:当面对的交易对象大到一定量的时候,这个交易就难以进行,即“政府失灵”。正因“双重失灵”,愈益显著的双重负外部性已经不断演化为严峻的社会安全成本。破解困境需进一步认真学习十九大生态文明发展战略,学习乡村振兴战略。

  (三)农业3.0:“一二三产融合”

  农业3.0就是现在的农业“三产化”,也就是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一二三产融合”。如东亚的一些国家模式中,出现了农民的平均收入长期高于城市的现象。因为政府把优惠农户生产的各项政策都直接整合到了农村综合组织,这就相当于用优惠政策作为撬动组织化的有力杠杆,带动绝大多数农户成为农协成员。在有些国家的综合农协模式下,所有农村金融、保险、商贸、房地产都垄断,只有农协一家掌控,绝对不许任何企业进入农村经济与农协搞竞争,维护农协的单独垄断100多年,所有的一产、二产、三产乃至于教育、文化、政治,所有的农村业务都是农协一家垄断。由于政府把所有的财政优惠给农协,还免税,才能由农协带动99%的农业人口加入并且从中获得收益分配。这样的高度组织化,就使农村成了最稳定、最安全的地方。在这种模式下,即使遭遇经济危机,尽管GDP零增长,但是国民生产总值并不低。

  农业3.0首先是发展和各地自然、社会等资源条件高度结合的多元化农业。其一,农业绿色化,要包括景观休闲旅游和教育文化等。其二,要制度创新,使得依托在地化自然资源生存的老百姓获益,自主地构建能够共享长期收益的综合性合作社制度。其三,要政府协调才能实现共享,纳入金融、保险、房地产、餐饮等非农业务,其收益通过合作社返还给本地老百姓。换言之,农业3.0主要是以在地化的景观农业为基础实现休闲旅游和养生农业作为绿色经济的主题,通过自然资源的三产化重新定价获得高于一产农业和二产农业的收益。

  此外,农业3.0还应该发动农民开发本地化知识和乡土文艺演出,以及传统的制陶、木工等技艺学习,使文化多样性资源得以复兴。带动本地化知识发掘及其文化传承,演化为本地化的乡土教育和文化,要靠广泛发动本地群众和外来者的共同参与。农业3.0同时也是打造未来农业4.0的绿色发展的序曲,接着就是要进一步借助互联网工具,实现农业4.0的社会化+生态化。

  (四)农业4.0:生态农业的社会化

简单的农业产业化模式、追求数量的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我们现在生产方式要求实现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实现立体循环农业才能零排放。在小农经济和村社制度的基础上实现这种多功能农业,才配叫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这也是多功能农业。

  农业4.0是在自然资源的多样性基础上形成的。主要面向海内外的城市中产阶级客户群体的多元化需求,那就要分散的兼业化小农直接与互联网密切结合,把题材农业与景观农业有机地整合起来,附之以本地化标志与本地化知识发掘相结合;据此,再把蕴含在农业之中的文化体验与休闲旅游整合起来等。为此,必须把“互联网+”引进农业4.0来,发动返乡创业青年和上网频率高的城市中产阶级下乡结合,有社会化参与式,才能推进农业4.0。

  符合“一二三产融合”的“绿色创新+互联网”,主要是把三产化的农业3.0版使用“互联网+”这个工具,在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两型农业”的基础上,进一步纳入农业多功能性所内含的教育文化、历史传承等非经济功能,也要同时把乡村四季景观和乡土文化,以及有机题材、本地化标志等纳入休闲旅游养生等多元开发。这是个复杂系统,需要搭建包容社会广泛参与的扁平化治理结构。

  发展社会化的生态农业,一定要从农民和市民的需要出发,政府应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推进乡村建设志愿者们长期不懈地踏实工作,促进市民与农民的互助合作,搭建城乡良性互动的桥梁。因此,农业4.0实质上是更大程度地利用互联网实现市民广泛参与的“社会化生态农业”,而社会化生态农业本身又是中华文明传统之载体。

  总之,只有把“三农”问题放在资本过剩与危机转嫁的视角中考察,才会明白问题的根源何在。那么,在全球遭遇资本过剩,而且中国的三大资本也已经世界第一的时候,面对过去的发展方式所造成的各种各样的严重弊端,我们已经不能再因循旧轨!21世纪的中国必须以生态文明作为方向来推进“一懂两爱”的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梁漱溟. 乡村建设理论[M]. 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20.

  [2]温铁军. 八次危机[M]. 北京:东方出版社,2013,:14-18.

  [3]兰永海,贾林州,温铁军. 美元“币权”战略与中国之应对[J].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3):132.

  [4]Wallerstein I. World-Systems Analysis:An Introduction [M]. Duck University Press,2004.

  [5]姚桂梅. 北非乱局的经济根源及影响[J]. 经济学动态,2011(7):126-128.

  [6]温铁军. 告别百年激进[M]. 北京:东方出版社,2016:83.

  [7]温铁军. 中国的“双金字塔”结构与城镇化战略[J]. 文史博览(理论),2015(7):1.

  [8]温铁军,张俊娜,邱建生,等. 农业1.0到农业4.0的演进过程[J]. 当代农村财经,2016(2):2-6.

  [9]温铁军,张俊娜,邱建生. 居危思危:国家安全与乡村治理[M]. 北京:东方出版社,2016:185-189.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3   首页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