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齐鸣秋
中华文明的五千年悠久历史,构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质量:以道家“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和儒家以“和为贵”的处世之道,兼有佛家的入世济世的理念,滋养了中华民族博大、包容、和谐的文化特征。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和”文化是其核心。“和”字最早见之于甲骨文和金文。它的初义是声音相应和谐。《易经》当中“和”字,有和谐、和善之意。《尚书》中的“和”则指对社会、人际关系诸多冲突的处理。一直以来,“和”文化存于中国人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贯穿中华文明的思想血脉。
农耕为本的文化传统蕴育了“天人合一”思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中国的农耕文化将人、地、天与自然和谐结合,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蕴育了道家、儒家等思想体系的哲学基础。其中,道家思想将人与天,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得最为系统化。
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法地”,是农耕文化的核心体现。人们依地而居,因地制宜,地理环境的不同,决定了人们的耕作植物和生活方式也多种多样,我们称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法天”,在农耕社会,人们必须依据天气的变化进行有规律的农业劳作。“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得时之和,适地之宜。”体现了前人对自然规律的重视。“天法道”,老子在《道德经》里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下怠,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意思是,有一个东西浑然天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我理解“道”指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的自然规律。宇宙和地球都依照自然规律形成,并且构成了万事万物。万事万物必须依照自然规律生存、发展和消亡。
“道法自然”,老子的《道德经》没有详细论述自然是什么,但将自然放在了道之上,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探索和推测空间。他说“大道无形”,在物质世界背后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推动着物质世界的运行,而这个运行又是自然而然的,或者是顺其自然的。因此,按照老子的哲学思想,人的一切行为都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能干违背大自然规律的事,如果违背了自然规律,就要受到自然的惩罚。
老子提倡“自然无为”,倡导治理国政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乱作为,只有尊重自然规律,天下才会太平,社会才会安宁。老子的哲学思想对于今天人类的发展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老子的人与自然的哲学思想,告诉人们人类的发展和创新应当以处理好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前提。他提倡水的境界最接近于道。“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总之,老子的“自然无为”“不争之德”,“不敢为天下先”的哲学理念和“水”的境界,都对人类解决文明冲突、促进人类和平进步、和谐相处具有积极意义。
“和而不同”,对文明共存、防止文明冲突具有积极意义。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审美理想,中国传统哲学家认为天地万物都要建立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准自身位置才能得到良好发展。“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达者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春秋时代齐景公和晏婴曾以“烹鱼肉”为例,讨论了“和”与“同”的问题。“不同”是事物组成和发展的最根本的条件。“同”,是绝对的一致,没有变动、没有多样性、没有活力。“和”,是相对的一致性,是建立在以差异为前提和基础上的协调,既不是相互抵消、溶解,也不是简单地排列组合,而是融合不同因素的积极方面结成和谐统一的新整体。例如要做好羹汤,关键是调和五味;又如音乐,须有“短长徐急”、“哀乐刚柔”等不同,才能相济相成。
孔子倡导“和而不同”的行为准则,反对“同而不和”的处世方式。“和”的精神,就是要协调“不同”,既承认差异,又和合不同的事物,通过互济互补,达到新的和谐统一。孔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认为治国处事、礼仪制度,以“和”为价值标准,针对的是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相处。他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指的是治国者,对百姓要行“仁政”,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关注民生;在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要以“礼”相待,也就是现在我国提倡的不同文化之间的和平共处,和谐相处,睦邻友好,和而不同。
“协和万邦”,对防范国际社会的战争对抗、防止霸权主义具有积极意义。
和谐合作与冲突对抗,和睦相处、“不为天下先”与争夺世界霸主地位,是两大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中华文明的包容、柔和、“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源自于华夏文明奠基时期对“协和万邦”的治世追求。
“协和万邦”昭示了中国人的社会理想,是中国文化一贯的精神和传统。《尚书·尧典》记载:“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尧帝“协和万邦”的理念,平息各国纷争,建立了天下合作的秩序。儒家传统认为,“万邦协和,则所为必成也。”坚持“协和万邦”原则,实现世界的普遍和平,是建设好国家、强国、富国的重要条件。墨子认为,使人们“兼相爱,交相利”是制止社会动乱的根本办法,如果天下之人都相亲相爱,就会出现“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诈不欺愚”的理想社会状态。“协和万邦”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中“和谐”的价值观念和追求。
综上所述,中华文明的五千年悠久历史,构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质量:以道家“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和儒家以“和为贵”的处世之道,兼有佛家的入世济世的理念,滋养了中华民族博大、包容、和谐的文化特征。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成为了世界各国面对的国际环境。在促进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中,世界多元文化和文明同时并存,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对于多元文化的互学互鉴,不同文明的和谐共存、和平发展必将有着积极的贡献。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