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09 15:45:25 作者:admin来源:中国治理网阅读:6480
文化“三路向”说,是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纵观东西文化,而提出的重要观点之一,分属中、西、印三种独立的文化体系。
简单来讲,西方是意欲向前的文化,重点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是意欲调和执中的文化,重点解决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以佛家为代表的印度是意欲向后的文化,重点解决人类自身的问题。
与此相对应,梁先生还曾提出过三种人生态度:
第一种谓之“逐求”,意思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各种欲望的诱惑与驱使,对声、色、货、利、饮食、名誉、知识等等,逐求不已。
梁先生认为,最能代表这种人生态度,将之发挥到极致的,当数近代之西洋人。“他们纯为向外用力,两眼直向前看,逐求于物质享受,其征服自然之威力实甚伟大,最值得令人拍掌称赞。”而且他们还将此种人生态度理智化,使之成为一套理论——哲学。
然而,认为人生就是在欲望的满足或不满足中度过,满足就快乐,不满足就痛苦,终不免碰到问题,因为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
又或如叔本华所说,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第二种人生态度,梁先生称为“厌离”,即人在回转头来反看自己、冷静地观察其生活时,会感觉人生太苦。
一方面为饮食男女及一切欲望所纠缠,不能不有许多痛苦;另一方面,社会上又充满了各种偏私、嫉恨、仇怨、计较,以及生离死别、病痛纠葛等等,更使人觉得人生没意思。
由此而产生一种厌离人世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人人都有,只是程度不同罢了。而最能发挥到家的,是印度人;其中最通透者,当数佛家。
第三种生活态度,谓之“郑重”,梁先生指出,其主要意义就是“教人自觉地尽力量去生活”;将之发挥得最到家的,即为中国之儒家。
儒家认为,人不同于动物,有卓然不落于欲望窠臼的可能,“人非定然要堕陷纠缠在欲望里”;同时也不认为人生一切都苦,《论语》通篇不见一个苦字,相反,乐之一字倒是随处可见。
儒家主张自觉地尽力于当下的生活,反对受欲望的牵引;儒家之乐也非来自欲望的满足与否,而视乎生命之流畅与否——“生命流畅自如则乐,反之,顿滞一处则苦”——“得乎生命自然流畅之道者,更不须待外来刺激,固可以无时而不乐”。
总之,在梁先生看来,“逐求”是世俗的道路,“厌离”为宗教的道路,“郑重”是道德的道路。三种人生态度相较,当以“逐求”态度为较浅;“厌离”与“郑重”相较,又以“郑重”为较难。
通常,人都是由“逐求”态度折到“厌离”态度,从“厌离”态度再转入“郑重”态度。
梁先生曾自陈,他自己便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先是“极接近于实利主义,后转入于佛家,最后方归转于儒家”,即经过了厌离生活,然后重又归来尽力于当下之生活。
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梁先生即以“三路向”说为立论之本,认为“儒家、佛家之学从人类生活发展变化历史途程上看,实皆人类未来文化之早熟品”;
中国文化以儒家为骨干,又受佛家之熏陶,近代以来又受西洋文化的洗礼,展望其前途,必将在未来复兴于世界!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下一篇:科学把握共产党人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