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尊道贵德:是化解当代危机的治理良方

时间:2019-12-10 15:44:55 作者:admin来源:中国治理网阅读:13294


人文-中华大道

尊道贵德:化解当代危机的治理良方

孙文鹏(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一、中华文化的“道”

中华文化的阴阳学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渊远流长。最早是上古时期伏羲的阴阳八卦,经文王枸羑里演《周易》,至公元前8世纪周宣王命老子修订古公亶父《德》论,著《道德经》,通过对“道”的阐述、《德》论的修订、提升和认知方法的提出,确立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上德不德”、“损有余以补不足”的道德观;整体、阴阳辩证思想方法。后为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共同认可、继承和发展,自此中华文化提升为体系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思想、言行的准则。延续至今2800多年。

u=4245310386,1153263162&fm=26&gp=0.jpg

众所周知:宇宙观决定道德观;宇宙观、道德观决定、影响认知方法(思维方式方法)。为了正确理解中华文化的“阴阳学说”,必须了解老子的“道”、中华文化的宇宙观、道德观。

    在《道德经》第一章老子对“道”是这样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直释是:“道”、可类比如“道路”,却又不同于通常的“道路”把“道”作说话解释,是唐宋时期时期的事)(道这个)“名”是抽象的“概念”,不同于通常的“人名”或物名。为了说明什么是“道”,老子在《道德经》下面的各章中作了全方位生动、而形象的描述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其上不,其下不昧。…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第14章)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21)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4)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7)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34)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1)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4)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32)

“…常无欲,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34)

以上各章说明“道”非物,而是抽象概念(或规律)、它早已存在,且用之不竭,是万物之始祖,无生无死,无名而藐小,它滋养万物而不主宰、不居功,…

老子在《道德经》的第25、6、40、77章对“道”、宇宙还作了补充、总结和定义: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6)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77)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40)

作者将老子对“道”的描述、或定义概括如下: 

----“道”先天地而存在,它无生无死; 

----“道”乃天地的根本,用之不尽; 

---- 万物皆有阴阳, 阴阳相互转化、由柔弱而刚强是道作用的基本准则

---- 阴阳平衡而和谐;向相反的方向运动(物极必反)是道的规律; 

----“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 “道”不会改变从过去一直延伸到现在、再从现在延伸至遥远未来,周而复始地作用不止;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u=3063462032,828174067&fm=26&gp=0.jpg

 

二、中华文化的“宇宙观”(或自然生成观) 

作者从老子对“道”的综述中,概括岀《道德经》中描述的宇宙(大自然)应该是:

----“有”与“无”是宇宙两种基本的存在形式; 

---- 天下万物都因“有”而生(繁殖), 而“有”(创)生于“无”,回归于无; 

---- 宇宙分为:人、地、天、道四个不同层次,人效法于地,地效法于天,天效法于道,道效法于自然,即自然而然 (“自组织”与“有生于无,回归于无”) 

---- 整个宇宙及它的万物皆有“阴”、“阳”两部分,“阴”、“阳”相对而存在,整个宇宙就在阴、阳相互作用中永无休止地运动着、变化着,相互作用达到平衡而和谐

在中华文化的宇宙观中没有上帝的位置,这是中式宇宙观的特色和优点。

1、“万物负阴而抱阳,中(冲)气以为和。”

    由上可见,在《道德经》中描述的宇宙是有结构的。它分“人、地、天、道”四个层次;彼此相互联系和作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宇宙万物最本质的特征是:“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第41章)宇宙万物分阴、阳,两者是相互对待(相对而存在)的关系,适中(不过)而和谐。它乃是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最普遍的规律。是中华体系文化、整体阴阳对待认知方法的理论基础和活的灵魂。阴阳对待远比“矛盾对立统一”广泛、复杂、其内涵更丰富和多样。把“矛盾对立统一”视为推动世界不断运动与发展的唯一动力,与宇宙的真实(事实)不符,过分強调它的结果只能是使社会一直处于动乱之中,而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阴阳对待关系,系指事物在外力(外因)的作用下,事物所显示出来的内部阴阳消长变化的状态.,它随时间与环境的变化而永无终结地运动、变化着。

u=532499645,3496791748&fm=26&gp=0.jpg

2、“阴阳对待”的普遍性与多样性

    阴阳对待(相互依存和转化)是宇宙万物最普遍的存在形式,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在《道德经》五千言的81章中,老子就例举、阐述了60多种不同的阴阳对待形式,几乎每一章都在说它,计有:天地、雌雄、声音、君民、老少、贵贱、主客、敌我、亲疏、彼此、公私、利害、得失、盈亏、禍福、宠辱、荣辱、贫富、损补、益损、取与、抑举、巧拙、智愚、美丑、善恶、兴废、成败、吉凶、存亡、进退、功守、断续、长短、高下、上下、前后、多少、轻重、大小、左右、有无、明昧、躁静、寒热、动静、开闭、浊清、洼盈、刚柔、正奇、异同、曲全、枉直、直屈、歙张、钝锐、难易、虚实、强弱、隐显、蔽新、恍惚、病不病、昭昭昏昏、察察闷闷、淡兮飂兮、窈兮冥兮…等。                                     

   3、阴阳对待的分类  

由上可见,阴阳对待关系十分复杂和多样.,按其属性或特征可概括为如下三大类:

1)简单的阴阳对待,计有:

——差异性阴阳对待  阴阳相互依存,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如:在量上有:大小、长短、轻重、多少、寒热;在空间位置上有:上下、前后、左右,高低性质上有:刚柔、软硬、燥静、勤赖、善恶、美丑;在状态上有:歙张、隐显、缓急、快慢、断续;在时间上有:过去与未来等

—— 互补性阴阳对待   如:雌雄、男女、夫妻、父子、老少、君民、工农、天地等。

—— 对抗性阴阳对待  如:敌与我、恩与仇、胜与败,矛与盾,生与死,存与亡、.压迫与反抗等。

 2)复杂(综合)的阴阳对待   其特征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如:得失 、成败、利害 、禍福 、取予 、强弱 、难易等。如一事的“得失”因角度的不同而不同。  

3一物二性的阴阳合一  如:声与音,虚与实 ,质与量,肉与灵(物质与精神).等。

u=2646647290,859016667&fm=11&gp=0.jpg

4、中华传统文化体系处理不同阴阳对待的方法

中华传统文化从宇宙万物阴阳对待的多样性出发,提出了几种不同的应对方式:

1同则不济:中华文化认为:无差异的大一统并非好事,而是坏事。若万物相同必是一潭死水(水至清无鱼),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而不利于事物的发展。如只有设计师,没有干活的工人,则只能绘图纸,不能造大厦,反之亦然;

2相辅相成:互补阴阳对待关系具有相辅相成、促进事物发展的积极作用;

3 和实生物:中华传统文化认为:在宇宙万物措综复杂的相互关系或多样性的现实中,既存在有利于事物发展的一面,也有妨碍事物发展的另一面。中华文化的着眼点是:专注于促进事物的发展方面,强调从不同事物的相互关系中发现那些有利、或对事物起促进作用因素加以扶持,以促进事物向积极方向发展。而不是相反;

      4和平共处  对于具有对抗性的阴阳对待关系,既使是不能互补,也要争取共处,不使其激化、导致对抗和破坏和平。而强调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等待时机使对抗转化为差异或互补 

      5对立统一  是阴阳对待关系中并不常见的一种形式(西方哲学称“矛盾统一”并认为它是宇宙的一种普遍存在的形式)。中华文化则认为:宇宙中的绝大多数事务,在漫长时间里都处在连续、渐进的发展过程、而非剧变中。即便是对立关系,也不是时时对抗、处处对抗,而是随时间和环境的变化,时而剧烈、时而和缓,相互交替。如:此时此刻整个宇宙的某些部分正处在剧变之中,而在宇宙的大部分则处于相对和缓的渐变中。此外,在人类社会中,对立也不是只能用对抗斗争一种办法才能达到统一。如劳资关系,两者既存在剝削与被剝削对立的一面,也存在合作依存的另一面(资金、设备、管理与工人劳动都是工业生产不可缺的),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了旧的资产阶级后,却产生了一些新的国企高管利用手中权力谋私利、搞剝削,二者名称不同,对工人剥削的实质相同。因此,解决工业生产中资产者、管理者与工人分配上的不公,不是简单地用消灭资产者、或取消高管、或实行平均分配(不利于促进生产)可以解决的,而应从实际出发,找出一种既有利于双方、又能促进生产的方案(承认差别、又不使差别过大),用法律、强化人民监督与教育的综合方法来解决。

d8f9d72a6059252d255371d1339b033b5ab5b99b.jpg

 

三、“阴阳学说”是“天人合一”“上德不德”的延续

  1、宇宙观决定思想认知方法

西方上帝创世宇宙观是以想象为依据、人为编造的。它决定了西方的认知方法的特点,制约了西方认知方法的认知范畴。西方分析逻辑认知方法只能对具体事物进行剖析,而不能、也不容许探索宇宙的原本。否则,会动摇西方文化的基础———世界由“神”创造。与西方的宇宙观相反,中华传统文化的宇宙观是上古中华民族从农耕生产和社会实践中经过几千年的积累、不断地深化和全面的综合总结而“升华”出来的。它来自于实际,符合客观真实。

中华民族生活在北半球的中纬度带上,四季分明,气候随四时的变化而变化、且地震、水旱灾害频发。以农耕为主,农业生产必须不违农时适时耕种。此外,天气好坏(是否正常)决定农业收成。从而认识到世界万物是相互联系和不断变化的,这种変化是有规律的,从而在我国的上古时代就有了发达的天文学和物象学,它们对中华民族“天人合一”宇宙观的形成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一方面告诉人们天“有道”,人的行为与生产必须“尊天道”,同时还告诉人们:世界万物相互联系和不断变化,不应该孤立地看待事物或世界。从而决定了中华民族认识世界的全局、整体观。后经老子将它与上古时代形成的阴阳八卦认知成果相结合而形成了整体阴阳对待思想方法。并使神鬼失去了存在的空间!

  2、“尊道贵德”是整体阴阳对待思想方法的基

    老子在《道德经》中把“损有余以补不足”的“天道”扩展为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实现宇宙观与道德观的统一:“尊道贵德”既是老子对中华民族文化作出的伟大贡献,同时也为整体阴阳对待思想方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广阔的认识空间:认识世界不能违背 “天道”(“损有余以补不足”),和要有正确的视角立场:即站在维护大多数人利益的立场上认识真实的世界,指导我们的言行,发展我们的经济与建设。而不是相反,为少数人谋私利

 

下载.jpg

四、宇宙—道德观、认知方法衍生出治国理念

1、中华治国的理论基础是:“尊道贵德”、道与德统一

    商末周古公亶父针对商王朝上层“得”风盛行的现实,第一次提出“以德治国”的理念,撰写《德》论,规范为王条件:“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祥,专谓天下王。”(《道德经》78章)即王者要与民“同艰苦、共患难”。制订“上德不德”的“王德”以约束王者言行;将奴隶制改为农奴制,实行“裕民政策”。周宣王重臣老子单逨(武将出生享十鼎的历人)遵宣王之命总结西周300年治国经验教训,修订古公《德》论,撰写《道德经》,将古公“以德治国”理论提升到“尊道贵德”的高度。仿“天地人”三才,人类社会是“国、家、我”(或君、臣、民)。在.推行小我服从大我的中央集权等级制度的同时,强调王要遵守“王德”:王者治国必须尊“道”和“以民为本”。做到“无为、处下、不争,以百姓心为心;损有余以补不足。”(孔子从春秋社会实际出发,提出以“仁和礼”为核心的“民德”,以约束破坏国家统一安定的春秋诸侯,发展、补充了《道德经》的王德,王德与民德统一)老子“尊道贵德”治国理念一经提出,就得到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认同,成为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创立学派的共同理论基础。形成中华体系文化。

2、“尊道贵德”治国理论的历史功绩和当代意义

    中华民族的历史与世界各民族的演变史既相似又不同,相似之处是都经历过兴衰,兴与衰交替乃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同之处是: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尚存的文明古国,它虽经历过数十次的改朝换代、经历了不只一次被异族灭亡的命运。可是,中华民族不仅未因此而从地球上消失或分裂。与此相反,中华民族还随着异族的入侵和加盟、异域文化的融入中华民族日益壮大,中华文化更加丰富多采。在其指导下中华民族一直引领东亚邻国走在世界文明的前列,成为世界上唯一尚存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古老的民族!它在人类社会的文明史上独此一家!

u=838560553,3763257798&fm=26&gp=0.jpg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共同面临的不可持续发展危机,必须遵守“道”(天道地道人道)的规律,坚守“德”(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本位,彻底改变生产的目的和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把发展生产的目从为了少数人发财,转移到造福于全民;搞建设从为了追求发展速度和利润,转移到保护生态、环境,遵从自然之道上來;把刺激消费作为刺激经济的手段,转移到全面规划、低碳消费、发展绿色循环经济上来;树立以勤劳、爱国、利他、助人为荣,以懒惰、自私、贪婪、损人为耻的社会新道德、新观念,并使其成为未来生产、建设、生活的新思想、新追求和新常态。而这一切都包含在老子治国理念“尊道贵德”“以民为本”之中,它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核心内容,也是化解当代危机的良方与出路。

u=3781534859,1678027357&fm=26&gp=0.jpg

    中华文化认为:宇宙千变万化、丰富多采,人类社会多元。因此,承认、尊重社会、文化多元!尊重对方、尊重自然,从实际出发、向对方学、向自然学乃是中华文化的天赋秉性。它不会把自己的文化强加于人,一切顺其自然。世人皆知:犹太民族是最难被同化的民族,在中国曾有一批居住、生活在河南的犹太人,他们与中华民族的融合的过程就是在无外力的压迫下,顺其自然在不知不觉中成了中华民族的新成员,中华民族和它的文化也因他们的加入而有了新的犹太元素,而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彩,实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华文化对世界未来的影响也将是如此,顺其自然,在潜移黙化中相互学习、相互影响最终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大同”。而非强制的、一个吃掉另一个的斗争文化和殖民同化。

                (本网独家首发并有所编删  责编:治平)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