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之一,与儒家学派、道家学派共同构成中国古代三大哲学体系。韩非子称儒、墨二学派为“世之显学”,在其著作《显学》道:“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儒家学派代表孟子也有语曰“天下之言,不归杨(指杨朱,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则归墨”。由此可见,墨家学派在当时的社会上处于热点的、显赫一时的学派。但墨家学派的辉煌如同白驹过隙,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墨家学派匆匆消失,连也未能司马迁对还原墨家学派辉煌的历史,诸子百家唯独墨子没有单写列传。《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文末寥寥几笔提及墨子”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简短模糊的二十四字,就是司马迁对墨子一生的概括。
墨家思想概述
墨家思想观点统分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十项。所谓“兼爱”,就是“兼相爱,交相利”,即通过不分等级、亲疏爱天下人而达到互爱互助。所谓“非攻”就是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但对于正义的战争,墨子是支持的,称其为“诛”。
所谓“尚贤”,就是选举推荐崇尚贤能之才。春秋末期时局动荡,世袭贵族因腐朽无能而摇摇欲坠,加上大诸侯对分封制的敌意、民间对不平等旧制度的抗争,民众对重新推举肉食者的意愿强烈。
所谓“尚同”,是在尚贤的基础上,推选贤仁之士。主张下位者逐层服从上位者。“天志”一词出自《墨子·天志上》,曰:“我有天志,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轮匠执其规矩,以度天下之方圜。”墨子借“天志”强调法规要公平公正,并且要按规办事作。
所谓“明鬼”,则是墨子希望借鬼神之说使君主有所畏惧;人在明处做,鬼神在暗处观察。《墨子·明鬼》言“虽有深溪博林、幽涧无人之所,施行不可以不董,见有鬼神视之”。
所谓“非命”,墨子认为不存在被设定好的人生命运;儒家认为人生死由命、富贵在天,而墨家正好与儒家这种“从命”的主张相反,认为人的生死富贵皆出于偶然、出于人自作。“非乐”则是墨子认为礼乐制度只有是铺张浪费、划分等级的作用,应该废止。至于“节用”、“节葬”,则从两个方面向贵族和老百姓阐述应当节约开销、节俭生活的主张。
墨家思想没落原因分析
一、与儒家思想的渊源
从墨家十大观点张看墨家的思想大多与儒家学派思想有渊源,或者类同或者反对,这一特点日后成为墨家思想没落的原因之一。在相同方面,“兼爱”“非攻”与儒家“仁义信”主张喻合;“非乐”、“明鬼”又与儒家“敬鬼神远之”。这一特点的形成与墨子早年接受儒家学说教育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墨子曾从师儒者,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经典,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奠定了墨子思想的基础。儒家的“仁”主张亲亲,是建立在血统论上的人际关系,墨子扬弃地吸收发展出“兼爱”这类无差别的爱。墨子对儒家礼乐制度深感繁琐累赘,大而无用。礼乐,是儒家学派的重点学说,孔子有曰:“君子乎,立于礼,成于乐”、“以礼治国,有何难焉”。
可是春秋末期时值乱世,礼崩乐坏,许多旧贵族假借“礼祭先祖、宁息战事”之辞,借机敛财鱼肉百姓。而墨子出身底层,对封建贵族推崇的这一套华丽无用的礼乐系统无比鄙夷。此外,墨子不赞同儒家对鬼神的看法。孔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指出把人事做好,才能侍奉鬼神,意在指出人要多做有意义的事。这是一种很积极的对待鬼神的态度。但墨子结合底层生活的体会,认为很多人不敢做坏事,是因为害怕有鬼神的报复;所以人妖时刻畏惧鬼神的力量,才不干坏事。推广之,让君主相信鬼神的存在,产生畏惧之心,才不会施行恶政、滥杀无辜。总的来看,墨子反对的是儒家维护封建体制部分、有利于权贵利益的学说,而对于“仁义礼智信”这类能有利于下层人民的学说,墨子是推崇并且发扬的。
二、受统治者警惕
墨家是一个不同于其他诸子百家的组织。可以说,墨家学派具有了党派的特征。墨家具有强烈的组织性,组织内部有约束成员的纪律;有领袖“巨子”,学派弟子无论是在内学习还是外出任职,都被要求推崇墨家学说,并要首先忠诚于“巨子”,所得俸禄也必须交给团队分配。墨家子弟皆是东周末期各国底层流亡人士,其中手工技术者人数居多。
墨子本人就擅长工巧和制作,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一日而败”,说墨子三年时间做出的木鹰,飞了一天后才坏,此外还有墨子三胜鲁班的典故。据考证,墨家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墨家组织内部甚至还产生了法律,领袖“巨子”可以对违法者处刑。《吕氏春秋·去私篇》记载:
“墨者巨子腹?,居秦,其子杀人。惠王曰:‘先生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勿诛矣。’腹?对曰:‘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王虽为赐,腹?不可不行墨者之法。’遂杀其子”。
“巨子”腹?对自己犯法的儿子也处以死刑,即便秦惠王开恩。此外,墨翟有过几次参战经历,比如组织鲁阳文君攻打郑国,并有《墨子·公输》止楚攻宋一文。《淮南子·泰族训》记“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至也,也证实了墨家子弟非凡的战斗力。
墨家组织这一特性,直接挑战君主和世袭贵族的利益。一方面,《墨子·经说》对于君王是这样认为:“君,臣民通约也;君,以若民者也”。墨家认为君主是臣民共同“约定”出来的,君主的责任是顺从于人民。这显然超越了春秋以来君王对自己的认知。长期以来,君主把自己定位为神。“天子”一词变说明君主的心理,认为自己是上天派来管理地上臣民的。
墨家在自己的言论里却认为君主是臣民相约定而推选出来的。这不仅体现了早期的人民主权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契约”这个概念。但君王是不可能接受这种质疑了“君权神授”思想的理念的。此外,春秋时期墨家组织者众,《淮南子·泰族训》道“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至也”。
墨家依靠自己的政治影响力和先进的器械,就能“止楚攻宋”,影响国策,这也引起统治者的警惕。另一方面,“节用”、“非乐”也不会被旧贵族接受。墨家这几项主张直接与血缘下的分封贵族传统思想抵触。废除礼乐、节约生活,那就没有了等级尊卑之分,权贵地位与利益将直接面临下层人民的挑战。因此,在春秋时期墨家还是显学;但到了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空前强烈,法家学派异军突起,墨家学派开始衰微。
三、被其他思想取代
秦始皇大一统后,再也没有春秋战国时诸侯割据战火不断的局面。儒家顺应统治者需要,改进自身,逐渐淡化了早期“民贵君轻”的思想,“无父无君,皆为禽兽”,维护封建统治者。而身为小农生产者和手工艺者的墨家子弟被束缚在当地劳作,无法团结起来争取利益。
此外,同样具有“兼爱、非攻、节用”思想的佛、道等宗教思想兴起,也取代了墨家的在民众心中的地位。与到了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外儒内法从此成为中华泱泱千年的历史根基。与儒家不合的墨家,就渐渐从历史中消失了。
总结
墨家学派与墨家子弟具有浓厚的平民色彩,并在春秋时期达到显学的高峰。但之后未能真正发动群众,也遭到官僚系统的打击,并遭到儒道和宗教思想的分化和取代,逐渐消亡。但在清末时值列强入侵中华,时局如同春秋战国割裂,康有为、谭嗣同等人皆有著书宣传墨家思想,发出“今欲救之,厥惟墨学”的呼吁。墨家思想在清末民初得以复兴。墨家的民主和社会契约思想如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烟花,在历史上留过灿烂的光景。在当今社会,墨家思想更是值得从故纸堆中找出细细探究。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