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全球社交网站现市场强势 虚拟空间藏 政治动机

时间:2010-08-13 15:40:57 作者:admin来源:中国治理网阅读:4743


       全球社交网站现市场强势 虚拟空间藏 政治动机

2010-03-26 08:08:00 来源: 环球时报(北京) 跟贴 0 手机看新闻

过去一年,全球社交网站的访问量出现“井喷”。当搜索网站Google(谷歌)还在与中国纠结不清的时候,社交网站Facebook(脸谱网)3月中旬悄无声息地赶超了这个网络霸主,成了美国甚至全球的第一大网。网络社交热起来不过只有五六年的时间,却渗透到家庭、校园和职场,它的娱乐性和实用性,让使用它的人着迷,随之而来的暴露信息等负面消息又让人质疑它的安全性和真实性。美国情报机构对脸谱等社交网站在伊朗动荡中起特殊作用的鼓励,使西方社交网站一下子又沾上了政治。对CNN等传统媒体来说,从社交网站中看到的更多是“被抢去市场”的威胁。社交网站似乎正站在十字路口上,大量网民在拥向它,美国及一些西方政府想在政治上利用它,而它自己想颠覆互联网的一切。“社交网站的功能太多,陷阱也太多,这使它在全球的发展面临很多问题和争议。”一名专家对《环球时报》说。


  “不上社交网站你能干什么?”


  美国权威网络分析机构Hitwise3月中旬公布了让许多网民意想不到的数据:今年3月,社交网站脸谱网的周访问量已达美国网站访问量的7.07%,而Google为7.03%,社交网站首次超过了搜索网站,成为美国最受欢迎网站。目前,Myspace和脸谱网是在美国占垄断地位的两大社交网站。Myspace于2003年由美国加州一群青年创立,2005年7月被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出资5.8亿美元收购。脸谱网于2004年由哈佛大学辍学的马克•扎克伯格创立。当年只有100万人注册的脸谱网,去年底全球使用人数超过了3.5亿。脸谱网用6年时间就发展为全球第一大社交网站,也让扎克伯格有了“盖茨第二”的称号。

 


  英国兰卡斯特大学教授麦克•赫姆去年撰写过《英国人网络生活报告》,他调查发现,英国现有网民4000万人,大约有1900万人使用脸谱网,平均每人每月上该网6小时。赫姆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如果你要问这些网民都在社交网站上干什么?他们会反问你一句,如果不上社交网站,你能干什么?”赫姆说,英国已经出现“数码一代”,只要有一个摄像头和一个耳机,就可以在网站上无限制地和朋友聊天,根本用不着约到公园或麦当劳见面,也不必担心手机话费有多高。据调查,去年在英国注册社交网站的人中,35-54岁的人群占了35%。25岁至34岁的人比前年增加了6个百分点,达到46%。赫姆认为,经济不景气,使大家更喜欢通过社交网站来分享一下“最近哪里可以买到便宜的唱片或者衣服”,这样的资讯对于网民来说很重要。


  拉美、非洲一些家庭的电脑普及率相对较低,网络速度也不够快,因此很多人还是去网吧上网。《环球时报》在秘鲁首都利马的一家网吧看到,很多年轻人在使用脸谱网。秘鲁国立教育大学女教师布兰卡•克劳迪斯去年初开始接触社交网站。她在社交网站上结识了几个对印加文化感兴趣的日本人,想不到后来这些人真的来了秘鲁,她还亲自给他们当导游,去了马丘比丘等古迹。

 

“美国政治不可或缺的工具”


  脸谱网等强大的社交网站成了在全球推行美国技术、文化甚至政治理念的工具。东欧的捷克在IT领域领先欧洲一步,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捷克就出现了seznamka.cz、lide.cz等社交网站。lide.cz网站最辉煌时期用户超过200万人,同时在线人数超过3万,对只有1000万人口的捷克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非常成功的项目。但由于捷克自产的社交网功能较少,无法大量上传照片或视频,用户不会在网上停留太长时间。技术更先进的脸谱网两年前推出捷克语版,很快就取代了捷克本土的社交网站。捷克网络界的人认为,“facebook本土化”可以说给捷克人带来了另一场“天鹅绒革命”。


  美国政府还看重社交网站在美国外交和国家安全上的作用,甚至美国财政部的官员认为,网络社交已经成为“改变他国政权的不可或缺的工具”。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今年初,美国派出一支由国会议员和公司高管组成的特别代表团前往俄罗斯,其中包括有微博网站Twitter(推特)的创建人。报道分析说,俄罗斯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网络社交最为发达的国家。俄罗斯平均每位成年人每月花在社交网站上的时间长达6.6个小时。该文称,因为俄罗斯政府很少审查网络,所以社交网络成为异议者发表政见的平台,美国人希望加重这种影响。美国财政部外国资产控制办公室负责人3月15日还表示,美国调整了针对伊朗、古巴和苏丹的制裁政策,允许互联网个人通讯服务和软件领域的美国公司到上述国家发展,因为美国看到伊朗反政府人士去年通过推特、脸谱等网站和即时通讯软件扩大了自己的影响。但美国洛杉矶波斯语新闻网站一位伊朗裔负责人曾质疑说,大多数对伊朗政府不利的帖子都是美国人自己在推特上发的。在今年冬奥会期间,美国国土安全部也公开承认,他们对全球知名社交网站和媒体博客的内容进行大规模监控,以防止有人对冬奥会发动恐怖袭击。


  韩国最大社交网站Cyworld去年在美国想打开市场,但结果很惨。相比之下,美国社交网在日本正遭到顽强“抵抗”。据日本《读卖新闻》报道,脸谱网在日本的运营机构分析2009年公司在日本的业绩时承认,“我们目前并不是很适应日本人的爱好和思维方式”。日本最流行的社交网站不是“舶来品”,而是本土产的mixi。日本人对网络社交的心态十分复杂。有人觉得能在社交网站里找到“归属感”,有人觉得能体现出自己的爱好和个性,并找到兴趣相投的人。日本的网络社交文化尽管来自于太平洋的另一边,但是它的模式、内容无疑是本土化的。即使是在mixi这样信息安全性相对较强的社交网站,近半数的日本人也不公开自己的真实姓名,至于贴出自己真人的相片“更是想也别想”。


  “网上有些东西像流言蜚语”

 


  校园和职场是网络社交的两大“阵地”。华盛顿著名教育公司卡普兰对排名前500的高校调查表明,1/10的高校招生负责人会利用社交网站上的信息对学生进行评估。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曾拒绝了一名学生的申请,原因是校方在社交网络上发现该学生手持枪支的照片。这件事引起了美国高校的议论。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注册主任桑德拉•斯塔克就表示,别太在意社交网站上的信息,因为“那些东西就像流言蜚语,没有任何意义”。除了对社交网站能否传达真实信息表示怀疑外,还有人开始抱怨上网络社交太费精力。美国《新闻周刊》记者斯蒂夫•图特近日在一篇讲述网络社交的文章中反思说:“如果我没退出Facebook,我也不可能写这篇关于Facebook的报道,回想过去一年浪费在Facebook上的时间,我感到非常沮丧。”

社交网为用户带来了生活乐趣,但是在娱乐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争论。西班牙《国家报》3月16日讲了一个小故事,一位名叫阿图罗•卡纳达的专门研究保护儿童权益的马德里专家进行了一次试验,他用假名字在西班牙最受欢迎的青少年交友论坛上注册了一个账号,想知道自己女儿在这个网站都会获取哪些信息和与哪些人群交往。对此,有人反对说,正如家长在现实生活中不该随便翻孩子的日记一样,和子女一起上社交网站的做法不可取,应当尽可能的尊重子女隐私。


  英国学者赫姆告诉记者:“社交网站上的虚拟生活和现实中的情景自然是有区别的,但是很多年轻人放松了警惕。”调查显示,76%的英国青年认为,只要自己心里有数,网络还是安全的。但最近,一个名叫查普曼的33岁男子在脸谱网上冒充少年,在结交了17岁少女阿什利后,将其诱骗出来见面并奸杀。这个消息让很多英国人感到担心。《独立报》评论说,阿什利的死让人们开始警觉,究竟有多少罪犯在网络上披着诱人的外衣,伺机而动。英国广播公司的分析也说,现在是要大量培养“网络警察”的时候了,让他们监视性犯罪者的网上活动。英国女校协会主席吉尔•贝利也提醒家长,要注意孩子的网络活动安全。


  在捷克当地一些报纸上,经常可以看到有文章谈论在网络上公布私人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欧盟委员会去年也提出警告,希望网民能更理性地使用社交网。秘鲁教师克劳迪斯认为,在网络社交中,大部分人的交友信息都不是100%的属实,很多情况下可以理解成是“善意的谎言”。“谎言”的目的一是提高交友成功率,二是自我保护。她说:“作为成年人,我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在交友过程中也能发现网友的动机是什么,但涉及青少年及未成年人在网络交友方面的利弊问题,秘鲁在这方面的引导工作还是空白。”有日本社会评论家说:“和美国相比,日本的社交网站不是鼓励社交,而是在扼杀真正的社交。”在日本,面对复杂的交际环境,年轻人更倾向于封闭自我,“御宅族”的社会现象几乎是伴随着网络社交的流行同时出现。


  “越快捷的东西,越容易导致疏远。越方便的东西,越容易产生隔膜。”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周宁认为这是虚拟网络社交存在问题的一个根源。周宁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人在社交网上目前还只是一个虚拟的符号,但长远来看,社交网站上的“人”也需要有责任感,这就是网络伦理。他认为,网络伦理是个人行为,它甚至比代表国家利益的网络政治还要重要。只有建立强大的网络伦理才能避免比如个人隐私泄露等问题。


  中国网络社交处于“预演阶段”

 


  截至去年年底,中国社交网站的用户规模到达1.24亿,接近国内网民总数的1/3。在“开心网”参与“偷菜”游戏成了年轻人的一个新的娱乐方式。甚至有公司员工为了与客户拉关系,还会半夜起来帮客户去“偷菜”。周宁说:“我对东西方社交网站认识的时间差不多。不同的是,西方社交网站我是通过公共事件了解到的。开心网这样的国内社交网站则是在生活中知道的,因为我的家人就经常在开心网上‘偷菜’。”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社交网站的使用者主要还是一些特定人群,比如女性比较多。周宁认为,社交网的很多功能在中国还没有体现出来,目前处于“预演阶段”,但发展潜力不能低估。

提起中国白领们对于“偷菜”的痴迷,不少日本网民表示好奇和不解。在日本,尽管也有企业员工在上班时间偷偷登录自己的mixi,但人数很少,因为这样做“太容易丢掉自己的工作了”。早稻田大学文学部四年级学生笠井说:“一个游戏给人的新鲜感和幸福感太短暂了。”▲(本报驻英国、日本、捷克、秘鲁、美国记者  纪双城  卢昊  洁垒  孟可心  陆乐  本报记者  杜天琦)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