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0-31 08:48:17 作者:admin来源:中国治理网阅读:12800
再如,2011年7月1日,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9]这就是以“五个有利于”对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特点与优势作出的科学概括。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于2014年9月5日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必须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要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 既要把握长期形成的历史传承,又要把握走过的发展道路、积累的政治经验、形成的政治原则,还要把握现实要求、着眼解决现实问题,不能割断历史,不能想象突然就搬来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政治制度是用来调节政治关系、建立政治秩序、推动国家发展、维护国家稳定的,不可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来抽象评判,不可能千篇一律、归于一尊。在政治制度上,看到别的国家有而我们没有就简单认为有欠缺,要搬过来;或者,看到我们有而别的国家没有就简单认为是多余的,要去除掉。这两种观点都是简单化的、片面的,因而都是不正确的。”[10]习近平强调:“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主要看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执政党能否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权力运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11]习近平以其悠远的历史视野和宏阔的世界视野,在比较中提出了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八个能否”的评价标准。
习近平提出的“八个能否”的评价标准告诉我们,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管不管用、有没有效,归根到底,要看治国理政的实践,实践是最好的试金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在中国社会的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是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相统一的成果。所有这一切,凝聚着党和人民的智慧。
新中国成立之初,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面对的是“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中国。历史的真实和历史的逻辑是,中国共产党把一个破败凋敝、百孔千疮的中国,改造和建设成了一个朝气蓬勃、万象更新的中国。70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了党的领导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不断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体系,不断增强和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进程,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文化影响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我国长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同时,中国共产党人为世界提供了“政党治理”的中国经验,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国家治理” 的中国智慧,为人类贡献了“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这是一份出色的时代答卷,它既充分证明了我们所具有的显著的制度优势,又充分彰显了我们所拥有的高度的制度自信,同时也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世界意义。
总结既往的目的,就在于今天的坚持和巩固, 更在于明天的完善和发展。就此而论,坚持和巩固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诉求和指向。
三、坚持和完善国家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互动
《决定》意蕴丰富、博大精深,形成了具有互动性特征且逻辑严谨的闭合。《决定》具有自己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即实现党的十九大确立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任务,落实把新时代改革开放推向前进的根本要求,提供应对风险挑战、赢得主动的有力保证。它具有自己的着眼点,即坚持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保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它具有自己的聚焦点,即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并从十三个方面部署了需要深化的重大机制体制改革、需要推进的重点工作任务,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它具有自己的着力点,即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彰显“中国之治”效应的独特独有独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决定》提出了总体目标,即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习近平还提出了主题、主轴和主线问题,即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题和主轴,突出制度建设这条主线,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增强以改革推进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思维始于问题,思维也始于概念。《决定》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及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这一概括,实际上内蕴着国家制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互动的运行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这就是说,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真正提高治理能力,国家制度则是治理体系中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的核心内容。但是,没有有效的治理能力,再好的制度和治理体系也难以发挥作用;只有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我们今天所做的,就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发挥出治国理政、治国安邦的巨大效能优势。就此而论,国家制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同时,制度体系也好、治理体系也好,都不是一个摆设,其生命力在于执行、在于执行力。
恩格斯指出:“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这样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12]中国共产党正是这样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样的社会主义大国的执政党。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中国共产党人贡献给中国和世界的,必定是一种非西方化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参考文献:
[1] 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4.
[2] 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5.
[3]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七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389.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77.
[5][8]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322-323.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00.
[9]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1年7月1日)[N].人民日报,2011-07- 02(01).
[10][11]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 014年9月5日)[N].人民日报,2014-09-06(01).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39.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