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运河码头虽旧迹难觅,但北京通州张家湾皇木厂村还留下这些烙印

时间:2020-05-12 14:39:33 作者:admin来源:中国治理网阅读:13119


通州有两个皇木厂村,一个在张家湾镇,一个在永顺镇,历史上这两个地方都位于京杭大运河沿岸,两座村子的由来也都与“漕运”有关。

21.jpg 

张家湾皇木厂村的明代古槐。毛巧晖 摄

明朝初年(1368年),朱元璋把首都定在江宁(今南京)。建文四年(1402年),朱元璋的四儿子朱棣,夺取皇位,建年号称永乐。当时,朱棣“起家”的北平是战略要地,他为了能够及时有力地打击边外的元朝残余势力,决心将都城迁到北平。

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下旨把北平改为北京。永乐四年,朱棣开始营造北京皇宫和城垣(十五年后正式迁都北京)。此时,通州的重要地位再次凸显。营造北京城的大量材料都需要通过大运河运至通州,通州出现了很多与此相关的地名。本文提到的皇木厂,顾名思义,就是存放皇家木材之地。

通州有两个皇木厂

最早的皇木厂设置在今张家湾皇木厂村西北部,明永乐年间为营建北京城池宫室而设置。明永乐年间,通惠河浅涩,不能行船。为修建北京城,经运河从南方运来的各种建筑材料在张家湾附近暂存,再转运至北京城。于是,这里逐渐形成了皇木厂、木瓜厂、盐场、铜厂、砖厂、花板石厂等专用堆场。

据《漕运古镇·张家湾》记载,明永乐四年(1406年)为营建北京城,朝廷派遣大批官员去云贵、巴蜀、湘赣、闽浙以及鲁豫等地区采伐珍贵木料、嘉石等建材,且于永乐五年(1407年)将所采征建材沿大运河运至此处存放保护,工部在此设皇木厂、花板石厂,户部于此设上、下盐厂。一百多年后,明武宗朱厚照还在此设有皇店(江米店)。

这些材料在此加工,再通过陆路转运入北京各皇家建筑工地,而食盐还要销往三北地区(东北、华北、西北)甚至远达乌兰巴托等地,必用骆驼运送,因而皇木厂一带还设有骆驼店。于是,皇木码头与皇木厂、花板石码头与花板石厂、盐码头与盐厂以及皇店、骆驼店等管理和服务设施,逐渐形成了几片独立区域。此情况一直延续到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北运河改道。

张家湾的大运河石碑上对这段历史亦有记载:“明永乐年间,明成祖诏建北京城,从山东、河南一带山区开采花板石,沿运河运至通州张家湾码头附近设厂,存储并加工,用于北京宫殿建设。1998年在村南施工建设时,发现当时40余块大小不等方形石毛料遗存,个别毛料一侧还存有开采时所留凿痕,也佐证了明代建北京城所设花板石厂即在此处。盐厂遗址有两处,一处在张家湾皇木厂村东北古运河道西侧,称上盐厂;另一处在皇木厂之南元通惠河左岸,称下盐厂。1998年在下盐厂施工建设中,发现旧时所用盐船跳板与排桩以及3件巨大石权,均是运河文化遗存和重要载体。”

皇木厂建成后至嘉靖七年(1528年),历时120余年,京城官民乃至三北地区所用漕粮、海盐、茶叶、建材等物资,抑或北方牲畜、皮毛、山货等大宗商品,皆用舟船或驼队运抵皇木厂一带集散。当时的皇木厂一带,舳舻蔽水,帆樯如林,驼队车队不绝于途,水陆交通、客货运输极一时之盛。

明朝嘉靖七年(1528年),直隶巡按御史吴仲主持重修通惠河的工程,把张家湾到通州的几十里大运河河道进行了修治,通惠河的河口从张家湾挪到了通州城北。大运河运来的漕粮、皇木和其他各种货物,都可以直接运到通州城东,再上岸存放,或者进行交易。因此在通州城北的大运河西岸又设立了一座皇木厂,这便是如今通州永顺镇的皇木厂村。

在永顺皇木厂的东边,隔着九圣庙,便是盐滩村。盐滩原来也是盐厂,与皇木厂一样,都是在明朝嘉靖年间通惠河重修过程中,从张家湾迁到通州城北的。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北京到天津的火车道修筑成功,大运河停止了漕运,朝廷的漕粮和其他所需物资,都经火车从天津运往北京,盐厂荒废,由于长时间的食盐堆放,盐厂的土质出现了变化,这块地方渐渐形成一片一片的盐碱地,加上天旱,地上没有水,这里的土地不长庄稼,当地人便把这里叫做盐滩了。随着盐厂废弃,盐滩变成了这个村的村名。除了盐滩外,永顺皇木厂还有存放姜的“姜厂子”,货物中转的“下关”(今日的“下关村”)等。

张家湾皇木厂留有明代古槐

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北运河改道后,码头、厂库以及店铺废弃,这一带逐渐由盛转衰,慢慢形成了几个居住点,依附于张家湾。1935年,皇木厂、江米嘴、骆驼巷、小张家湾等7个自然村从张家湾析离,组成皇木厂行政村。

如今,漕运早已成为张家湾的历史,运河码头旧迹难觅,张家湾百姓的生活几百年来也发生了极大改变,不过历时数百年的漕运,在张家湾北侧的皇木厂村留下了鲜明烙印,甚至还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民俗。

村里原皇木厂遗址所遗存的巨大黄木,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它不糟不朽,坚硬如铁,平放地上,二人隔着黄木相对竟不见面。

另外,皇木厂村中心还屹立着一株古槐树,有村民介绍,这棵树的树干直径达1.6米,树龄有五六百之久,而且树旁还有碑刻记载着这样一段历史:永乐四年(1406年)至嘉靖七年(1528年),北京城里皇家建筑所用的珍贵木材沿大运河运到此存储,管理官吏在木厂周围植槐,今仅余此株。

据村民回忆,“1949年之前,皇木厂村数度驻扎军阀部队,他们多次打算砍槐为柴,皆因槐旁村民臧士印誓死拒伐,古槐始得存留。”如今,这棵古槐被加以重点保护,相关部门每年都会给古槐施药、护养。到皇木厂参观的游客,一般都会去参观这棵大槐树。

除此之外,村内仍存留大量的历史古迹,比如保存着建设北京城的巨大花斑石四十六块,运河古道遗址一百五十多米,还有明代建皇宫、皇陵用的红丝印叶纹嘉石以及当年官盐码头称盐用的石铨、“惜字局”石碑等。

有趣的是,如今在皇木厂村内花岗岩相伴的道路两旁,是江南水乡风格的亭台楼阁以及小桥流水、竹楼垂柳,一派江南水乡风光。这是皇木厂历史上作为沟通南北的仓储码头遗留下来的独特风格,它既有北方的豪迈粗犷,又有南方的细腻柔软。皇木厂村口古香古色的城门楼为皇木厂村增添了历史遗韵,也是皇木厂运河码头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间花会“竹马会”流传至今

除了这些遗迹,张家湾一带还有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旧是民间花会,民谣称:“马营的秧歌张家湾的会,皇木厂的竹马排成队”。皇木厂村的竹马会始于元代。元代时,只有两个竹马会,一个是台湾的竹马会,一个是皇木厂竹马会。

在后来的演变中,大运河沿途很多地方都有了竹马会,但是其他地方的竹马会和皇木厂的竹马会不一样:其他地方的竹马会只有马,没有骆驼。而且皇木厂的竹马会,还会给马搭上黄袍(据说当时皇木厂的竹马会是受了皇帝册封,每年会进皇宫给皇上表演)。1949年以后,竹马会还曾表演过,但没几年就散了。再后来,皇木厂村民逐渐恢复了这一习俗。

皇木厂村民李树德讲述了一个关于竹马会有骆驼的历史传说:明朝后期,李自成将要攻进北京的那几天,崇祯六神无主,大臣面如土色。一位姓文的太监替皇上到外面求签测,问凶吉。文太监见到测字的摊儿,上面写着:“若问命中有,请问张铁口。”

文太监拿笔就写了一个“有”字,张铁口看了一下,说:“哎呀,不好。”太监问:“怎么不好呢?”张铁口说:“大明江山丢了一半。”太监又写了一个字:友。张铁口一看,“嗨,反叛的都出了头了。”这时,张铁口又说:“请问,您贵姓?”太监答:“姓文。”

张铁口说:“赶紧往回去,崇祯哪,不好,您不是瞎耽误功夫吗?……”他没往下说,文太监就往回跑,进了宫一问,才知道崇祯出了神武门,最后崇祯吊死在煤山。后来,文太监问张铁口是谁逼迫崇祯丢了大明江山。张铁口说:“这个人可不简单,嘴上坐锅,胳膊上跑马。”原来,张铁口说的是生活在东北的八旗官兵。“胳膊上跑马”,说的是他们的马蹄袖。据说八旗人进北京时,带的衣食住行是骆驼驮的,而且皇上骑的是一头黑驴,所以后来的皇木厂竹马会,由八匹马、两头骆驼和一头黑驴构成。

值得一提的是,在永顺镇皇木厂,也有诸多漕运的痕迹。据永顺皇木厂村民讲,这一带有一种装卸工叫“蹚大鞋”的,“那时候人穷吃不上饭,‘蹚大鞋’说白了就是搬运粮食的时候,顺便在鞋里蹚一些粮食回去做口粮。那时候鞋都是自己手工做的,纳帮衬底,鞋一般比脚大,走起路来声音‘咣当咣当’的。装卸工在卸粮的时候,两个脚丫这么来回蹚,一天也能蹚不少米回家。甭管几口子人,把鞋里的米往那儿一倒,够吃一顿的。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