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大数据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厦门实践与探索

时间:2018-09-18 14:41:02 作者:admin来源:中国治理网阅读:7095


  深刻把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积极推进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大数据、厦门实践与探索

  作者杨安:“大数据与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课题组组长、国廷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长、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摘要:

  本文旨在研究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并体现城市特点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并在此基础上为理论形成、制度完善、平台提升、模式范式的顶层设计,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提供参考素材与参考意见,围绕新时代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意义、背景依据、概念特征、思想内涵、体制机制和政策举措等,进行深入的研究讨论。

  本文以厦门市作为研究案例,并对厦门市进行了深度调研,全面了解厦门当前城市、社区、街道、城乡结合部基层社会治理,市域社会治理、公共安全、信息化、大数据应用的现状、特点,开展的大胆实践与经验探索,新时代面临形势和主要问题。从不同层面、多个角度去发现厦门特色的市域社会治理亮点,剖析市域社会治理难题,深入分析研究问题不足和改进建议。

  关键词:市域社会治理;大数据;厦门实践;治理现代化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的新思想新理念,明确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当前,大数据、信息化新阶段深刻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时代条件下,新时代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我们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由于市域层面具有较为完备的社会治理体系,具有解决社会治理中重大矛盾问题的资源和能力,因此是将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的最直接、最有效力的治理层级,理当处于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前线位置。

  我国市域社会治理模式的深入改革和探索将会触及某些权力结构和利益结构调整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与中国特有的传统社会文化有着微妙的联系。我们不能寄希望于借助西方的现代理论就能够解决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重要问题,必须重视对既有治理模式自我强化的主要逻辑及其实际的规则、环境有深刻的认识。

  一、“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提出

  “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概念由中央政法委秘书长陈一新同志于今年6月4日在延安干部学院全国新任地市级政法委书记培训示范班开班式上提出。7月17日,中央政法委秘书长陈一新同志在《人民日报》刊登《推进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一文。文章指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分为治理理念现代化、治理体系现代化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其中理念现代化以目标导向、政治导向、为民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等“五个导向”的树立为主线、 体系现代化以市域社会治理的政治体系、自治体系、法治体系、德治体系等“四大体系”的优化为核心、 能力现代化则以统筹谋划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政法改革能力、创新驱动能力、破解难题能力、依法打击能力、舆论导控能力等“七大能力”的提高为重点。7月18日,中央政法委机关召开下半年工作推进会,陈一新同志在会上强调:“聚焦政法工作“十大抓手”促进社会政治大局稳定,要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为抓手,确立抓省带市的工作新机制,加强市域政法工作创新交流,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市域特点的社会治理新模式”。标志着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重要原创性概念被正式提出。

  二、推进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一)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解决“快速发展”留下问题的必然要求。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中国人民的生活告别了“票证时代”、走过了“温饱阶段”,迎来了“全面小康”,这些为我们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与之密切相关,我们在社会治理领域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是社会结构深刻变化,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人已从过去的“单位人”变为“社会人”,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出现了家庭规模小型化和少子高龄化现象,代际关系也不再像过去那样紧密,由此也带来了不少社会问题。二是利益格局深刻调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利益失衡和利益固化的藩篱逐步被打破,利益相对均衡的新常态逐步形成,但这必然会触及一些人的既得利益,由此导致的社会问题可能会更加复杂,需要社会治理解决的问题也更加复杂。三是民生诉求全面升级,新时代的民生诉求已不再满足于吃饭、穿衣等问题,而是普遍要求公平正义和全面提升生活质量。人们的维权意识和维权方式也逐步从个体维权向集体维权,从底线维权向发展维权转变。四是舆论生态发生深刻变化,截至2017年全国现有约7.72亿网民、14.2亿手机用户、接近10亿微博、微信用户,社交端口同时在线人数突破2亿,互联网全方位的改变了人们生活,也为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上述变化既是我们推进市域社会治理面临的重大机遇,也是新时代必须妥善应对的重大挑战。

  (二)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创新社会治理的难点在基层,推进社会治理的关键在市域。当前,随着人流、物流、信息流加速流动,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矛盾、风险和隐患之多前所未有。尤其是在市域层面,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人口越来越密集,高楼越来越多,系统越来越复杂,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虚拟社会空间服务管理等方面面临诸多问题。那么,面对挑战,如何从制度、体制、机制层面加以创新,切实统筹资源力量,提出系统管用的应对措施,就成为我们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此时,中央提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我们认为恰逢其时。从治理能力上看,市域层面具有较为完备的社会治理体系,具有解决社会治理中重大矛盾问题的资源和能力,是将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的最直接、最有效力的治理层级,处于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中坚位置。从治理环节上看,市域层面既要贯彻落实好中央关于国家治理的大政方针、制度安排、决策部署,又要立足实际对本市域社会治理统筹谋划、周密部署、推动实践,在国家治理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因此,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

  (三)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促进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必然要求。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是抓住了民心、顺应了民意,就是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到了实处。党的十九大抓住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对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一系列新举措新要求,深化了对社会治理规律的认识,为我们做好社会治理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在社会治理领域,在“城市病”化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社会诚信、电信网络诈骗、非法集资、涉法涉诉、特定群体服务管理等方面工作还存在不少短板和薄弱环节,需要我们更加用心用情用力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一根本目的,在出台各项治理措施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群众最紧迫最需要最盼望的方面做起,从群众最恨最怨最烦的问题改起,突出抓好社会治理领域的民生工程,在增进民生福祉中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只有这样,社会治理工作才有了根,有了魂,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格局才能最终实现。

  三、厦门市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探索和初步成效

  厦门市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素有“海上花园”美誉。全市现有土地面积1699.3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90平方公里,下辖6个行政区,常住人口401万人(户籍人口221万人)。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地方级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7.6%、9.6%、 11.0%、10.3%。2017年9月,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在厦成功举办,习近平总书记盛赞厦门为“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和“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

  近年来,厦门市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始终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断深化改革,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着力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特别是中央政法委作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决策部署后,厦门市主动提高政治站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解决市域内影响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突出问题为着力点,以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智能化为目标导向,狠抓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公共安全、社会安全领域风险防控,着力打造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社会治理体系,有力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社会大局保持持续安全稳定。

  厦门市在理解与推进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决策部署上具有超前意识、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实干精神,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套具有地方特色、城市特点、同时可能具有在更大范围内发挥借鉴作用的创新做法、提供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其在工作过程中产生和遇到的问题,也同样值得其他各地市域的注意,避免全国其他城市和地区少走弯路和曲折。研究发现,大数据与信息化在厦门市社会治理中得到了广泛得应用,以智能化建设为重要手段,不但拓展了市域社会治理资源整合能力,也通过大数据技术应用集成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政策举措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

  (一)厦门市对推进市域社会能治理现代化的理解认识、以及主要特点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如何实现这一构想?市域社会治理在厦门市域范围内如何具体实施?厦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如何实现?这些问题事关中央决策部署落实落地,事关市域社会和谐稳定,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为积极推进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首先,厦门市认为应该以人民的需求为根本,来确定发展目标和引导发展共识;其次,以人民满意度为导向。来确定市域社会治理各项重点任务;最后,需要以先进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为支撑条件,推进市域社会治理智能化,发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增强政府决策部署的科学性、风险防控的精准性、打击犯罪的实效性、执法办案的公正性、公共服务的便捷性来实现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这三者组成的现代化体系。

  近年来,厦门为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利用大数据技术打造城市社会治理信息平台,推进辖区社会治理现代化,解决本市社会治理的突出问题,探索智慧城市社会治理理论体系、制度体系、技术体系、大数据应用等,开展了一系列生动实践和深刻思考,通过加强基层治理、巩固基层政权、建设数字厦门、智慧厦门、平安厦门、民生厦门,以党建为引领、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坚持从实际出发,总体谋划,一体推进,切实出了成效,构建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特别是在信息化平台建设和大数据应用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形成了鲜明的厦门特色。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打造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市域社会治理体系。

  一是充分发挥自治的基础性作用。推行以社区为基本治理单元的基层治理模式,逐步建立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协商共治”的社区自治体系。在此基础上,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民主协商,推进基层协商制度化,建立健全居民、村民监督机制,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生活、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特别是作为对台工作的一线前沿地区,重点搭建台胞与居民互动平台。通过建立两岸社区交流机制、加强两岸村居社区服务项目合作、吸引台湾社会组织入驻等方式,促使台胞在参与社区活动中融入社区生活,推动两岸社区深度交流。

  二是充分发挥法治的保障性作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后,厦门市出台了《全面推进法治厦门建设的实施意见》, 明确提出“到2020年前把厦门建成法治中国典范城市”的总体目标。深入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区创建活动,市区两级全部获评“全国法治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市、区两级均荣获法治创建国家级先进的设区市。一是创新立法机制,营造特区良好法治环境。充分利用全国人大赋予我市的特区立法权,把着力点放在立法质量上,率先在全国出台了《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促进条例》,制定了《厦门经济特区促进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建设规定》,通过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创新立法、开放立法,为厦门城市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二是严格依法行政,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着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2015年,厦门市再次获得“中国法治政府评估”第4名的优异成绩,在福建省政府对全省各设区市政府绩效评估依法行政指标考核中,连续10年位居全省第一。三是深化司法改革,认真抓好员额制改革,突出健全完善司法责任制,推动轻刑快办机制及刑事速裁程序试点工作,全面实施立案登记制、行政案件管辖机制等一系列改革,增强司法透明度,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四是坚持普治并举,将法治宣传与依法治理同步部署、同步推动、同步落实,不断提升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为营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奠定了良好社会基础。

  三是充分发挥德治的引领性作用。积极构建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大力选树道德模范。认真推荐参评全国全省道德模范,组织开展“感动厦门十大人物”评选、寻找“最美家庭”、厦门市十佳‘扶残助残好心人’”评选等活动。开展“我评议、我推荐身边好人”活动,挖掘好人好事,弘扬善行美德,陈清洲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刘丽、何祥美、张涵三兄弟等5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在全省率先成立道德模范工作室,道德模范陈素珍、王忠武等积极发挥作用,影响带动了一批市民群众。营造崇德向善、风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广泛开展“创文明行业、建和谐厦门”行业竞赛活动,全市37个行业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 87个省级示范点、72个市级示范点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召开诚信文明示范街现场会,评选表彰一批诚信示范店、诚信经营店。普遍实行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积极采取便民利民措施,推进“一窗式”管理,提供“一站式”服务。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广泛开展“优秀家风家训”传播活动,在厦门文明网设立“说家训扬家风传家教”专栏,在社区书院推行家风家训“四上墙”,多渠道宣传展示优秀家训,以良好家风支撑好的社会风气。每年举办“和谐邻里节”活动,组织“和谐邻里”歌手赛、十佳物业保安评选、“夸夸我的好邻里”、“最美社区”手机摄影大赛等邻里交流活动,并将和谐邻里节活动范围覆盖到全市各镇街,营造邻里和睦、和谐共处的人际关系。加强个人品德建设。深入推进志愿服务之城建设,开展“平安铃行动”、“温馨夕阳”谈心专线、助残“阳光行动”等志愿项目,着力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制度化,形成“人人争当志愿者、全城都是志愿者”的生动局面。

  (三)坚持科技支撑,大数据应用,构建立体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社会治理协同平台。

  2012年开始,厦门市构建了政务资源共享协作平台,以及六个区级共享协作平台,建立了跨部门和跨层次的信息共享、数据同步、业务协作渠道,使各单位的数据资源为城市的统一平台提供服务,同时扮演“生产端”和“消费方”的角色。2014年,围绕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建设,开展了网格化平台、“i厦门”一站式惠民服务平台等一系列跨部门协作整合应用。近年来,又在建设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应用,大力推进大数据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并按照“平台联通、数据融通”的理念,开展政法信息共享平台、信息平台等建设,构建了统一基础数据库支撑、统一流转处置(12345协同平台)、多个专业领域分中心(政法综治中心、公共安全中心、信用中心)协同运作的社会治理信息化体系。主要应用平台有:

  1.公共安全管理现代化:城市公共安全大数据平台。实时对接110警情、数字城管、阳光信访、厦门百姓、各区网格化平台等52个业务系统,全面汇聚公共安全基础数据库,在此基础上通过大数据分析,一是实现公共安全重点人、重点事、重点车辆的监测、预警;二是通过地理信息、视频监控、GPS定位等直观手段,实现公共安全资源一张图展示、可视化管理和图层叠加分析;三是实现公共安全部门协同治理,打通了部门信息化联动渠道及配套机制。2.社会治理现代化:政法信息共享平台(社会治理协同平台)。将大数据应用从公共安全领域拓展到更广的社会治理领域。一是开发了“三实管理”模块,利用大数据提升“标准地址、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实有单位”等基础数据采集能持。二是开发高危矛盾纠纷预警模块,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研判”的方式,汇聚出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纠纷,进行预警和派发处置。确实无法化解的,纳入重点人员管控。三是涉黑涉恶线索分析模块,通过标签管理梳理涉黑涉恶线索,结合地理信息进行区域汇聚,开展精准摸排打击。通过抓取套路贷共性行为特征,从多部门抓取套路贷行为数据,分析、打击套路贷高危人员。开展基层两委人员背景分析,防止黑恶背景人员侵入基层政权。3.视频共享现代化:“雪亮工程”建设。2017年,厦门市被列为中央“雪亮工程”重点支持城市,并以“厦门会晤”为契机,大力推进全市视频监控建设。目前,全市已累积落实项目资金9.8亿元,已建设汇聚视频监控62283路(一类视频27461路,二类视频12799路,三类视频22023路)。在此基础上,确定了“雪亮校园”、“雪亮交通”、“雪亮医院”、“雪亮厨房”、“雪亮社区”等十大试点项目,推动“雪亮工程”应用于治安防控、智能交通、生态保护、防灾减灾、市政设施保护等领域。

  4.信息惠民现代化:“i厦门”平台。“i厦门”一站式惠民服务平台,整合了公安、市政、规划、卫生等政府部门、35个业务系统、249项应用服,覆盖政务、生活、健康、社保、文化、教育、交通、诚信等领域,汇聚了积分入学、居住证网上办理、社保生育险在线领取、社保卡交易密码设置、图书借阅、出租汽车服务等多项惠民服务,实现“一网”办理。5.经济发展现代化:信用信息平台。从2014年起着手规划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目前已形成具有厦门特色的“三网、两库、市区两级、N个应用”的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的体系框架。在首届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信用门户网站建设观摩评比中,以第5名的成绩获评“全国信用共享平台和信用门户网站一体化建设标准化平台网站”。

  (四)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怨、最恨、最烦的突出问题。

  1.抓实“五安”系列平安工程。从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吃、住、行、就业等方面安全问题着手,组织开展“家安、路安、食安、业安、心安”等平安系列工程创建活动。今年上半年,全市刑事类警情同比下降43%;群众安全感率98.057%,比去年同期上升了3.5个百分点;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群众满意率98.27%,全市社会大局持续安定稳定,平安基础更加稳固。2.着力排查化解涉众型金融风险。建立“线上+线下”风险监测预警机制。线上监测预警方面,建设市金融风险防控预警平台,通过互联网数据、政务数据、企业高管人员背景、群众举报等多个维度开展叠加分析,制订可疑线索移交处置路线图,提升精准预警能力。3.坚持源头治理,深入化解“城市病”难题。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从源头防治环境污染、交通拥堵问题。在防治环境污染方面, 2017年全年空气质量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排名第4,优良率达99.18%,在全省9个设区市中排名第1。党政领导生态文明目标责任考核在全省考核中荣获第一名、实现“三连冠”。在交通管理方面,4.坚持“减存控增”,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制定《厦门市全面推进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实施意见》,推动各级各部门严格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坚持多元化解,《厦门经济特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促进条例》成为全国首个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地方性法规。推进调解组织规范化建设,健全完善诉调对接、检调对接、警调对接等工作机制。特别是根据厦门台企、台商、台胞多的情况,成立了涉台涉企调委会、调解中心和台胞个人调解室等涉台调解组织16个,选聘27名台胞担任特邀调解员。三年来,共化解涉台纠纷592起。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信访工作改革,大力推进初信初访、重大疑难信访积案化解、诉访分享等工作,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大接访”活动,建立领导包案制定,妥善化解一大批信访案件。5.切实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积极破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难题。近年来,我市日益成为外来人口欢迎城市。目前,外来人口数量已超过户籍人口。以实施居住证管理的有力契机,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赋予居住证持有人享有教育、就业、卫生、计生、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11项基本公共服务和出入境、车驾管、职业资格考试等7项便利。目前,全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已达200多个,覆盖了所有流动人口较密集的村(居)。持续推行外来人员随迁子女积分入学制度,研发积分入学网上平台,实现网上申报、网上审核,既做到公平公正,又节约了大量资源。 6.做好涉台人员服务管理。推动台胞台企享有同等待遇,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率先在全国颁布实施的首个地方版“惠台60条措施”,国台办、省台办对此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两岸各界及广大在厦台胞纷纷点赞。不断探索完善台胞权益保护的工作体制机制,积极推动涉台司法服务改革,率先形成了具备涉台检察、审判、调解、社区矫正的“一条龙”涉台司法服务机制,充分保障了在厦台商台胞的合法权益。截至2018年6月,厦门市共受理台商台胞投诉案件2587件,办结2383件,结案率92.11%;受理求助案件2892件,办结2746件,结案率94.95%。全市台胞权益保护工作成效显著,较好地服务了对台工作大局。

  (五)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坚定新时代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正确政治方向。

  一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坚持党建引领,多方参与,互动共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以协商民主的方式方法、制度机制,推进居民的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真正发挥居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推广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软法治理”经验,既发挥硬法的基础性、框架性调整功能,也发挥软法的延伸性、辅助性规范作用。成立村庄乡贤理事会、社区理事会、社企共建理事会等协商共治组织;建立和完善了居民(代表)会议、社区事务协调会、听证会和社区民主监督评议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协商会议机制。

  二是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在市域社会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大力开展“支部基本建设年”活动,全市各级党组织共组织开展专题组织生活会2.56万场次、民主评议党员20多万人。全面使用“厦门党建e家”信息平台,全市1.4万个基层党组织、21万多名党员全部纳入平台管理,率先在副省级城市层面实现了基层党建工作信息化。

  三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全市各级党委积极创新社区党建和基层治理整合机制,健全社区党组织核心主导机制,推行街道和社区“大党委制”,建立社区党组织与多元主体协商共谋、群团组织与党政部门参与社区治理、在职党员进社区、社区党代表工作室,以及社区党组织与小区业委会、物业公司负责人交叉任职等机制,建立以党组织书记为核心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使党的领导扎根社区,党的先锋作用发挥在社区,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发挥重要的战斗堡垒作用。

  四、几点建议

  (一)建议厦门市尽快开展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市域特点的社会治理新模式的理论体系研究与总结凝练,制度体系设计与完善,智能化建设技术支撑体系顶层设计方案规划,开发全国领先的市域社会治理大数据云平台,并为推进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政策举措创新贡献“厦门模式”,为全国提供可复制的经验,并建议中央将厦门市作为抓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

  (二)建议总结推广厦门市智能化建设、智慧社区、智慧网格的建设经验。厦门市通过积极构建“大数据”和“云平台”,深化和完善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能力,全面提升全市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大数据应用,网格化信息系统和平台全面升级,区级网格化指挥中心,乡镇(街道)、社区(村)网格化信息平台全面建成,实现网格化数据智能化采集和应用,实现四级综治中心联网联动。基于三维城市数据、共享网格化等各类业务数据,以满足多层次、全方位的响应社区社会需求,运用大数据技术构建了一个具有可视化、融合智慧治理、可落地的三维立体智慧社区网络,使社区治理更加智能化,通过建设智慧社区、智慧网格,将民生服务落细、落小、落实,实现精准治理,精准服务的做法可作为政法工作创新成果展示平台。特别是厦门市官任社区创新境外人士参与社区治理协商新模式,注重开放融合,实现共治共享;金安社区积极探索“党建+”模式,实施党建引领行动,挖掘统筹社区人力资源,引进专业化社会组织,使志愿者服务组织、社会组织等成为维护治安、平安创建的重要力量值得复制推广。

  (三)建议厦门市具有先行先试政策优势、自主立法权的优势积极开展大数据、数据隐私保护立法研究。专家认为,我国已经进入数据增长爆发期,2020年,我国数据量达到8ZB,非结构化数据占比达到90%,数据量占全球总数据量的18%。大数据发展带来了相关的法律问题:第一,个人数据保护面临严峻挑战;第二,数据跨境流动监管亟待完善;第三,数据交易规则尚未确立;第四,政府数据开放面临执行困境。厦门市应为全国率先进行立法研究探索。推进专门立法,推动个人数据保护单行立法,统筹各行业的全面保护,尤其强化对个人数据的行政保护。第二,细化执行细则,修订及细化部门规章,指定个人数据保护实施细则、指导意见等。第三,强化行业监管,明确各个行业主管机构在个人数据保护中的职能及执法权限。第四,推进行业自律,完善数据保护标准体系,大力发展三方评估、认证体系,健全行业自律规范。未来的数据治理、网络社会治理形式严峻。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