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9-23 23:33:51 来源:环球时报评论阅读:8865
最早这个词还只是用来暗讽法国人,到2003年法国决定不支持对伊拉克的军事干涉后,恼火的美国共和党人就开始在媒体上公开抨击法国人是“吃奶酪的投降派猴子”。
在美国的网络上也流传着各种讽刺法国人投降的图片。
2018年,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也公开嘲讽法国人,说“在巴黎,他们不得不在美国人到来之前学习德语。”
“投降梗”还只是法美外交龃龉中的冰山一脚,从近代以来两国的争吵数不胜数。
有意思的是,有西方媒体将美、英关系比作夫妻关系;把美、日德关系比作主仆关系;把美、法关系比作情人关系。
在美国独立战争中,法国给美国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帮助。而在二战中,美国又帮助法国抵御德国的侵略。法国和美国从来没有交战过,而美国与其他的亲密盟友像英国、西班牙、意大利甚至德国等均打过仗。
但在一些美国人的心目中,法美不和从二战结束就开始了。从根本上说,美国人认为1944年是他们前来“拯救”了法国人,他们始终等待法国人的感谢。可是,半个世纪以来,法国非但没有对“大救星”无条件支持,相反一直扮演“不听话”的盟友角色。
而对法国来讲,1940年的失败也是一个创伤,其后发展出来的戴高乐主义就是试图从心理上限制1940年失败的影响,重建法国的伟大。这种“反美主义”心态的表现就是,每当有分歧时,尽可能坚定地对美国人说“不”,即使法国无法影响他们的决定。
有观察人士认为,“法国谈判者总是把维护国家地位放在首要位置;与对方达成协议可能是受欢迎的,但这是次要问题。当然,这取决于形势和利益相关程度,当主要是经济或物质问题时,法国人会像所有谈判者一样寻求妥协。
自1959年起,戴高乐就决定,在战争时期,法国在地中海的海军将不再置于北约的统帅之下。作为第一个措施,法国1967年让美国拆除了在其领土上的军事基地。
1966年在越南战争最激烈的金边,戴高乐将军警告美国,亚洲不会屈服于它的意志。
2003 年,时任总统希拉克坚决反对出兵伊拉克,警告中东将出现重大动荡,谴责美国对萨达姆·侯赛因发出的最后通牒是国际关系中的危险先例,并威胁要在联合国安理会投票中行使否决权。
当时,被法国媒体认为是美国政府内立场最为“温和”的国务卿鲍威尔,公开向法国发出警告,称法国一定要为其反对伊拉克战争而承担后果,并威胁说“法国将会为此受到惩罚。” 还有消息说,白宫的高级幕僚们在那一年4月底开会,讨论惩罚法国的具体方式。
虽然在美国开始对巴格达进行轰炸后仅仅几个小时,希拉克就发表电视讲话,缓和对美态度,调整立场,但是美法关系在伊拉克战争期间一度跌入冰点。在伊拉克重建等问题上,法国几乎被美国淘汰出局。
在伊拉克战争之后,法国国内对于外交方式进行了很多反思,又逐渐修补跟美国的关系。从2009年开始,法国决定加入北约的统一指挥构架,越来越愿意参与美国牵头的军事行动,甚至一度取代英国成为美国在欧洲地区的关键军事伙伴。
在面对重大安全议题时,相比英国,法国更愿意与美方站在一边:2011年,北约空袭利比亚时,法方发挥重要作用;针对伊朗核问题,法国的立场较为强硬;2013年,法国曾经准备好加入美国可能对叙利亚的军事行动,但最终因美国总统奥巴马改变主意而作罢,而英国却没有做出类似表态。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