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08 15:45:06 作者:admin来源:中国治理网
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紫江学者,著有《中国知识分子十论》《回归公共空间》《读书人站起来》《安身立命》《另一种理想主义》《家国天下》等。
疫情之下,何以安身立命
许纪霖对话《新京报》
01
新京报:在这场疫情的防控过程中,有没有什么人给你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
许纪霖: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张文宏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医生“网红”,他被许多网友亲切地称为“张爸”,成为许多人、特别是上海市民心目中的“定海神针”。“华山感染”公众号发的元宵节漫画就很有意思,画着张文宏煮汤圆的形象,配文说:“让我们一起听‘张爸’的话,再多闷一会儿!”
这其实反映了一种社会心理。当我们面对从未经历过的未知病毒,许多通常的制度、手段和认知都已失灵,很多人陷入恐慌之中。在这种时刻,普通人都需要寻找值得信赖的人作为心灵的支撑。过去,通常是具有某种神魅性的人物来充当这样的角色,比如说耶稣、穆罕默德,他们一开始都有一种非凡人的神魅能力,瘫痪的人到他们面前,一声“站起来”,能够立显神迹,于是众人就成为了神魅人物的信徒,追随而去。
你发现没有,历史上许多神魅人物都是最早的医生,具有某种巫术、法术。在今天这个世俗化的社会,古代的神魅人物已经不再有了,但一旦遭遇类似今天这种灾难性的大疫情,各种一般的科学常识、人文启蒙和道德教育都失灵了。一般公众所恐慌的,是如何活下去。于是,有专业知识、且具有某种李佳琦式世俗魅力的医生,就轮到他们出场了,扮演了“救世主”的角色。
很多人非常敬佩张文宏的口才,但其实最重要的不在于口才,而在于他心灵的透明和开放。他非常自信,也敢于表达、善于表达。许多在关键岗位上的专家,一旦到公众面前,说话吞吞吐吐、含糊其辞,和官员打官腔没什么两样。也有的专业人士可能水平很高,但只会说一些行业黑话,公众也不知道他们想说什么,抓不到要领。但是,张文宏面对公众时,既是专业的,也是坦然的。
他思维清楚,敢于下结论,下判断,带着那种自信、风趣和幽默,能对自己的研究和思考结果负责任,所以一下子就抓住了人心。现在这种有担当的专家和官员太少了,能够在危机时刻面对公众从容表现自己的更少。张文宏就像《鼠疫》中的那个医生,不仅在技术层面治病救人,更可以拯救人心,给恐慌中的人们以信心。
02
新京报:张文宏最开始在网络爆红,是因为那段“一线岗位全部换上党员”的视频,这段视频引起了多元解读。后来,他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回应说,之所以这样要求是基于契约精神,这是“大家讲好的”。你如何看待他的这种解读?
许纪霖:这很有意思。因为一般会把入党宣誓看作信仰,但张文宏把它作了世俗性的解释,就是所谓的“承诺”和“契约精神”——无论是作为党员,还是作为医务工作者,既然是曾经承诺过的东西,在危机时刻就必须兑现。
马克思·韦伯把人的日常行为伦理分为两种:一种是信念伦理,即按照信念或信仰去做事,不管结果;另一种是责任伦理,即要对事情的结果负责。他认为,在中世纪,人们只信仰上帝是唯一的神,所以秉持的都是信念伦理,做好该做的,将结果交给上帝。而在祛魅的世俗社会,人们的信念各不相同,不再有共同的上帝,也不再有天国。当信徒所依恃的信念伦理陨落之际,另一种对现在担当、对此刻负责的责任伦理,就成为了严肃生活的价值尺度。责任伦理,是建立在契约精神和个人信用之上。
其实,在这次抗疫之中,这种责任伦理,不只体现在医务工作者身上,还体现在那些坚守岗位的保安、清洁工、快递小哥、超市营业员身上。我们每个普通人都对病毒怀有恐惧,尽量不出门,但这些“逆行者”的责任感和勇气让人尊敬。可能,他们中的许多人是为了养家糊口,但其背后还有一种职业伦理和契约精神支撑着。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