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洪国强:关注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

时间:2017-11-13 15:51:44 作者:admin来源:中国治理网




 
 
  11月4—5日,由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与《中国史研究动态》编辑部共同主办的“中国古代的社会群体、国家治理与社会秩序”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2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80余位学者与会。
 
  国家治理充满张力与合力
 
  皇权政治是古代大一统国家的基本治理形式。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何晓明从社会基础、递嬗规则和自我调适机制等角度,分析了自秦汉以后国家治理主要以皇权政治形式展开的原因。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叶秋菊梳理了秦汉时期皇后制度的确立过程,认为皇后制度对稳定皇权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后权的合法化也是造成两汉女主临朝、外戚干政局面的重要原因。
 
  皇权的抽象统一性与地域的客观具体性,使得中央集权与地方治理之间出现较强的张力,因此“皇(国)权不下县”这一观点一直是古代政治史的讨论热点。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张海英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市镇为研究对象,系统展现了中央政府通过设置机构,派任县丞、主簿等佐贰官,采用“民办公助”形式办理教育和公益事业等方式,对江南市镇进行多类型、多层次管理,部分揭示了“国权”下县的方式和程度。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吴琦对清代“民折官办”政策的实施过程进行了梳理,认为清代政策变通具有“守旧中求变、施变中仍旧”的特点,因此,在不变旧制、朝廷利益至重的前提下,“民折官办”的实际效果十分有限。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阿风系统爬梳了明代徽州诉讼文书,从文书行政的第一步——“立案”切入,认为明代中前期“老人”群体介入诉讼案件虽然具有一定制度化的倾向,但仍然属于一种民间调解行为。
 
  繁复严格的身份等级制度是古代国家治理的典型特征。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王彦辉对秦代及汉初“庶人”的意义进行了考辨,认为当时所谓“庶人”并非“庶民”或“平民”,而是对免除罪人、奴婢身份的人的一种身份认定。徒隶和私奴婢不论通过何种途径免为庶人,都要承担相应的赋税、徭役。尽管庶人在经济利益上可以享有和公卒、士伍同样的待遇,却泯灭不掉罪人、奴婢的历史印记,不仅本人在政治上受歧视,其后代在仕宦上也受限制和刁难。云南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所教授张锦鹏以黄震抚州赈灾为个案,展现了宋代富民如何通过“粜”和“遏粜”与政府博弈,把经济实力隐性地转化为社会话语权,从而逐渐发展成具有重要社会影响力的中间阶层。
 
  传统思想富含经世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儒学作为明确的学术思想流派开始登上政治和历史舞台。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直至清末,儒学思想始终居于国家意识形态地位。从先秦儒学至两汉经学再至宋明理学,儒学的学术理路发生了较大变化,但经世济民始终是其核心理念。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夏增民认为孟子继承孔子“仁”的思想,并发展出“人性善”的观点,进而提出王道政治的政治理想和目标,形成了儒家“仁”学由品质、思想到政治实践的飞跃。秦朝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在汉初朝野引发了普遍的“过秦”讨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汪高鑫指出,贾谊的“六经”之论继承了荀子思想,并将其上升到哲学高度,从天道观上作出了论证。贾谊具体阐述了“六经”所具有的仁爱、礼治思想,而这些“六经”之论成为其“过秦”历史总结的思想基础。
 
  近代以来,儒学失去了国家意识形态的地位,但其在学术研究和涵养传统文化根脉方面的价值逐渐获得学界承认。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讲师郑云艳梳理了晚清民国时期有关“读经”的争议,指出新、旧两派的争议主要集中在读经年龄、读本范围及形式、读经时间等方面,相关争论对当前国学教育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延展新旧史料的生命力
 
  深入挖掘新史料的研究价值,是推进历史研究的重要手段。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牛鹏涛深入解读《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所收《楚居》篇,认为早期楚都“丹阳”不是固定地名,而是《楚居》中的京宗、夷屯、发渐、旁屽、乔多、鄀、焚、宵等地的统称。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郭涛利用出土秦代简牍文献中相对系统的交通地理资料,揭示了秦代区域交通的多元类型与层次,完善了对秦代交通网络的整体认识。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刘安志参据明清时期七种《唐会要》抄本,整理复原出《唐会要》佚文七条,对该书的整理与复原具有重要意义。河北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申慧青以新出《满城历代碑(石)刻辑录》收录的《抱阳山祈雨文碑》为史料依据,探究了华北地区的民间信仰问题,认为明清以来“天罚”观念受到了冲击,导致百姓拜神、祈神的活动也发生了变化。
 
  学术期刊既是科研成果的发布平台,也是沟通公共领域与学术空间的媒介桥梁。学术期刊从社会热点中捕捉并提炼反映时代和公共需求的研究主题,研究者通过严谨规范的学术作业得出严肃结论,以期刊发表的形式回应公共关切。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史研究动态》主编杨艳秋在会议发言时认为,搭建学术平台、深化学术研究、引领学术风向、激荡学术潮流,是中文学术期刊应当承担的使命。这项使命的完成,需要有对学术的执着与热情,需要有将历史、现实、未来相联系的通识眼光和家国情怀。今后《中国史研究动态》将继续为推进国内史学研究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猜你喜欢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