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段时间的延迟,参加联合国卡托维兹气候变化大会的各方终于在15日完成《巴黎协定》实施细则谈判,取得了一揽子全面、平衡、有力度的成果,有助于接下来全面落实《巴黎协定》的各项要求。
大会成果
据参会的中国代表团介绍,大会成果体现了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各自能力原则,考虑到不同国情,符合“国家自主决定”安排,为《巴黎协定》的实施奠定了制度和...
时间:2018-12-17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七大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是其中之一。乡村振兴需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在乡村振兴实践中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自然价值论以及生态系统整体性循环思维, 努力促进乡村发展过程中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转变。这对于我国农业农村坚持绿色发展导向, 推动可持续发展, 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十...
时间:2018-12-14
又一个中国大城市的人口出现了“萎缩”。最新发布的《北京人口蓝皮书:北京人口发展研究报告(2018)》显示,2017年北京市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实现双降——常住人口2170.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2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794.3万人,与去年未相比减少13.2万人;户籍人口1359.2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7万人,...
时间:2018-12-13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文明是一种能够维护自然和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它通过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来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和收入增加;它让人们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喝到洁净的淡水、吃到安全的食品,从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与此同时,生态文明的理念和行为还会带来更大的软实力效应。
首先,以共同体为基础增强社会凝聚力。
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内部构成多层次的命运共同体。生态文明以共同...
时间:2018-12-13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随着拨乱反正的开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逐步确立、发展与成熟,农村发展理论也同步确立和发展起来。其中,在农村发展理论的确立和发展中,云南学者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大家知道,农村发展理论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体系,研究进入的机构和学者众多,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完成的课题、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著作,数...
时间:2018-12-11
建设生态宜居家园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也是国富民强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把乡村振兴战...
时间:2018-12-10
在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如何避免“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如何保障近7亿农村留守人口的农民就业和增收、农村社会的良性治理和可持续发展?这是在国家生态文明战略指导下,突破小农困境达成新型农民合作的一个基本命题。 浙江温州早在2006年就尝试了以“三位一体”方式——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在市县层面发展综合农...
时间:2018-12-07
新时代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为我国生态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与广阔前景。随着中国生态美学研究的深入及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中西生态美学比较研究成为学界关注的议题。近日,记者围绕生态美学的缘起及发展、中西生态美学研究的差异、发展中国特色生态美学等问题采访了相关学者。从美学角度研究生态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高建平表示,生态美学从联系的观点看世界,认为自然能够被欣赏,是由于人与自然本来就具...
时间:2018-12-07
【摘要】生态文明应看作文明的一种新形态,而不是既有文明的一个新增部分。生态文明是理性重建的共生文明,包括技术、制度和观念3个层面的设计,它们分别遵循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思维规律。
【关键词】文化,文化异化,生态革命,生态文明,群体智慧,共生智慧生态文明建设旨在调节人类的生存方式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人类学把人类的生存方式概括为“文化”,即人类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物,包...
时间:2018-12-03
今年以来,各地乡村振兴规划陆续出台,但笔者观察这些规划在编制理念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须要警惕。1 合理界定城市与乡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农业为主的人口数量大幅减少,以农业为主业的居民点也逐步缩小,大量村庄或转变为新型小城镇,或连片发展为大中城市的一部分。但我国农村工作目标所涉及...
时间:2018-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