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林建华: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绿色革命性变革

时间:2017-12-25 15:47:06 作者:admin来源:中国治理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这一战略定位,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围绕这一战略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提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描绘了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并倡议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这些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论断以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本方略,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继承、坚持、创新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人的关系同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和谐同人与自然的和谐具有高度统一性。作为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的解放,只有在保障自然界完整和繁荣的基础上、在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因此,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了人的解放的社会,同时也是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社会。
 
  生态是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生态文明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程度,它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建设生态文明,不是要放弃工业文明,更不是回到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而是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始终牢记:破坏自然就是损害人类自己,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要把人类活动控制在自然能够承载的限度内,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和谐发展。
 
  思想的高度决定了认识的深度。习近平总书记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这既是新时代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定位,也是新时代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
 
  深刻认识和把握现代化的“绿色属性”
 
  人类在创造和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饱尝破坏环境带来的苦果:生态退化、环境恶化、气候变化、灾害频发等。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多、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在我国也程度不同地暴露出来,在有的地方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障碍甚至瓶颈。生态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其解决过程同时是不断深化社会发展内涵、提升社会发展品质的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重大政治判断是推进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依据和大背景,它对准确把握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主要矛盾的重要价值和指导意义在于:其一,改革开放以来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给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带来的伤害不容忽视。其二,随着物质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对环境权益的维护、对公共生态产品的需求与生态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生态公共产品不足、生态环境保护严峻形势之间的不协调日益突出,在某种程度上正呈现出向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演化、发展的态势。其三,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为了促进全球经济复苏和应对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危机等挑战,全球范围特别是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和推行“绿色新政”“绿色经济”“绿色增长”,并演化成为一场新的国际话语权的斗争。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成为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治理和国际治理、全球博弈交织在一起的综合性问题,成为衡量“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否全面、协调的重要内容。
 
  基于对国际和国内大局的认知、对现实和未来态势的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绿色属性”,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一论断的首要内涵,就是不能进行“异化的生产”“异化的消费”,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不可持续的物质财富增长。十九大首次把“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入报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心在和谐、共生,核心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强调通过现代化的绿色产业体系实现国民经济的绿色化。十九大报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界定和对绿色发展理念的新诠释,揭示了生态文明的核心要义,具有重要的自然辩证法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一种绿色发展理念,更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绿色革命性变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建设美丽中国的基本方针和战略举措
 
  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目标设定,凸显出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美丽中国的有机统一,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必然要求。“美丽”是一种契合自然、舒张自如的状态,也是人们孜孜以求的境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从富强民主文明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再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这个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主基调和主旋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历史征程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延伸的主线和主轴。
 
  生态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但前路宽广、方向明确。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基本方针和战略举措。基本方针是: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在资源利用上,把节约放在首位;在环境改善上,把保护放在首位;在生态建设上,以自然恢复为主,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从而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战略举措包括:其一,推进绿色发展。其二,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其三,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其四,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上述基本方针和战略举措,坚持了全面论与重点论的有机统一、“变”与“不变”的有机统一,是唯物辩证法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本文系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的阶段性成果)
 
       林建华: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猜你喜欢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