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陈航英:中国农业转型及其动力机制再思考

时间:2018-06-01 00:45:32 作者:陈航英来源:《开放时代》2018年第3期


  参考文献:

  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中国土地问题》课题组,2010,《土地流转与农业现代化》,载《管理世界》第7期,第66—85页。

  [英]亨利·伯恩斯坦,2011,《农政变迁的阶级动力》,汪淳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陈航英,2017,《既非小农,也非资本家——当前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小资本生产者》,载《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第45—55页。

  陈义媛,2016,《资本下乡:农村中的隐蔽雇佣关系与资本积累》,载《开放时代》第5期,第92—112页。

  冯小,2017,《去小农化:国家主导发展下的农业转型》,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冯小,2015,《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与农业治理转型——基于皖南平镇农业经营制度变迁的分析》,载《中国农村观察》第2期,第23—32页。

  冯小,2014,《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异化的乡土逻辑——以“合作社包装下乡资本”为例》,载《中国农村观察》第2期,第2—8页。

  龚为纲,2015,《项目制与粮食生产的外部性治理》,载《开放时代》第2期,第103—122页。

  龚为纲、张谦,2016,《国家干预与农业转型》,载《开放时代》第5期,第57—75页。

  郭亮,2012,《劳动力成本:规模经营的结构性限制——基于对林镇规模农业的调查》,载《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第3期,第15—20页。

  郭亮,2011,《资本下乡与山林流转》,载《社会》第3期,第114—137页。

  何海狮,2013,《卷入、脱嵌与反嵌——粤北瑶山村杉木种植的劳动过程分析》,载《开放时代》第4期,第188—203页。

  河镇镇政府,2013,《皖县河镇农业发展基本情况介绍》。

  河镇镇政府,2010,《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推进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

  贺雪峰,2015,《农政变迁的动力》,载《决策》第2期,第15页。

  贺雪峰,2013,《小农立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黄宗智,2012,《小农户与大商业资本的不平等交易:中国现代农业的特色》,载《开放时代》第3期,第88—99页。

  黄宗智,2010,《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北京:法律出版社。

  黄宗智、高原,2013,《中国农业资本化的动力:公司,国家,还是农户?》,载《中国乡村研究》第1期,第28—50页。

  黄宗智、高原、彭玉生,2012,《没有无产化的资本化:中国的农业发展》,载《开放时代》第3期,第10—30页。

  [德]考茨基,1955(1899),《土地问题》,梁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列宁,1988(1907),《社会民主党在1905—1907年俄国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纲领》,载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全集》第1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85—397页。

  列宁,1984(1899),《列宁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陆学艺,2002,《“三农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德]马克思,2004(1867),《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2017,《对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6312号建议的答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网站,http://www.moa.gov.cn/sjzz/jgs/chinafamilyfarm/jjlh/201707/t20170718_5753351.(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htm。

  [俄]A·恰亚诺夫,1996(1925),《农民经济组织》,萧正洪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孙立平,2000,《“过程-事件分析”与当代中国国家-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载《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厦门:鹭江出版社,第1—20页。

  孙新华,2017,《再造农业——皖南河镇的政府干预与农业转型(2007—2014)》,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孙新华,2015,《农业规模经营主体的兴起与突破性农业转型——以皖南河镇为例》,载《开放时代》第5期,第106—124页。

  孙新华,2013,《农业经营主体:类型比较与路径选择——以全员生产效率为中心》,载《经济与管理研究》第12期,第59—66页。

  《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达280万个》,2017,载《农民日报》3月8日,第6版。

  武广汉,2012,《“中间商 + 农民”模式与农民的半无产化》,载《开放时代》第3期,第100—111页。

  徐宗阳,2016,《资本下乡的社会基础——基于华北地区的一个公司型农场的经验研究》,载《社会学研究》第5期,第63—87页。

  严海蓉、陈义媛,2015,《中国农业资本化的特征和方向: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资本化动力》,载《开放时代》第5期,第49—69页。

  叶敏、马流辉、罗煊,2012,《驱逐小生产者:农业组织化经营的治理动力》,载《开放时代》第6期,第130—145页。

  余练、刘洋,2013,《流动性家庭农场:中国小农经济的另一种表达》,载《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第9—13页。

  曾红萍,2015,《地方政府行为与农地集中流转——兼论资本下乡的后果》,载《北京社会科学》第3期,第22—29页。

  Byres, Terence J., 1996, Capitalism from above and Capitalism from below: An Essay in Comparative Political Economy,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Chen, Hangying, 2016, “The New Agriculture Operational Subjects: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Agrarian Transition in Rural China,” Ph. D. Dissertation,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Djurfeldt, G., 1981, “What Happened to the Agrarian Bourgeoisie and Rural Proletariat under Monopoly Capitalism? Some Hypotheses Derived from the Classics of Marxism on the Agrarian Question,” Acta Sociologica, Vol. 24, No. 3, pp. 167-191.

  Friedmann, Harriet, 1978, “Simple Commodity Production and Wage Labour in the American Plains,” The 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 Vol. 6, Iss. 1, pp. 71 -100.

  Goodman, David & M. R. Redclift, 1981, From Peasant to Proletarian: Capitalist Development and Agrarian Transitions, Oxford: Basil Blackwell.

  Goodman, David, Bernardo Sorj, & John Wilkinson, 1987, From Farming to Biotechnology: A Theory of Agro-industrial Development, Oxford: Basil Blackwell.

  Gurel, Burak, 2014, “Changing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in Chinese Agriculture from Decollectivization to Capitalism,” Mcgill Sociological Review, Vol. 4(February), pp. 67-92.

  Li, Tania Murray, 2014, Land’s End: Capitalist Relations on an Indigenous Frontier, Durham &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McMichael, Philip, 2013, “Value-Chain Agriculture and Debt Relations: Contradictory Outcomes,” Third World Quarterly, Vol. 34, Iss. 4, pp. 671-690.

  Trappel, René, 2016, China’s Agrarian Transition: Peasants, Property, and Politics, New York·London:Lexington Books.

  Wilson, John, 1986,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ntract Farming,” Review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s, Vol. 18, No. 4, pp. 47-70.

  Zhang, Qian Forrest, 2012,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ntract Farming in China’s Agrarian Transition,” Journal of Agrarian Change, Vol. 12, Iss. 4, pp. 460-483.

  Zhang, Qian Forrest & John A. Donaldson, 2010, “From Peasants to Farmers: Peasant Differentiation, Labor Regimes, and Land-rights Institutions in China’s Agrarian Transition,” Politics & Society, Vol. 38, No. 4, pp. 458-489.

  Zhang, Qian Forrest & John A. Donaldson, 2008, “The Rise of Agrarian Capit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gribusiness and Collective Land Rights,” The China Journal, No. 60(July), pp. 25-47.

  【注释】

  ①匿名评审人提醒笔者注意此观点的时间局限性。黄宗智该文所用的数据主要来自2010年出版的《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和2006年收集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但是,实际上,从农业部的统计数据来看,中国大规模的土地流转和集中恰恰是发生在2012年之后。因此,黄宗智该文观点能否解释当下中国农业情况,值得商榷。在此,也对评审人的宝贵建议表示感谢。

  ②按照学术惯例,本文所涉地名和人名都已做匿名处理。

  ③关于河镇镇政府遇到阻力以及做动员工作克服阻力的具体论述,可参见陈航英的博士学位论文(Chen, 2016:90-95)和孙新华的专著(2017:97-114)。

  ④所谓“封、杀、补”就是在播种前打一遍除草剂,防止杂草长出来,之后在草刚长出来时再打一遍除草剂,直接杀死杂草,最后对剩下的点状的杂草再行补打一遍农药,至此田里的杂草基本除尽。

  ⑤尽管不久之后红星米业将土地转包出去,但该公司添加了限制条件,即转包该公司土地的生产者,需从该公司购买农资,并将粮食卖给该公司,而作为优惠,该公司土地的转包费比其他人低。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猜你喜欢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