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贾康:在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审视“三农”问题

时间:2019-12-18 21:48:00 作者:贾康来源:农民日报


  记者: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三农”事业的发展有一个很明显特征,就是离不开财政的支持。请您大概帮我们回顾一下这一阶段性、历史性的成就。

  贾康:

  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主要靠农业做支撑。回顾70年历史,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对于整个经济社会的支撑作用,是非常明显的。这70年中间,中国农业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农业的发展怎样和整个社会合理地结合在一起发展,有一个曲折的探索过程。

  计划经济时代,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我们形成了一种城乡分制的格局。改革开放以后,要改变这一格局,要弥合二元经济。现在总体要求是,要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新型的高质量的发展。

  在发展成就方面,从现有的一些基本指标来看,还是基本令人满意的。城镇化进程,必然带来农村人口的迁徙。如果按照常住人口来看,农村人口已占少数,大概40%出头;但有一个挑战性的问题,从户籍人口来看,城市的户籍人口也只占43%,大多数人仍然是农村户籍。那么就出现几亿人口已经进城成为常住居民,但还没有取得城市户籍,这是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在未来几十年里,还会不断有农村人口流入城市,要让他们顺利地成为市民,得到一视同仁的基本公共服务。而在“三农”概念之下,农业、农村、农民怎么样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融入整个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我们要处理发展中的矛盾,要与改革开放市场化、国际化以及高科技化、信息化等等这些发展潮流结合在一起,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水平的解决方案。

  记者:

  咱们刚才说到了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社会各界都在探索,都有研究,但是现在可能还没有一个让我们满意的答案。

  贾康:

  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城乡分制二元经济特征仍然相当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比如说学有所教,讲的是教育;病有所医,讲的是医疗;住有所居,讲的是住房;老有所养,讲的是养老。这些事情上,我们要下大功夫去进一步解决。

  从教育来看,虽然中国总体来说,是实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但是在教育质量上,城乡之间差异还是比较悬殊的。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他们的子女怎么样能够得到均等化的义务教育,实现质量方面均等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教学质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定是质量上要趋向于均等。还是要承认,明显有可观察到的城乡差异。只能是循序渐进去减少这个差距。

  这些年在新农合的基础之上,还要推行大病统筹,进一步提高养老水平,要在农村做到全覆盖,但跟城市比,标准上存在差异。

  住房的情况,农村从人均住宅面积来看,看起来指标还不错,但实际上还有一些地方是危房,需要改造。

  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在进一步优化解决“三农”问题时,要特别注重抓住怎么样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中国广大农村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切实提高起来。

  记者:

  原来我们也提出过新型城镇化战略,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要让农民大量地迁徙到城市,给他们解决户籍。现在的乡村振兴战略,侧重点是不是在于把生产要素引入到农村?

  贾康:

  乡村振兴,在我的理解上,比过去说的农村发展,含义可能要更开阔一些。乡村的振兴,包括一些特色小镇,城乡融合在一起的新区的建设,都属于乡村振兴的大概念。

  乡村振兴过程中,在某些特定的区域里,要有一种好的机制,把巨量的资源在较短的时间投下去,完成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升级换代。这种振兴,它如果是对接到未来的城乡一体化,是要把农村相对落后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比较快地提高到和城镇区域接近一体化的水平上。这里边还要有农村产业的升级和新的产业的导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之下,有效的市场再加上政府的结合,把各种要素的流动性提升起来后,真正调动多种要素的潜力和活力。

  乡村振兴概念,在十九大以后越来越受重视。接着就一定要在中国不同的区域、不同的特定场景之下,把它处理为一个高水平的定制化解决方案。河北、山西、东北,再到西部一些民族边远地区,都要乡村振兴,但绝对不可能用模式到处去套,都得定制化地去解决。

  这里最典型的一个创新概念叫做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是在较短的时间段投入大量资金,更多地从政府之外去筹集。政府手上有的钱是有限的,它主要是一个四两拨千斤的作用。PPP的特点是可以把超过政府资金多少倍的社会资本、民间资本、企业可动用的资本力量,甚至包括国外的外资,作为政府引入的引资钱的作用,我们称之为乘数效应、放大效应。PPP,它在预算管理上往往表现为我们规范化所称的“可行性缺口补贴”,一个整体可行性的开发方案,特色小镇也好,村区域的新区建设也好,政府的钱是一个缺口补贴,调动是整个盘子。接着就得说有了资金的支持,融资模式创新后跟着的是可贵的管理模式的创新,它把政府企业还有专业机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1+1+1大于三的绩效提升机制。PPP一般的特点是,项目时间段很长,而且里边要有称为O的运营期,比如说BOT 、TOT 、ROT,O指的都是Operation。是一种运营的概念,它在运营期间,主体是有管理相对优势的社会资本方——企业来做运营。这样一来,让企业、专业团队来做,他们的相对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来促进乡村发展。

  所以我们很看重在乡村执行过程中间,特色小镇建设、产业新区的建设,要积极地考虑用PPP创新的机制来做。

  记者:

  目前宏观经济换挡,正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您看乡村振兴、“三农”发展,分量是不是越来越足了?这是一个趋势性的判断,还是短期的效果?

  贾康:

  我觉得可能要这么理解,不能只看第一产业,或者“农”字号的产业成分,它在整个国民经济里的比重。从比重来说,它趋势是下降的,无可讳言,但并不意味着它的重要性下降,它仍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且在以后的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它始终存在。它会更有机地要求,更健康合理地和其他产业部分结合互动。仍然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它会更多地跟工业,跟第三产业有机融合。比如说农业发展跟金融界,农业发展和社会事业,农业未来的发展怎么样更好地跟政府资金的支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入更合一的状态。大前提是充分肯定“三农”的重要性,是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重要地位。

  三大产业里边第一产业的比重是在降低,这个道理其实也可以用到工业的比重。现在总体来说,它也是远远落后于第三产业服务业的上升幅度的。从全局来看,到一定时候,工业的比重它会停滞甚至下降,在某些区域现在已经出现工业比重下降的情况,不能反过来说工业就不重要,它就是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现有的经验表明,第三产业还有相当大的比重提高的空间,这些第三产业又对应到农业的基础作用、工业的支撑作用、信息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服务业是直接在末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服务业会更充分地、多样化地发展起来,但服务业发展同样是在农业基础之上。在前面这些产业,有机地互动结合和支持之下,整个的国民经济在优化结构的情况下,争取可持续发展、健康发展。

  记者:

  近几年,我们提出来新型城镇化战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一系列高度和“三农”相关的政策。在您看来,您心里是不是有一种图景?有没有什么时间表?

  贾康:

  总体来说,按照中央十九大提出的新的“两步走”的要求,2035年要基本建成现代化。现在到2020年,还剩下一年多的时间,有一个没有多少悬念的目标,就是要达到全面小康,农村区域的贫困人口,在“十三五”开始时有大概7000万,到2020年都要脱贫。这是一个最接近我们的节点目标,时间表上看这一个,没有多少悬念了。

  再往下,中国有一个历史性的考验,2020年再往前看十年,2030年左右,能不能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国人均的GDP现在是9000美元出头,那时候一定要走到13000美元以上,才能够坐稳高收入经济体这把交椅。按照我们前些年发展的速率似乎不成问题,但要注意到这些年,我们的增长速度是一降再降,现在已经降到6.2%,但不能让它老是往下走,要稳在一个新常态,由新入常的状态。

  在外部的贸易摩擦升级情况下,我们还在努力争取消化掉不良的因素,稳在由新入常这个平台上。需要农业和其他的产业一起,形成由新入常转换的支撑力。新的动力就跟新型城镇化,跟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在一起,使中国的结构优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稳在中高速上,最好能够达到6%左右,这样十年时间,够我们进入高收入经济体了。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猜你喜欢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