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0-23 07:39:37 作者:张登国来源:《中国青年研究》2019年第9期
青年第一书记驻村是国家强制权力引导乡村基层治理的一种手段,实现了国家资源的再分配,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解决了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党组织领导班子不团结、基层组织制度缺乏等问题,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形成乡村基层治理的领导力量,推动了乡村组织振兴。
3.精准扶贫:实现双重发展目的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好精准脱贫这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攻坚战[10]。当前,青年第一书记嵌入式治理的首要目的是实现精准扶贫,通过实现精准扶贫为开展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实现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的双重发展目的。通过外部力量实现乡村治理结构的调整,整合内外部资源,帮助精准建档立卡,由以开发式扶贫为主向坚持开发式和保障性扶贫相统筹转变,积极引入扶贫产业和项目,实现乡村精准扶贫和产业振兴的内在结合,让广大村民更多地共享发展成果。
山东省派第一书记SY,38岁,于2017年2月到×××村帮扶,积极引导帮助发展或帮助提升优质农业、匠心手工业、扶贫商贸等扶贫产业项目10多个,有效利用闲置的资源,帮助发展扶贫项目8个,帮助改良提升扶贫项目4个,从产、销两端着眼构建起了“指尖功夫”“舌尖功夫”和“心尖功夫”扶贫产业体系,实现2017年、2018年村集体产业项目连增、经济收入连增,贫困户全部脱贫并得到稳定保障。
4.改善民生:夯实根基加强保障
当前,乡村振兴面临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比如基础设施、交通改善、医疗养老等问题,这些都是乡村振兴、基层治理迫切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注民生,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战略要求。青年第一书记驻村后,积极利用体制内资源和体制外资源、公共关系和私人网络,与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协调对接,帮助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条件、解决医疗养老等难题,帮助贫困户、残疾人、五保户、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解决实际困难,取得显著成效。改善民生又间接助推乡村生态振兴、文化振兴和产业振兴等,(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是推进基层治理、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比如,在基础设施方面,35岁的山东省派第一书记ZY于2017年2月驻DS村,2019年初圆满完成任务。两年来,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筹资260万建设完成“省道商贸”扶贫综合体工程;筹资50万元修整硬化村内路面15000平方米,新安装路灯110盏;筹资20万元重修了主街等主干街道,同时筹资10万元对主街等主干街道进行了绿化,新栽培冬青、月季等绿化花卉苗木2500余株;筹资改造危房4处,解决了困难群众的居住隐患;筹资10万元加大了对村内已硬化道路和新修建的生产路的管护,建立了DS村“四好农村路”管护运行队伍和体系;完成了全村的“厕所革命”改造;推动了DS村古集贸市场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加大了DS村古集的保护力度;完善了DS村集贸市场的配套工程建设等,全面提升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品质。
5.维护稳定:良性互动的着力点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持续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化解机制,提高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能力和水平[11]。“枫桥经验”的核心是“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青年第一书记驻村,除了担负组织建设、脱贫攻坚、产业兴旺等职能外,还积极参与维护乡村社会稳定,大力宣传邻里和谐的文化、互帮互助的美德,调处各种矛盾纠纷,践行“枫桥经验”,通过文化振兴维护社会稳定,在维护社会稳定的过程中实现了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的良性互动。
山东省JN县西南三处乡镇在JN历史上被其他乡镇戏称是“讲法不讲情”的地方,民事纠纷大事小事都要通过打官司、走诉讼程序解决。李某的住宅因年久失修,被鉴定为D级危险房屋,只能借住在其弟弟家中。JN县物价局37岁第一书记LBQ同两委干部积极为他争取危屋财政补贴1.6万元和民政捐助8000元。李某的新住房开始动工了,但是矛盾也随之而来。李某的住宅处于2个自然村交界处,打掉老屋后需向北延3米,同东西邻居对齐,房屋的后墙,靠到原孙家街孙某的大院南墙上,需扒掉孙某大院南墙。孙某提出经济补偿,一时村两委干部犯了难。第一书记LBQ反复到现场勘察实情,在掌握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向双方讲明道理和相关土地法规,劝解双方友善、和谐地处理好邻里关系。孙某被说服了:“您第一书记没生在这儿、长在这儿,还这么热心为俺们处理邻里关系,还给俺讲三尺巷的故事,我也不能让乡亲看轻了,我就是损失个三五百的,这个南院墙我拆!”没诉讼打官司,矛盾化解了,问题解决了。
三、青年第一书记推动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的实践困境
青年第一书记在乡村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过程中,会受到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影响,比如熟人社会网络、社会阶层分化、利益诉求多元、社会问题叠加、各种矛盾凸显等。另外,青年第一书记在工作经验、成熟稳重、沟通技巧、社会资本等方面与其他第一书记相比还存在不足。因此,青年第一书记驻村可能会面临角色期待与实践偏差、社会融入与治理差异等多重实践困境。
1.角色期待与实践偏差
对青年第一书记的角色期待至少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中央的角色期待。2015年4月,中共中央组织部等三部门共同印发《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要求第一书记履行四项职责:一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二是推动精准扶贫帮助所驻村选准发展道路;三是开展为民办事服务;四是提升村庄治理水平[12]。按照规定,第一书记的工作职责可以概括为四促:促党建、促发展、促民生、促稳定。第一书记作为国家权力嵌入乡村基层治理的实践,通过实现国家外部力量与乡村内生动力有机结合,共同帮扶促进乡村振兴。第二层面,村干部的角色期待。村干部不仅期望青年第一书记能帮助改变村庄面貌,还期望能给自己带来经济上、政治上等各种便利实惠,比如承担一些项目等。第三层面,村民的角色期待。在村民的日常生活、话语体系中隐含着他们对青年第一书记的角色期待,他们认为第一书记会带来大量资源,会改善村庄的基础设施,会增加收入等。村干部和村民经常会说“我们期盼第一书记的到来”“我们希望第一书记能带来更多的资源和项目”等[13]。
然而,党和国家政策仅为青年第一书记推进乡村振兴设定了宏观目标,具体实践则需要依靠青年第一书记整体社会关系和组织网络的嵌入,现实情况却是对青年第一书记的角色期待与具体实践存在偏差。当前,乡村社会阶层分化是基层社会的重要特征,阶层分化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各个主体利益期待的多元化,对青年第一书记参与基层治理、促进乡村振兴提出挑战,他们难以实现多元利益诉求的全覆盖满足;而且,利益因素在乡村价值排序中的位序发生变化,甚至超过了血缘和亲缘等传统社会关系,只要涉及补贴、社会保障等利益分配,村庄内部各种矛盾就会激化,青年第一书记处理起来比较棘手。青年第一书记虽然驻村扶贫促进乡村振兴,但很多年轻人实际上缺少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乡村振兴道路上举步维艰;缺乏合适的项目入村,一般项目前期投入较大、难以支撑,而且运行周期较长,青年第一书记在短时间内难以实施。另外,村庄的复杂情况、村民之间的关系、村干部的配合情况、乡镇政府的支持程度、部门之间的配合情况,众多因素形成一种合力,影响第一书记参与乡村振兴的效果。
2.社会融入与治理差异
青年第一书记融入乡村社会的组织体系、社会关系网络是他们开展工作的第一步。只有通过有效的社会融入这个介质,青年第一书记才能实现国家资源与乡村振兴的对接,在村里塑造权威并赢得信任,才能提高乡村基层治理水平,实现政策顶层设计与政策基层实践的有机结合。但是,乡村熟人社会网络、社会信任危机等因素会给青年第一书记的社会融入带来各种挑战,进一步制约了青年第一书记参与乡村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比如,由于传统乡村熟人社会的思维方式、对青年人的传统偏见等,村民对作为陌生人的青年第一书记存在天然的不信任感,甚至会产生“这么年轻的娃娃到村里能干啥”的疑问,这会给青年第一书记的社会融入带来诸多障碍,而信任是集体行动得以达成的一个重要基础[14]。
另外,由于青年第一书记的家庭背景、工作经验、社交技巧、性格特质、公共领导力的差异等因素,导致其乡村社会融入的程度不同。社会融入程度高的青年第一书记,可以利用其自上而下的嵌入优势、沟通技巧等,建立集体行动的权威认同和社会信任,整合班子各种利益诉求,解决集体内部冲突;社会融入程度不高的青年第一书记,由于工作不接地气,与群众交流不畅,与村干部难以融为一体,导致其工作积极性、社会归属感、成就感等受挫,会严重影响其参与乡村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的效果。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