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1-15 21:38:40 作者:刘年艳来源:爱思想
优化新市场体系平台。新市场体系要体现五个特点:一是推动产地向销地转型,重组产地与销地市场功能,实现分装、仓贮、配送与分销一体化。二是进一步回归政府与市场功能边界,适应乡村发展的需要,创建乡村发展全要素市场。三是实现市场的智能化与信息网络化,创建时代化的现代乡村市场。四是市场要面向市场主体及其活动,创新服务产品,实现产业化服务。五是激活乡村供给与需求两类市场。乡村市场建设,要体现公共产品性质,重组市场资源。
三、创造新供给与新需求
循环是供求关系的矛盾运动。供求是循环的主要形式,主要通过产品、要素、制度的供给与需求相互满足来实现。创造新供给与新需求是推动循环实现新发展的主要力量。
创造新供给源于满足需求与需求开发。创造新供给就是针对社会新需求,满足社会需求的新需求。当代,社会新需求呈现三大特点:一是社会生活新需求需要满足。人们对乡村产品的需求已经由本土向区域,由中低端向中高端,由单一向多元化,由大众向个性化,由满足温饱向功能营养方向发展。需求结构正在由单一的物质产品需求向文化体验、健康营养、生态休闲、养生养老综合性高质量需求转变。二是新时代新关系需要构建。重构新型关系,需要着力构建工农产业融合、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工农关系;着力构建城乡互助,区域一体的城乡关系与村镇关系;着力构建国民经济与农业发展的新关系。需要加快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充分发挥其新基础性地位,构建乡村产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关系。三是乡村发展的新动能需要创建。新动能主要通过发展机制创新,发展手段创新,产业转型升级来推动,紧紧依靠市场需求,推动多元与多业融合,依靠资源创新、科技创新、运营创新来实现。
任何需求都表现为延续的、现实的与潜在的需求三个发展的层面。又表现为物质的满足与心灵体验的需求。创造新供给,需要对社会潜在需求的分析,从物质与心灵体验结合入手,实现产品创新,提供有效供给,从而将人们潜在的需求变为现实需求。创造新供给需要推进三大创新:一是产业结构创新,创新新型乡村产业,创造新结构性供给。二是满足高质量生活的需求,实现升级性的产品供给创新。三是从区域性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新型产业的创新,需要乡村新空间以及新资源创新的配套。
创造新需求,表现为市场规模的扩大趋势,传统需求升级,以及创造需求大于供给的发展态势。创造乡村需求市场,需要把握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条主线,加快推进乡村建设。一是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中创造新市场。推进农业及其乡村产业现代化需要四大支撑:农业装备及其智能化作为农业生产与经营的主要动力支撑;产业资源园区化的基础设施支撑;优质产品交易的市场服务支撑;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创新的技术与创意支撑。(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二是在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中创造新需求。农村现代化要体现农民的全面进步,农村的全面发展,农业的全面升级三个方面,通过乡村建设来实现。从整体来说,需要构建特色小镇、特色村庄形成的乡村中心、特色产业集群、新型产业农民及现代乡村治理共同支撑现代乡村发展的新格局。从自然村庄的振兴来说,需要创建乡村社区,建立生态+生活+生产的支撑体系。建设“新基建”,提升满足农民生活与新型产业运营的服务与支撑能力。三是在推进区域一体化中创造新需求。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需要培育区域特色,打造新型产业集群优势,实现共建、共治、共享“三位一体”乡村区域化发展,促进城乡基础设施、社会资源、管理平台在区域共同配置,成为各类要素流向乡村的巨大力量。
总体来说,供给与需求的实现是面向需求的供给创造。供给是相对有效的高质量供给。这是新供给与新需求得以实现的基本要求。除此之外,推动新供给与新需求的实现,还要做好多层面的政策创新:一是创新培育新型消费,推进消费升级的政策;二是创新鼓励乡村投资,培育乡村建设与发展新主体的政策。以投资推动新需求的产生,形成需求大于供给的发展态势;三是创建现代化的多要素一体的市场平台,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四是实施大数据市场创新。通过数据技术,准确把握一个区域,特定主体的需求内容与需求行为,制定精准式的营销方案,从而推进市场发展。
四、培育发展新能力
能力是实现目标的条件。新发展能力是社会发展总目标与乡村振兴新目标向乡村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培育新发展能力需要对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对标农业农村现代化及“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乡村振兴发展目标,着力提升三个能力。
其一,提升实现农民全面发展的能力。保有农民相关权益;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保障农民在新时代享有一切现代文明成果,在子女教育、医疗卫生、充分就业、社会安全上享有良好的社会保障与优良的社会服务。需要强化新集体经济在乡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发挥集体经济组织农民、服务农民、教育农民功能,实现按劳分配,农民共同富裕,为农民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不断开辟农民自身全面发展的新道路。
其二,提升实现农村全面进步的能力。乡村是可持续发展的美丽乡村,乡村民众和谐生活。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高。乡村的物质条件、精神文化资源不断成为农民全面发展的促进力量。要实现乡村发展美好愿景,需要不断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共同体社会建设,加快积累乡村公共资源,构建现代乡村治理机制,构筑智慧乡村基础,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在乡村建设中的协调发展。
其三,提升实现农业全面升级的能力。必须明确,推进农业现代化是传统农业的转型方向。传统农业升级的目标是创建现代农业产业,构建起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其基本的路径是:孵化、发展与壮大经营主体,创建优质资源形态,实现乡村产业装备及其智能化支撑。不断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实现传统农业向乡村产业,单一产业向集群化高质量方向发展,面向社会综合性乡村需求,推进多业态、多产业、多产品的创新。
培育乡村发展新能力需要聚集新力量。新力量的形成主要通过聚势能、造动能,推动势能与动能相互转化来实现。
一是聚势能。培育乡村发展新势能,需要高扬“我的乡村我振兴”精神,聚集乡村发展的民众力量。一要能聚人。有利组织农民参与乡村振兴,有利农民分享发展成果,有利带领农民共同富裕。二要能聚势。便于引进外来要素参与乡村建设。三要聚能。便于培育、孵化与发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帮助和促进各类经营主体发挥效能。四要聚财。有利于乡村新型产业,不断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
二是造动能。动能的培育突出体现在乡村活力的培育。激发乡村活力,需要深化制度创新与政策策略创新。制度创新要体现三个创新:其一,推进面向新主体组织创新所需元素高效配置机制创新;其二,围绕明晰产权归属,推进发挥产权激励作用的制度创新;其三,健全乡村发展服务体系,推进促进主体发挥功能的制度创新。政策创新要突出改革系统集成,注重协调推进,使各方面创新举措相互配合、相得益彰,产生实效,提高改革创新的整体效益。变单项为整体,变大水漫灌为重点突破,变单项评估为整体效果评估。
三是推动势能与动能的相互转化。发展能力的提升需要通过不断推动动能与势能相互转化来实现。着力做好传统农民向新农人,传统农业向现代乡村产业,传统农村向现代乡村社区“三个跳出”的实践创新,加快推动与实现乡村发展的四大转型:一是传统村镇向特色村镇转型。推动现有村镇向特色定位,特色产业集群支撑,特色服务功能转型发展。塑造村镇公共品牌与村镇发展灵魂,使特色村镇成为乡村发展的有力支撑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型增长极。二是传统农业向现代乡村特色产业集群式发展转型。壮大优势产业,立足一个区域特有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利用新型资源,培育乡村新型产业,大力发展现代乡村综合性服务业如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乡村生活性服务业,乡村环保产业等。三是传统农民向现代“新农人”发展转型。构建起以乡村产业为纽带的新型农民支撑乡村建设的“新农人”群体。四是市、县域发展向区域特色化发展转型。充分发挥新乡村综合服务功能,在培育区域型主导性乡村产业的基础上,推动主导产业发展向乡村产业集群化方向发展。推动行政管理向区域共同治理转型,打造一体化的区域共同治理与管理平台。塑造区域公共品牌,构建公共品牌引领与促进区域创新发展。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