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周利生:准确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

时间:2018-09-28 21:34:59 作者:admin来源:中国治理网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强调,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党的十九大之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规范表述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是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作出的判断,这一判断来源于20世纪50年代。其时,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资产阶级同工人阶级之间矛盾的解决,党的八大分析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的八大的这一判断,是基于当时我国社会生产力落后的现实提出的。
 
  社会生产,指的是人们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社会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们的需要,社会生产和人们的需要之间形成一对辩证关系,这就是马克思所指出的,“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没有消费,生产就没有目的”。如果社会生产落后,无法满足人们的消费,就必须要提升社会生产能力;反之,如果社会生产能力过剩,人们的需要有限,这就需要刺激消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进步,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社会生产能力不再落后。
 
  从物质生产看,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肉类总产量稳居世界第一,稻谷、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自给率均超过了98%,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目标;世界上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超过200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看,2016年,我国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08万亿元,占GDP比重提升到4.14%,说明文化产业已接近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覆盖城乡的国家、省、市、县、乡、村(社区)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经基本建成,电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印证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等等。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文艺创作持续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人的需要是客观的,也是能动的、不断发展变化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将人的存在划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即“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以及“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存在物,相应的,自然需要、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也就构成人的需要的三个基本结构。在我国,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群众的各类需要也在日益发生变化,比如,由注重产品消费到注重服务消费;由物质生活需要到政治参与、公平正义的需要;由生存需要到享受需要再到发展需要,等等。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因此,过去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已经不能概括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
 
  事实上,我们党早就意识到这种人民群众“需要”的变化,并不断回应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需要。比如,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在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起草的会议宣言中强调:“领导全国人民克服一切困难,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扫除旧中国所留下来的贫困和愚昧,逐步地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随着改革开放后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里的“民主”目标,说明我们党在继续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富强)”和“文化(文明)”生活需要的同时,重视人民群众对政治参与的需求。
 
  进入21世纪,我国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涌现。由此,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解决好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则正式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说明我们党认识到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领域的诉求。
 
  针对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我们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满足人民的生态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上,进一步提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提升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这是党对人民高度期待良好生态环境的回应。
 
  可见,党的十九大作出的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判断,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党不断回应人民群众需求的自然结论。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认识和把握这一变化,对于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能否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需要解决的不再是落后的社会生产,而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问题。围绕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我们要针对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的状况,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充分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确保社会主义民主成为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中解决好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要;要通过强化现代社会治理、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和谐,确保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努力使人民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要通过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我们还要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但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因此,我们要坚定基本路线不动摇,即坚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这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作者:周利生,系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本文为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专项立项课题“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研究”〔18VSJ010〕的阶段性成果)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猜你喜欢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