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贺雪峰:乡村振兴战略要服务老人农业

时间:2018-06-29 17:02:13 作者:贺雪峰来源: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阅读:7635


  当前中国农民进城失败可以返乡的制度是中国城市化优于一般发展中国家的地方。保留进城农户土地权利尤其是保护“半工半耕”农户的土地权利和耕种便利,是进城农民可以顺利返乡的基础。无论如何,在当前及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以老人农业为特点的中国小农经济还将有长期存在的合理性。

  三、应对老龄化的小农经济

  当前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挑战是未富先老。当前中国超过60岁的老年人口早已超过10%,步入国际公认的老龄社会。老龄社会就容易出现老龄问题,因为老龄化就意味着一个社会中的生产者占比下降而消费者占比上升。不过,与其说老龄社会成为问题是年龄或生理问题,不如说是社会制度问题。老年人退休以后不再是生产者,又享受比较好的福利,就使得一个社会中的资源被集中到消费者上,无法有效地配置到生产者上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发达,人口预期寿命普遍已有75岁甚至更长,日本预期寿命超过80岁,较长的退休时间和较为完善的退休福利造成了现代社会通常存在的老龄化问题。

  当前中国仍然处在高速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刚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不久,人均GDP与发达国家还有5-10倍的差距。中国因此无力建立完善的退休养老制度,尤其是仍然缺乏对农民的退休养老保障。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反过来也对建立完善的退休养老保障体系提出了要求,中国正面临巨大的建立高水平退休养老保障的压力。2009年中国开始进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并很快在全国推开。新农保为全国超过60岁的农民提供每月50元的基础养老保险,现在已经上涨到80元/月。新农保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将之前主要依靠家庭养老的农村老人纳入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中来了,虽然现在水平很低,性质却是十分重要的,即将之前以家庭为主的养老责任变成国家责任。循此路径,养老成为国家责任,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呼之欲出。问题就在于,未富先老的中国社会是否真有能力为农民建立以国家责任为基础的现代养老保障。

我们来看当前中国农村养老的现状。从全国情况来看,农民是没有退休概念的,只要身体好,他们就仍然劳动。农村老人参加劳动,既是要减轻子女养老的负担,同时也是要通过劳动证明自己没有白活着吃闲饭,而是有用的。一般来讲,农民年龄大了,60岁以上在城市就很难获得就业机会了。但他们身体仍然很健康,完全可以从事农业生产,他们因此返乡从事农业生产,种自家承包地。60 -70岁甚至到75岁他们都可以胜任农业生产,不仅通过劳动获得农业收入,而且通过季节性展开的农业生产来获得劳动的意义,(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来展开生活的节奏。在当前农业机械化普及的条件下,农村老年人种田,按他们自己略显浪漫的说法就是有三大意义:一是有收入;二是有意义,可以证明自己仍然是有用的而不只是吃闲饭的,劳动创造了生存的价值;三是可以锻炼身体。正是通过农业生产,留守在村庄以老年人为主的村民结成为一个具有活力的社会。

  在城市没有就业机会、是子女家庭多余人的老年人回到农村,他们有自己的宅基地,有住房,有承包地,有庭院,还有村庄熟人社会,当然还有与大自然的亲近,他们就可以在农村生产生活,日子过得充实,生活还很愉快。种自家承包地,户均几亩地,在机械化条件下,劳动强度不高,农忙时间不长(一年最多两三个月)。自己种果菜,自家养鸡养猪,食品自给,都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放心食品,还可以送一些给在城市打拼的子女。村庄有同龄的熟人,农闲时间正是串门聊天打麻将的时间。老年伙伴们也可以鼓捣一些文化活动,国家不是正在倡导“乡风文明”吗?在自己出生的村庄生活,落叶归根,身体上和心理上都有安全感。种自家承包地收入不高,业余时间捞鱼摸虾搞点副业,既为增加收入,又为改善生活,还很有趣。农村自给自足生活的成本很低,消费很少,国家每个月发80元基础养老保险也是一笔不错的现金收入。也就是说,农村老年人失去在城市就业的机会,回到村庄,与土地结合起来,他们很快可以成为生产者而不只是一个纯消费者,他们也不是农民家庭的负担而是农民家庭中的重要生产者。他们的自我评价也很积极,即他们虽然老了却仍然是有用的人,老有所为正是对他们状况的贴切评价。

  也就是说,只要可以与土地结合起来,中国应对老龄化就有办法,即不需要通过建立高水平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就可以让农村中的绝大多数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养,甚至老有所乐。

  老年人种田都很认真,从粮食单产来看,老年人种田的粮食单产一般要超过规模经营,因为老年人种田一定会进行精心的田间管理,他们有的是时间进行田间管理。这就是为什么以老年人为主的中国农业可以保证粮食自给的原因。

  当前中国农村70%以上耕地仍然由农户家庭耕种,其中绝大多数是由农户家庭中老年父母耕种,表现出来的就是所谓“老人农业”。反过来正因为农户家庭老年人与土地结合起来,这些老年人就可以从土地上获得收入、就业、意义与自我肯定的积极评价,从而让中国农村老年人仍然是当前中国社会最积极、最活跃的生产者。

  中国按户承包、按人均分的土地制度和免费分配无偿使用的一户一宅的宅基地制度,保证了中国每个农户家庭都有自己的宅基地、住房和耕地,从而为所有中国农村的老年人提供了与土地结合起来的机会。正是农村老年人可以与土地结合起来,又极大地降低了国家建立现代农村养老制度的压力,从而缓解了当前中国社会未富先老的压力。

  如前一节所述,农村老年父母与土地结合起来,年轻子女进城务工经商,就形成当前中国农村最为普遍的“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家计模式,这样一种模式通过家庭接力可以最有效地推进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可以避免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大规模城市贫民窟问题。

  四、乡村振兴的重点应当是服务于老人农业

  从以上中国接力城市化的特征以及中国未富先老的现实来看,老人农业都具有极强的合理性和生命力,当前三农政策显然不是要消灭老人农业,而是要为老人农业服务。

  虽然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其中“小农户”这个概念是中央文件第一次提出,显示了中央对包括老人农业在内的小农户的空前重视。不过,在学界和政策部门对十九大报告的解读中,以乡村振兴战略来统领三农工作中,对乡村振兴中“产业兴旺”的理解却似乎不太重视小农户,更是对老人农业作了负面评价,而集中笔墨在高大上的农村产业上面。例如,农业部长韩长赋在解读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兴旺时是这样说的:“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要在农业内外、城乡两头共同发力,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做大做强高效绿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乡村服务业、乡土特色产业、乡村信息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农业农村新产能,保持农业农村经济旺盛活力,为乡村的全面振兴奠定物质基础。”再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部部长叶兴庆关于“产业兴旺”的解读是:“现代化的农村,不仅要有发达的农业,而且要有发达的非农产业体系。为此,要瞄准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新变化,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现代食品产业等新产业新业态为引领,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使农村产业体系全面振兴。”

  与政策部门的认识相一致,地方实践中几乎所有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兴旺都被理解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休闲农业。

  从当前乡村振兴战略中关于产业兴旺的政策解读与地方实践来看,乡村振兴可能会产生以下若干种偏向或错位:

  第一种是造富导向。试图通过乡村振兴来让农民在农村创业就业,发家致富,造出大批富裕农民。

  第二种是极端强调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以满足城市人的“乡愁”,指望靠城市人的“乡愁”消费来赚钱。

  第三种是重点向少数地方(村) 和少数人(农户)投资,这些地方往往是具有区位优势或旅游资源的地区,少数人则是具有经营能力的乡村精英甚至就是资本,这样就较容易打造出典型,只不过这些典型大都不可复制,只是盆景。

  第四种是排斥老人农业,倾向农业规模经营,至少是职业农民,通过政策乃至财政支持资本大户和职业农民,缺少对小农户尤其是老人农业的支持。老人农业基本上都是作为要消灭的对象。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