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王建民: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

时间:2019-01-03 23:12:06 作者:王建民来源:《社会发展研究》2018年 第1期阅读:1801045


  如果创新性地探索村民发挥更大作用的乡村振兴模式,应当让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规划,让他们参与乡村规划制定和乡村事业建设,参与产业选择和产业发展。从一般性的参与,进一步激发其主体性,使村民们能够主动地去策划和实施乡村建设相关项目。重视村民的获得感和满足感,更好地发挥村民自身的力量,在乡村建设中群策群力,使村民更积极地参与自己的乡村的振兴。这样,乡村振兴以后,就是一种内源式发展、有内在发展动力的乡村,而不至于只是一种由外面的规划设计院设计好的、根本和村民们自己的记忆、村落的历史叙述、乡村固有的景观都联系不起来的陌生的乡村。现在很多时候,经过大规模投资改造的乡村往往就是会出现这样一种状况,村落变得没有历史了。为什么曾经有历史的乡村现在没有历史了?或者说为什么村落的历史变成一种大历史了?乡村不再是一种具体化的、生动的、有名有姓的、有家族、有族群的、有自己生活方式和生计方式的乡村了。族群在民族地区更具体化地表现为各民族民众的家族、氏族、部落,他们的历史文化叙事对于乡村可能是至关重要的。使乡村展现出自己内在的活力,乡村才可能得到真正的振兴。这里最关键的就是主体性的赋予、调动和发挥。没有主体,或者说乡村振兴的主体如果不是各民族的村民,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就变成一种新的大规模政绩工程,无法真正和民生联系在一起,无法真正触及当下农村、农村、农民问题的内在原因,也就无法真正去解决“三农”问题。当然,从根本上来说,也就谈不上振兴,因为这样的模式建起来的只是一个空壳化的、表面化的、外观漂亮和内在俱失的乡村。

  当然乡村振兴的主体性也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乡民们自身世世代代生活在那个乡村,那个乡村的过去和现在主要就是这些村民自身的,是他们的努力、他们的奋斗、他们每天在那儿的生活,当然也包括苦难和辛酸,是通过他们自己生活的故事缔造出来的这样的一种乡村。不管是按照我们城里人的乡愁,还是按照外来者的规划,如果乡村是经过一番毫不关注主体性的改造运动建设起来的,那个乡村就不是乡民们的乡村,而是千篇一律,千村一面,乡村的历史记忆和当下的生活叙事都不存在了。

  乡村振兴主体性的另一个方面,如果乡村的未来不是在乡村的民众手中,特别是在民族地区,不是在当地居住的各民族民众手中,乡村振兴就是一句空话。为什么要振兴乡村呢?乡村振兴的目的离不开村民自身,离不开乡村自身。如果这个村子经过振兴之后就不是村民自己的村子了,是他不能成为主体的村落,那么这个村子振不振兴对他来说就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完全没有利害关系的。当然,这样村民也没法从乡村振兴中真正获得利益。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定制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需要有人去做,没有村民们的参与,这些只能落空,或者成为城里人到农村买地、包地,当地农民种地打工的产业、业态和模式。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成为一种单向的扶持和社会救济措施了。

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也面临着如何看待社会文化变迁的问题。各民族都会发生生计方式的变化、居住模式的变化和社会组织方式的变化。变化是一种必然,文化自身并非一成不变的。问题是,有的地方采取强制的办法去实现当地决策者拍脑门想象出来的变化。如果是真正调动了当地社会自己的力量来参与乃至主导乡村振兴,主体性的问题解决好了,当地民众愿意变的,无论在生计方式、生活方式,还是社会组织方式上,(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都是必然会变的,我们不能够强制不让人家变。

  比如说,过去氏族部落和寨子主要是比较稳定的、偏向老人政治的一套制度在发挥作用。当乡村开始搞旅游,以旅游业为基础时,年轻人就可能会在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广西龙胜的平安壮寨有很多梯田,还有很美的景观,叫七星捧月,八个山头梯田一直修到山顶,中间有一个山头顶上是有水的,在高处看像一弯月亮,旁边的山头矮一点,环绕着它。广西电视台有一档电视栏目叫《寻找金花》,在这个平安壮寨里选了一个女孩,上了电视专题栏目。就是这个女孩在寨子里带着大家一起搞旅游表演,当然也有一些寨子里的老年人参与旅游接待,好几个老头儿是她的表演队里边的,听她指挥。旅游接待活动就在这个女孩的领导和组织之下开展起来,这个女孩就变成金花了。寨子里的老年人支持她,村委会支持她,由她挑头来干旅游演出的事。就是这么一个壮族女孩,二十来岁,唱唱跳跳和民俗表演,她比寨子里一些老人家还要更擅长些,就这样把村里什么事都能张罗起来。这当然和以前不一样了,以前哪有一个小女孩儿就把寨子里的事管起来的?以前的寨老和寨子里挑头做事的人都得是岁数大的男性。由此可以看出,村庄的社会结构、社会组织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这种变化必须要尊重当地民众的主体选择,可以建设性地去鼓励和扶持,但决不能采取强制的态度,无论是推动还是阻止,都不应该。

  三、文化性

  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第三个方面,是怎样看待文化。应当把族群文化的多样性、区域的多样性看成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而不是视之为障碍。在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必须强调多样性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弘扬。很多人理解乡村振兴就是我把道路给你修好,把乡村公共设施修建好,把房子按照规划设计院设计的图纸建好,我感觉这是不对的。

  乡村振兴是多维度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只着眼于农村经济建设,也要促进农村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这些方面可以说都和文化有关,应当把文化建设看成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中的重头戏,或者主要着力点。乡村振兴应该更多地考虑的是人的事情,进一步说就是文化的事。我们今天说的文化是特定的群体成员们所习得的和共享的概念系统、意义体系和情绪情感模式,是这样的一套象征系统。这样一种文化的存在恰恰是人的幸福感、满足感,甚至一种地方感、村落感得以产生和延续的根本,当然也是乡村振兴是否能够实现的基础。如果乡村没有了文化,文化从乡村中被移出去,乡下的村落也许看起来漂漂亮亮,但可能就像死掉的村庄一样。只有文化在村落中能够旺盛地、蓬勃地成长和延续,这个乡村过去、现在和未来才具有长期的活力。

  我们做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文化研究,跑的地方多,更强调有关文化方面的研究。我更愿意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讨论问题。目前来说,在一些民族地区可能存在着对文化的特点和文化的因素关照得不够的情况,在文化的保护、传承、延续过程中可能有些东西被外在的力量有意无意地旁置了或者压抑了。文化表现和需求上的多样性、差异性应当得到重视。各族民众有他们自己的生计方式、生活方式、文化表现方式,更有他们的宇宙观、道德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必须在充分尊重文化、发挥文化作用的前提下,考虑民族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关系。少数民族文化不仅是物质文化的问题,民族民间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对于当代社会也非常重要,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门制定了《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中国也加入了这一公约。音乐、舞蹈、民间工艺和民间美术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具有特别的意义和价值,人们用它们来表达自身的观念和情绪情感,用来加强和调整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团结。民间主动的艺术表达就是他们感受的抒发。对于各族民众生活的文化需求,包括衣、食、住、行、音乐、舞蹈、民间美术和工艺等各方面,要设法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和活动条件,使他们在更安逸、更舒适、更放松的生活氛围中去振兴乡村,延续和振兴更有活力的、更耐看的、更有故事的乡村,或者说使得乡村在振兴过程中重新创造出这样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我觉得这非常重要。反过来说,在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中强制地要民众改变文化,必然导致不愉快,造成心理不适,甚至反感和敌对。

  说到修房子的事,政府官员更喜欢由设计院出图纸盖房子,但是很少会考虑每一个地方各民族关于盖房子的民间知识。房子盖了是给人住的,是给人用的。有个地方因为地震灾害影响,搞移民搬迁的建设。虽然地震级数不太高,但是传统住房是石头垒的墙,墙塌了以后把人砸死了。政府马上启动了灾后救助工程,整个地震现场的老房子全都拆了,包括村子里一座200多年的传统老房子,前些年我还去过,也给拆了。几个月之后,老百姓住上了新房子。但灾后重建的房子只是外墙上镶嵌了两行民族风格图案,房间里边的设施和传统住房完全不一样。传统的住房里有柱子、有天窗,具有信仰的意义。柱子外面一圈都是炕,来客人以后,进了屋,鞋一脱,就上炕了,盘腿一坐,铺上餐布,围在那儿吃饭、喝茶,按照传统方式待客很方便。但这一批政府出资修建的住房统一式样,每家一间屋子,包括一个洗手间、一间小厨房,再加一间小卧室。当地老百姓坐着桌椅板凳很不习惯,而且招待客人的人数很有限,更没有空间能让来的亲戚朋友同时吃上饭。问老百姓愿意不愿意搬进这样的新房,地震灾区的人房子塌了没办法,但其他也修建了类似房屋安置移民的居民点的居民就不愿意了。有个规划集中安置1000多户贫困农牧民的搬迁点,附近搞了一些农田,引河水、蓄山泉水、搞喷灌改造了一些荒地。但房间设计完全没有考虑民众的需求,每家的房子都盖得一模一样。本来每户村民自己一间大房子,家里如果人口多的话,人们会从大房子的周围接出来建新的房子,以供新增人口居住。现在这个定居点的房屋,两户一栋,以后也没有办法再接续建房。村民们觉得地方生疏、生活不便,就不愿意搬迁。有些老百姓担心的是他的家庭以后不像家了,原本可以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甚至一个家族聚集在一起,结婚、办仪式,亲戚们来了得要有能够待客的地方。现在这种房子,孩子结婚都不知道怎么办了。父亲如果此前和两个儿子住在一起,在安置之后就得分成两户,生生把一个家庭给拆开了。其实住房改造在使用新型建筑材料、采用抗震的建筑技术的同时,也可考虑家庭人口,设计出60平方米、80平方米和100平方米甚至120平方米的不同模板,在国家补贴之外,由农牧民家庭自己自愿负担一部分,还可以用无息贷款补一部分。房屋设计既符合村民需求又有不同选择,可以让村民们按照自己的家庭情况来安排。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