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陈锡文: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发挥乡村功能

时间:2019-02-03 20:25:39 作者:陈锡文来源: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 公众号阅读:1756413


  1月5日,全国人大常委、农业农村委员会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陈锡文出席“2019中国农业发展新年论坛”并以“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发挥乡村功能”为题做了主题演讲。以下是讲话全文,经报告人授权发布。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此后,习近平总书记的多次讲话和中央发出的多个文件,又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乡村振兴将贯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全过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恰逢其时,这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看,有两个大的背景:第一,2017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首次突破了8亿,达到8.1347亿人,城镇化率上升为58.52%;第二,2017年我国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首次降到了8%以下,为7.9%。这两组数据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严峻,但又必须回答好的问题,即当今中国农村的现状,到底能否支撑起我国城镇化进一步发展并持续繁荣的局面。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我们共同思考以下几个重大问题:城镇化的进程是否可以自然而然地解决“三农”问题?如何看待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衰落现象?全面振兴后的乡村应当是一种什么状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的总目标是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生活富裕、治理有效。总书记此后又提出了要通过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等重要途径,去实现乡村振兴的五大总体目标。再后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出台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一年多来,各地各部门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和要求,制定规划,采取措施,因地制宜地推进各地的乡村振兴,形成了不少好思路,产生了不少好做法,取得了一系列新经验。因此,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评价:乡村振兴战略开局良好。

  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也发现,一方面乡村振兴在稳步推进,但另一方面,不少人也心存若干困惑。在理论层面,人们纠结的问题主要有两个:第一,现在正是我国推进城镇化的关键阶段,在国家层面为什么要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城镇化究竟是什么关系?在实践层面,从县(市)长、乡(镇)长到村(组)长,以及普通老百姓,也有两个很纠结的问题。一是,农村的人口尤其是年轻人还在继续减少,一部分村庄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正在衰落甚至灭失,这何以谈乡村振兴呢?二是,为了实施乡村振兴,是否就要不让农民迁移进城?或者动员已经定居城镇的农村人口再返回农村?显然,解开这些纠结就要求我们更加科学、准确地回答关于乡村振兴的实质或说内涵到底是什么,这就需要在更深的层次上作更深入的思考。

  回答这些问题的关键是科学看待城乡关系,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现代化进程中,城镇和乡村是联系紧密的命运共同体。这一命题本应是人人都该理解的社会常识,但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重视城镇发展而忽略乡村发展的倾向,这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对于人类社会这个有机体来说,城镇和乡村都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就像一个健康的人是由五脏六腑、四肢五官等构成的一样,无论是大脑还是心脏,无论是胳膊还是腿脚,都是缺一不可的,无法去比较哪部分更重要、哪部分不重要。人身上的任何一个器官如果不能很好发挥它的功能,这个人就是残疾了或是得病了。当今时代,若不能形成城镇和乡村的协调发展,那么这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就是残缺的或是病态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农村和城镇互为依存,它们各自的发展对于对方的发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城镇和乡村之所以是命运共同体,是因为城镇和乡村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功能,如果哪部分的功能受到了抑制,国家的现代化之路就都不可能持续、健康地迈进。城镇的主要功能是集聚资金、集聚人才、集聚技术、集聚创新力,不断推出新技术、新理念、不断创造生产和生活的新方式,从而使城镇成为能够引领一个地域乃至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乡村的功能则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必须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供给。这个功能是城镇所不具备的。城镇越发展,在城镇聚居的人口越多,乡村的这个功能就会愈显重要;第二,乡村必须为整个国家当然也要为坐落于乡村之中的城镇提供良好的生态屏障、环境保护和绿色产品,这个功能也是城镇自身所难以完全具备的。第三,乡村要发挥好传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城镇的文化功能是包容和融合多元化和多样性,而乡村的文化功能则更多地体现在保存和传承民族的、地域的、历史的特色文化。显然,乡村的这些功能都是城镇所无法替代的,只有发挥好乡村的这些功能,才能更好促进城镇的发展,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以推动我国现代化持续、健康发展的进程。

一、乡村必须发挥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功能


  粮食安全,首先是数量安全。从总量上讲,我国目前的粮食产量能够基本满足国人的吃饱需求,但应当看到我国粮食生产中潜在着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任何时候都是真理。现在是不是已经切实做到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呢?根据《人民日报》12月31日报道,2018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13158亿斤,不清楚情况的人看了会认为,这与以前报道过的2017年粮食总产量12358亿斤相比,整整增加了800多亿斤。但实际情况是,这个数字是根据第三次农业普查的结果得出的校正值,实际上2018年比 2017年的粮食产量还减少了74亿斤,而国家库存的粮食则减少了2500多亿斤,所以不要看到13158亿斤这个数字就兴奋不已。

  当前,我国粮、棉、油、糖、肉、奶等人民生活必需品没有一样不需要进口,而且进口的规模都还在逐步扩大,这当然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是好事还是坏事。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实现农产品完全自给,既难以做到、也没有必要,因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可以也应当合理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但也要看到,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如果在某些农产品上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太高,就容易面临很大的经济和政治风险。因此,我们需要认真研判:自身有限的耕地资源必须确保哪些农产品的供给,而哪些农产品则可以通过国际市场来满足我们的国内需求。

  2013年底,党中央明确了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战略,提出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从这个要求和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目前可以说基本做到。所谓口粮,主要是指小麦和稻谷,目前,每年国内口粮的供给基本上都能做到供略大于求,库存比较充裕。玉米属于谷物,但现在主要是用做饲料和工业原料。前几年,国内生产的玉米供给明显超过了需求,库存持续增高,最高时,甚至相当于近一年的产量。但中国之大,需求变化之快,很多情况瞬息万变。去年一年,仅东北政策性收储的玉米库存就卸掉了10013万吨,这差不多相当于半年的产量。也就是说,2018年的国内玉米需求能够得到满足,实际上是提供了近一年半的产量才做到的。到2018年底,东北政策性收储的玉米库存还有约8000万吨,今年的日子怎么过?若今年的玉米产量不增、需求不减,相对于去年,就会有约2000万吨的供求缺口。所以不能轻言我国的谷物供给已经过关。

  我国对进口大豆的依赖度越来越高。2017年,我国大豆产量为1500万吨左右,但大豆进口量达到了9553万吨,即85%以上的大豆需求依赖于国际市场的供给。去年3月份以来,由于中美贸易摩擦,我国对原产于美国的大豆加征了关税,来自美国的大豆价格明显高于其他国家,于是国内企业就不选择进口美国大豆。但2017年我国从美国进口大豆为3200多万吨,约占我国大豆进口总量的三分之一,如果来自美国的大豆都不进口了,如何补齐我国国内市场的供求缺口,显然还需要另想办法。我国是大豆原产地,上世纪时,无论是大豆产量还是出口量我国都是世界第一,现在产量我们只能排世界第四,进口量成了世界第一,进口了差不多占世界大豆贸易量的2/3。难道就永远这么进口下去吗?所以中央提出农业要抓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在哪里?不能满足需求的品种产量上不来,而供过于求的品种却还在增产,这就是改革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粮食总量要重视,但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看,更要研究粮食的品种结构问题。

  第二,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要以提高效益为导向。我国最缺的是大豆,为什么不努力增加大豆的生产能力?那是因为大豆生产的效益低,农民不愿意种。如何提高农民生产大豆的积极性呢?单靠提高大豆价格不行。若靠提价,按大豆和玉米的比价计算,东北农民认为大豆的收储价格应该达到3.5元/市斤。但这个价格远高于进口大豆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完全没有竞争力。按照这样的价格生产的大豆,种得出来也卖不出去。提高大豆的生产效益涉及大量的科技问题、管理问题,但关键在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我记得2001年朱镕基总理对当时的大豆问题有过一个重要批示,大意是说,他年轻时唱的抗日歌曲《松花江上》,歌词里讲东北到处都是大豆高粱,而现在,却到处都是美国大豆。朱总理做这个批示的时候,我国大豆的进口量首次突破2000万吨,从那时起,有关部门就提出要实施大豆振兴战略,但到了2017年,我国进口的大豆已经达到9553万吨。十七、八年过去了,进口越来越多。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食用植物油和动物性蛋白食品的消费快速增加,这就形成了对大豆的巨大需求,但十几年来我国的大豆单产却一直没有提高。2002年我国大豆亩产曾经达到历史最高点的252斤,此后的亩产再没突破250斤。我国2017年进口大豆9553万吨,按目前国内的生产水平计算,如实行进口替代,需要占用耕地面积7.6亿亩以上,这绝无可能。所以要增加国内大豆的供给,就必须在技术创新上下工夫。目前,我国有些新品种的大豆亩产在中试中已经达到了800斤以上,关键是种子的育繁和栽培技术的推广。此外,我国在不少地方已经探索出大豆和玉米的套种技术。该技术最重要的是找到了适合不同地区实行套种的玉米和大豆品种,可以做到套种后玉米的亩产不减,在1200斤左右,而增加200—300斤的大豆。我国目前6亿多亩的玉米播种面积,如有1/3的面积能够套种大豆,就可以增加500亿斤的国内大豆供给,即多生产2500万吨国产大豆。如果再对我国目前约1.2亿亩的大豆推广良种,使平均亩产增加100斤,就又可以再增加120亿斤,即600万吨大豆的国内供给。这两项合计,接近我国从美国进口的大豆总量。从这个角度看,通过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技术创新、提高效益上狠下工夫,我国大豆的对外依赖度,从现在的85%以上降到50%左右是完全有可能的。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