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城市居民需要什么样的社区?

时间:2018-09-26 21:35:04 作者:admin来源:中国治理网阅读:4081


  社区是国家治理的基本落脚点,社区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2017年6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党中央首次专门为社区治理进行了全方位的顶层设计。
 
  我国社区治理既拥有长久的历史,又具有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特色。立足新时代,链接中国本身的社区治理经验传统,吸收先进的社区治理经验,系统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居住、安全、环境、交往、参与——社区需求五层次
 
社区居民的基本需求满意度
数据来自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吴晓林进行的《中国城市社区的业主维权冲突及其治理:基于全国9大城市的调查研究》阶段性成果

  居住品质是社区居民的首要需求。“居者有其屋”隐含了中国人千百年来安身立命与安居乐业的梦想。在高速城镇化的背景下,社区居民首要的需求便是在城市寻找一方栖身之所。所以,相较于社区的其它功能,居住是排在第一位的居民需求。居住寓所的租用或拥有意味着城市居民自我空间的获得,附着其上的才是其他生活的渐次展开。
 
  居住安全是社区居民的第二需求。这种安全需求既包括居所以内的居住安全,例如生活起居不受伤害、避免偷盗与犯罪威胁等等;也包括居所以外的社区安全,例如不受交通事故、打架斗殴、高空坠物、电梯事故、自然灾害等等的威胁。
 
  环境品质是社区居民的第三需求。对于能够满足基本居住和安全条件的居民而言,在社区以及社区周边的公共环境、交通条件、水资源、空气情况、配套措施等是其考虑的第三层次需求。
 
  社会交往是社区居民的第四需求。尽管社区居民可以“关上门过自己的小日子”,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或多或少会与左右邻里有所交往。特别是在现代化的商品房小区,人们在面临共同权益受损时,还需要一齐商量如何解决问题。有老人和小孩的家庭有时候还需要邻里帮忙照看,志趣相投的年轻人还可相约共度闲暇时光。
 
  自主参与是社区居民的第五需求。并非所有的居民都有社区参与的热情,一般情况是,在满足了基本需求之后,他们的参与需求才能够体现出来,或者在基本需求受到威胁时才得以体现。因此,在生活节奏和工作压力甚大的大都市,社区参与本身就面临困难。
 
政治化、社会化、市场化——社区治理的“三重逻辑”
 

 
  首先是塑造基层治理单元的政治化逻辑。“单位制”解体之后,城市亟需一种“行政编组”的替代方式,在维护基层社会稳定居于首位目标而未有新的治理方案予以补充时,中国社区治理的历史基因被重新继承,社区被当成政治发展的战略空间,深刻体现了“政治整合”的逻辑。在城市快速变化、各类要素快速分化组合的背景下,这种逻辑持续得到加强。当下,通过加强社区党建、推进网格化管理甚至推动“全天候服务”的种种实践,国家塑造社区政体的意志得到更深层次的伸张。
 
  其次是国家塑造社区公共性的社会化逻辑。随着社区成员异质化、多元化的变化,国家重视社区公共性需求。社会治理社会化就是扭转“过度行政化”的社会管理方式,全面理解社会重要性、引入社会力量,以社会组织和社会资源为基础,推动社会事务多主体合作治理的过程。目前,全国不少城市引入了“三社联动机制”“项目制”等多种志愿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形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塑造社区社会性的意志和努力。
 
  再次是市场组织塑造社区生活的市场化逻辑。目前,全国大约有40多万个商品房小区,这些小区往往是封闭社区,居民自我缴费、由物业管理公司提供日常的生活管理与服务,代表了市场力量向基层社区的全面浸入。由于市场监管和法律制度上的漏洞,市场组织事实上击碎了“业主自我管理”“业主自治”的“乌托邦想象”,成为型构社区秩序的主体力量,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钳制”了社会性逻辑的伸展,压缩了社会组织特别是业主自组织的参与空间。
 
找准时空坐标,塑造科学的社区治理结构
 

 
  其一,摆正政党的地位,既要注意避免忽视或排斥政党的力量,也要注意避免将其推向“以党代政”“无所不包”的境地。在基层管理过程中就是要发挥改革设计、资源整合上的领导作用,发挥“以党建促社建”而非“以党建包办社建”的作用,在确保政治领导作用的基础上,推动“党建社会化”工作,在沟通民意、培育社会组织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引领社会组织和居民服务社区、参与社区治理。
 
  其二,逐步转变以往“代理化”的角色,从“包揽一切”的微观场域撤出,为社区治理提供经费支持和政策导向。行政组织内部要有直接面向社区的勇气,把社区从繁重的行政事务中解放出来,通过整合职能和资源,为社区发展腾出必要空间。只有在社区组织“有机可乘”的基础上,政府与社会合作才有运行空间和成功的可能。
 
  再次,破除市场依赖、行政依赖,赋权社会来参与治理,更多地引入社会力量承担政府职能,推动社区工作行政化向行政管理社区化转变。社会自身更能把握社区居民的需求、更能灵活提供公共服务,也更能对强大的外部力量实施制约。要下大力气,补足社会力量的短板,提升社会组织能力,更多地让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打破自上而下代理民众需求的行政逻辑,引入“社区需求导向”机制,推广“公益创投”模式,借由社会组织的力量了解居民需求、服务居民需求。
 
补齐草根组织短板,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
 

 
  基层社区是社会各类问题的集结地,是社会治理的关键环节。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在社区各种形式的草根组织不断涌现。
 
  这些组织在扎根社区、满足社区生活需要的同时,也有效地完善社会治理在社区基层的效力延伸。它们的迅速发展对促进社会进步与和谐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也因其特殊性而成为社区治理环节上的短板。
 
  1、完善相关的管理体制和法律法规
 
  一是要构建良好的政社关系。对于我国社区草根组织来讲,能不能获得政府的认同与支持,关系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因此,要努力构建与政府良好的合作关系,获取政府的信任与认同。
 
  二是要构建社区草根组织发展的法制环境。应该尽快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社区草根组织登记管理的专项法规体系,适当放宽对非政府组织的登记控制;应从法律上对社区草根组织的活动进行统一规范,消除以往双重管理体制下存在的漏洞;同时,建立和完善对非政府组织依法监督的长效机制,加强对社区草根组织在运作期间的监督。
 
  2、拓宽社区草根组织的资金来源渠道
 
  对于社区草根组织自身而言,在继续争取政府资助的同时,还要有效利用自身特有的社会优势适度地参与到市场的竞争中去,例如通过成立盈利性实体机构来开展服务等,从而使社区草根组织从根本上解决过度依靠政府资助的问题,成为真正的相对独立体。此外,社区草根组织也可以充分利用公益捐赠,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渠道。
 
  3、加强社区草根组织的自身能力建设
 
  一要提高社区草根组织自身的内部管理水平。规范社区草根组织的内部决策程序与组织行为准则,充分实行民主管理,做到凡事都有章可循,保证内部管理遵循民主、效率的原则,从而实现内部的有效管控,创造一个“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的工作环境。
 
  二要加强人才队伍的素质建设。一方面吸收和引进优秀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对现有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通过提高其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来保障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此外,社区草根组织还要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建立可靠的信誉,主动与社会各界建立积极的合作伙伴关系。
 
  4、加强社区草根组织的社会认可度
 
  社区草根组织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始终把公益和诚信放在首位。公益和诚信作为社区草根组织存在与发展的基石,是社区草根组织提高自身社会公信力的重要保证。为此,要加强对社区草根组织的宣传和推广,以便其得到社会各方的认同,从而获得广泛的支持与合作。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