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区域观察丨太湖治理考验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时间:2022-07-12 19:40:24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阅读:85642


区域观察丨太湖治理考验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中国经济时报

2022-07-12 19:40中国经济时报社官方帐号,优质财经领域创作者关注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段树军

优质的水环境是生态绿色发展中最亮的基底,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太湖流域治理是绕不开的话题。

近日,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这是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新一轮《总体方案》。

2007年太湖蓝藻污染事件发生后,国家启动了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实施以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连续14年实现“两个确保”目标(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水质黑臭)。

太湖流域位于长三角核心地区,行政区划分属苏浙沪皖,其中江苏占52.6%,浙江占32.8%,上海占14.0%,安徽占0.6%。水是跨界的,随着太湖治理的边际效应逐渐显现,想要彻底治理好太湖,只有上中下游联动才能真正实现一体化治理。

一直以来,水系治理面临的难题——上游要发展、下游要喝水。沿线的地区和百姓对河的定位不同,对待环境问题的态度也不一样,跨界水体治理会遇到观念不统一、标准不一致等问题。

目前,入湖河道控制浓度不达标是太湖水质难以达标的主要原因,入太湖污染物总量远超湖体纳污能力,是太湖水质难以达标的根本原因。数据显示,2019年,22条主要入湖河道中仅8条河道主要水质指标达到控制目标,而这8条河道入湖水量仅占总入湖水量的15.1%,其余14条河流存在不同程度超标。为此,《总体方案》提出,新一轮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要坚持流域一盘棋思想,提升太浦河、淀山湖、元荡、汾湖“一河三湖”生态质量。

应该说,经过14年的努力,太湖流域治理现在到了“啃硬骨头”的时候了。实施好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更好发挥太湖生态和社会效益,对于筑牢长三角地区生态建设基石、加快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可喜的是,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加速推进,沿湖各城市对太湖治理的认识都在悄然发生转变,正在打破行政界限,协同治水。

以太浦河为例。太浦河是太湖流域最重要的河流,流经江、浙、沪3省市15个乡镇。近两年,江苏吴江启动了“蓝带计划”,腾退了大量太浦河周边的“散乱污”企业,浙江嘉善也先后取缔了近千家钢铁经营户,两地共同规划太浦河沿岸腾退土地、共建现代产业园。此外,太湖流域管理局会同两省一市有关部门,建立了太浦河水资源保护省际协作机制,通过联保共治实现多赢。

太浦河的共保联治也并非个案。2021年三省一市联合举行集中开工仪式的9个项目,清一色都是生态环保类项目,且多数跟太湖流域治理有关,很多都涉及跨界水体。在2021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上,湖州和无锡签署了关于建立太湖蓝藻防控协作机制合作协议,建立“十项机制”。长三角示范区建设2022年重点工作安排中提出,在生态环保领域,要加快研究生态环境领域一体化标准,探索建设示范区跨界饮用水源联合保护、一体管控和共同决策机制。

随着三省一市一体化协同治水的共识越来越强烈,协商越来越频繁,实践越来越丰富,太湖碧水安澜可期。

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水上有白帆呀,水下有红菱。水边芦苇青,水底鱼虾肥……一首《太湖美》让太湖之美享誉全国。《总体方案》明确,到2035年,再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丽太湖。期待那一天。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