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坚持党的领导、体现问题导向、突出重点领域、注重系统协同,力度之大、影响之广、触及利益之深、重构性之强,前所未有,必将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部署的各项任务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作为上层建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适应社会生产力进步、经济基础变化而不断完善。“种...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这是代表们在人民大会堂前合影。(图源:新华网)2018年3月20日,刚刚闭幕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增设国家监察委员会,新一届国家领导人在当选之后按照新确认的宪法宣誓制度率先进行宪法宣誓。这一系列的法律修订和机构调整,是落实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
中新社北京3月17日电 (记者 李晓喻) 中国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17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获得批准。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
经此改革,现有政府机构将迎来大刀阔斧式的调整重组,解决当下机构重叠、职能交叉,管理“九龙治水”“政出多门”等体制机制弊端。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曾直言,改革越深入,越...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在今年两会前胜利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着力于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作出的重大制度安排,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治理结构和机构布局的一次全方位、全体系...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18年2月26日至2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在广泛征求党内外意见、反复酝酿协商的基础上提出的拟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推荐的国家机构领导人员人选建议名单和拟向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推荐的全国政协领导人员人选建议名单,决定将这两个建议名单分别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主席团和全国政协...
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价值依归,不断构建更科学、更合理、更完备的制度体系并切实提升制度的执行力。强化责任意识,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必要路径。
明确责任主体,以协同互动优化主体关系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党领导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国家的...
政治认同是人民群众对于政权的赞同态度、支持行为及由此产生的对政权代表的国家的心理归属感。具体到新时代的中国,就是坚持和认同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最本质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认同和党与政府治国理政举措的认同。政治认同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与魂。只有根正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变色,改革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
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迫切要求,是形成有效社会治理的现实需要,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发出《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治理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经进入国内话语体系之中,但是研究热潮的掀起是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崭新命题。由于“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对于中国政治的发展,乃至整个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来说,具有重大而深...
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悄然进入了大数据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大数据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应该审时度势、精心谋划、超前布局、力争主动。要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的机制,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