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治理创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新思想新举措,在社会治理实践和理论创新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使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国家安全全面加强。新时代党的社会治理理论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形成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继承了我们党领导下的社会治理的优良传统,深刻反映了社会治理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规律,丰富...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以什么样的思路来谋划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关系根本、关系全局、关系长远的重大问题。认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对于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准确把握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根本要求,确保改革沿着正确方向、行稳致远,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自2017年11月18日北京大兴发生大火事件以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时间人心难抑、网海汹涌,街谈巷议之中“黑天鹅”“灰犀牛”的说法不绝于耳。痛定思痛,我们能否让悲痛化为鞭策?我们能否让新时代飞出“金凤凰”?我们能否坚定地推进治理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果能,或者是必须能,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下手呢?
新时代要推动...
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中,党建智库因其政治性、专业性和引领性而具有特殊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面临更多新任务,亟待研究许多新问题,党建智库也随之被赋予更加重要的职责使命。
总体上看,当前党建研究机构较多,但研究合力不强;党建研究人员较多,但高端人才匮乏;党建研究作品较多,但思想性和原创性欠缺;...
一段时间以来,“企业家精神”成为舆论热词,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不久前,民营企业家鲁冠球去世,也引发社会对企业家群体的集体致意:“创业半个多世纪,他从没有停下创新的步伐”。千千万万个企业家的创业故事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改革开放近40年风云激荡的历程。
习近平总...
近日,内蒙古等8省区统一对外公开了中央环保督察移交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问题问责结果。8省区此次共问责1140人,包括厅级干部130人(正厅级干部24人)、处级干部504人(正处级干部248人)。其中,点名道姓443人,含厅级干部101人。这是对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问题问责之后,又一次引起社会强烈关注的生态环保问责。
梳理这次8省区问责结果,从问责人数...
2017年11月18日,由中国文化院与北京三智文化书院主办,以“人类智慧与共同命运”为主旨的第二届中国阳明心学高峰论坛在北京忠良书院召开。来自中国两岸三地及日本、韩国的阳明心学顶尖学者和政府领导出席论坛,企业家代表、社会各界精英以及阳明心学爱好者同时参会,对“唤醒良知真学实修”进行了深入讨论,与会嘉宾共同探讨了阳明心学的当代价值和现实...
良好的社会治理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但扩展和丰富了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内涵,而且提出到2035年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清晰指明了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方向和实现路径,为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供...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彰显着新时代生态...
环境问题的复杂性使其无法单独依靠一门学科实现完整解释,跨学科研究对于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10月21—22日,“2017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环境论坛”在南京举行。来自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近50位学者,围绕“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研究:十年来的进展与不足”这一主题,从环境史、生态人类学、环境心理学、环境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