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1 22:52:17 作者:刘雯毓、王岚玉来源:中国治理网阅读:18434
导语
i will志愿者联合行动始于2020年初,是一个由多家社会组织和基金会、志愿者共同发起和参与的抗疫志愿行动。自行动开展以来,哪里有疫情,i will 志愿者就会走到哪里,辗转于国内外几十个地区,用专业志愿者的力量,让居民安心,社区安定,信心安住。自2022年4月13日i will-安心志愿行动启动以来,陆续有600多名志愿者应召前来,积极加入志愿项目。各方志愿者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开展建制化、专业化和精细化援助活动,为疫区民众渡过难关贡献他们的力量。在此过程中的每一名志愿者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每一位志愿者的工作都值得被记录、被传播、被铭记。为此我们推出i will志愿者故事系列报道,讲述来自云上抗疫志愿者的心声和感受。
本次我们采访到的是i will-安心志愿行动督导组的督导师——张国宪。他是北京大学心理学硕士、社会心理督导师、人本存在心理咨询师、沙盘游戏、小物件疗法资深咨询师和意象叙事心理技术创导者。在i will安心志愿行动过程中,张国宪与团队成员积极探索更好的工作模式,不断打磨、完善服务方式,认真扮演好每一个角色,为疫情中的老百姓搭建了一个安全、温暖的心灵之家。
在探索与挑战中成长
在上海疫情爆发后,张国宪就决定要加入抗击疫情的志愿服务团队,在了解i will-安心志愿行动后,认为行动中的四师联动是一个非常好的探索和创新,无论在专业层面还是服务层面对自己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挑战,因此就立即加入了行动。
张国宪认为:“只有真正深入才能谈了解。”只通过新闻了解疫情防控的情况,没有真正走进去,是无法真实全面了解情况。只有切实地去参与,认真地去观察、去理解、去陪伴、去深入才能真正了解问题,尽力解决问题,真正地帮助到人们,“说再多大道理,都抵不过切实的行动。”
通过参加i will-安心志愿行动,张国宪拓宽了自己作为心理咨询师的广度,通过主动干预,他发现了疫情期间人们强烈的心理需求,并通过团体工作的方式对整个群体提供心理疏导,对他而言,这是一种新的尝试和体验。
在服务过程中,张国宪与团队成员积极调整服务方式。他们发现原有的一对一树洞参与度较低,经过分析后发现很多居民会有诸多顾虑,不愿意参与其中。因此,他们将活动调整为多对多的团体活动,并且为每一次活动设置好主题,通过类似主题沙龙的形式,让更多的居民敢于发声、愿意主动表达自己想法,团队成员在沙龙中对居民们进行回应,进而起到心理疏导的效果,帮助居民们以更加积极向上的状态面对生活。
搭建沟通的桥梁
张国宪认为:“无论是对团队成员来说,还是对服务的群众来说,沟通都是非常重要的。”
团队成员方面,当志愿者刚刚加入时,需要对他们个人进行一对一的沟通,一方面帮助他们了解整个团队的运作情况,让他们能够更快的投入工作;另一方面,作为团队管理者,也能对团队成员有更好的了解,方便后续工作的安排。
居民方面,在服务初期与居民间一对一的沟通,一方面能够有效地了解居民的现状,关注他们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能及时疏导他们的不良情绪,引导他们尽快接受现状,积极参与到各种活动中来。服务过程中,定期沟通可以及时发现居民的不良情绪,对其不良状态进行及时调整。
张国宪提出,可以安排核心志愿者专门进行传递工作,也就是沟通工作,这样能够有效避免服务过程中部分居民的消极言论对整个活动氛围的不良影响,但这种模式具体的运行方式仍在探索中。
不同的角色,同样的伟大
张国宪认为:“志愿者和志愿者之间是平等的,也许有的志愿者资历比较深、经验比较丰富,而有的志愿者资历较浅、经验比较少,但是他们并没有优劣之分。”
他觉得在一个团队当中,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虽然有些志愿者很年轻,但是他们有朝气、有活力,愿意去尝试,愿意去付出,这是最关键、最核心的志愿精神,他们已经拥有了。
正如张国宪所说,大家都是志愿者,你的服务和我的服务没有什么不同,因为我们都有志愿精神,我们都尝试在一个大的事业中与国家同行,与疫情同行,我们都在努力看到更多的人,看到更多的需要,与社会共荣辱,所以,我们是平等的。
最后,张国宪希望接下来大家也能够继续一起学习、共同摸索更好的工作方式,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团结和协作,更好地为更多的人提供帮助。
采访者:i will志愿者 中华女子学院 刘雯毓
撰稿者:i will志愿者 中华女子学院 王岚玉
审稿者:i will志愿者 中华女子学院 崔畅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