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30 12:45:06 来源:新华网阅读:472167
这是在天津市宁河区宁河镇大月河村拍摄的110千伏大月河光伏电站(2022年7月1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中国同国际社会的互联互动空前紧密,世界形成了绚烂多彩的“中国印象”。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说,中国已成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不可或缺、值得信赖的重要力量”。研究“一带一路”的哈萨克斯坦学者古丽娜尔·沙伊梅尔格诺娃感慨,在习近平主席的带领下,人们看到一个“进步的中国、开放的世界和发展的未来”。南非伊奇科维茨家庭基金会报告显示,在非洲年轻人心中,中国成为在非洲拥有最大积极影响力的大国。
(三)和合·新风范
2015年深秋,习近平刚刚结束对英国的“超级国事访问”,荷兰国王、德国总理、法国总统就接踵访华,“中欧外交季”高潮迭起。2017年3月,中国两会甫一落幕,四大洲7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密集来华访问,“春季外交”的热潮同样令人印象深刻。2022年北京冬奥会,近7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约170位官方代表出席开幕式,疫情寒冬下的“冬奥外交”为世界带来了春的讯息。自天南海北,一个个大型代表团飞抵北京机场;在世界各地,一项项高规格礼遇迎接中国贵宾。
世界好奇:中国究竟有怎样的魅力将这样多的伙伴聚拢在身旁?
这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标志(2021年10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是相互尊重的精神。“偏见和歧视、仇恨和战争,只会带来灾难和痛苦。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习近平不辞辛劳,坚持同40位与会外方领导人及主要国际组织负责人中的每一位举行正式会谈会见。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感慨:“虽然我们是小国,中国是大国,但我们感受到了尊重。”2018年7月访非期间同卢旺达总统卡加梅会谈,习近平再次阐明“坚定支持对方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立场。“基加利街道干净整洁,欢迎人群热情有礼,这充分说明总统先生的治理水平。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穿了才知道。”话音未落,在场卢旺达官员热烈鼓掌。
是合作共赢的事业。“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考察海外中国企业,习近平讲起“戒欺”的故事:“胡雪岩在他的胡庆余堂,当年挂着两个字‘戒欺’。要多予少取,先予后取。不搞一锤子买卖,丁是丁、卯是卯,一件是一件。”访问希腊比雷埃夫斯港,习近平鼓励比港员工:“我相信比雷埃夫斯港的前景不可限量,合作成果一定会不断惠及两国及地区人民。”
是聚同化异的智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既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又积极寻求对话协商解决分歧和矛盾。2016年10月,中菲关系全面转圜,习近平对时任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语重心长地说:“只要我们坚持友好对话协商,可以就一切问题坦诚交换意见,把分歧管控好,把合作谈起来,一时难以谈拢的可以暂时搁置。”2020年12月,中法两国元首自新冠疫情以来第五次通话,达成8项重要共识。这场成果丰富的“电话外交”印证了习近平讲的一句话:“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可以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工作人员在圭亚那首都乔治敦国际机场搬运中国援助的新冠疫苗(2021年3月2日摄)。新华社发(圭亚那新闻署供图)
是美美与共的胸襟。“阳光有七种颜色,世界也是多彩的。”在斐济,穿上“布拉衫”,用心倾听原住民的祝福歌谣;在沙特,来到“四方宫”,与当地群众共同舞起传统的“剑舞”;以“陶瓷中的熊猫”的妙喻为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外方领导人讲解元代青花瓶,同时任希腊总统帕夫洛普洛斯探讨中国儒家民本思想与古希腊人本主义的异曲同工之处;在署名文章中为往访国的璀璨历史和发展成就真诚点赞,发表演讲时将一个个中外友好故事娓娓道来……大象无形、润物无声,世界感受到开放包容、谦和友善的大国之风。
在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中)为欧洲地区首家中国疫苗工厂奠基(2021年9月9日摄)。新华社发(普雷德拉格·米洛萨夫列维奇摄)
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中国气度、中国风范为21世纪的国际关系带来了新气象。“全球化”概念首倡者之一马丁·阿尔布劳认为,当今世界需要的不是少数统治多数的力量,而是将人民团结起来实现共同事业的能力,中国能够在分化的世界中扮演“弥合分歧”的团结者角色。
(四)变革·新格局
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为标志,在国际事务的商议和决策中,新兴经济体“终于坐上了主桌”。2016年9月,G20峰会第一次来到中国。首次全面阐释中国的全球经济治理观,首次把创新作为核心成果,首次把发展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协调的突出位置,首次形成全球多边投资规则框架,首次发布气候变化问题主席声明,首次把绿色金融列入二十国集团议程……诸多“首次”,在G20发展史上留下鲜明的中国印记。
1995年联合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全球治理委员会”发布《天涯成比邻》报告,阐述了“全球治理”的概念。2015年10月,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归来的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首次明确提出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为全球治理模式提供了不同于“一国独霸”或“几方共治”的新选择。有学者这样评价中国从“后来者”到“引领者”的角色位移:“中国不再仅仅被动地接受全球化及其规则,而成了全球规则的构筑者与塑造者。”
工人在马来西亚吉隆坡郊区的发马公司灌装工厂包装本地灌装生产的科兴疫苗(2021年10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炜 摄
提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秉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主张平等尊重、团结合作的秩序观……中国积极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不断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发展。
既有战略判断,也有哲学思辨。为什么要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习近平强调“大势”与“共识”:“随着国际力量对比消长变化和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大势所趋。”“现在,世界上的事情越来越需要各国共同商量着办,建立国际机制、遵守国际规则、追求国际正义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正处在历史转折点上,怎样“变”,“变”向何方?习近平指明路径和方向:“这种改革并不是推倒重来,也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创新完善”“推动改革全球治理体系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有效的方向发展”“努力使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意愿和利益”。
阿富汗民众在首都喀布尔领取中国援助的粮食(2022年4月23日摄)。新华社发(塞夫拉赫曼·萨菲摄)
从亚欧大陆到非洲、美洲、大洋洲,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产业流、人员流川流不息,改变着世界的发展面貌与合作格局。149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加入其中,共建“一带一路”成为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凸显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独特优势:既注重与发达国家沟通协调,又加强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能够联动各方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在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伊戈尔·伊万诺夫看来,“一带一路”让各种潜在参与者以极其灵活的方式参与进来,批评者和质疑者应更积极地投身其中,与中国一起制定未来的国际合作规则。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