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两会受权发布)李克强总理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时间:2021-03-12 02:22:53 来源:新华网阅读:13141


  中国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要让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会立足于着力办好自己的事。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和平稳定、繁荣发展都是重要贡献。

  3月11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应大会发言人张业遂的邀请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新华社记者 岳月伟 摄

  中国新闻社记者:总理您好。前两年住院费用的异地报销问题得到了解决,极大便利了异地就医。但是很多人外出打工,也有不少老年人是异地养老,他们门诊的看病开药还需要回原籍报销,非常不方便,所以请问门诊费用的报销何时能得到解决?

  李克强:我在中国政府网的实名留言中,也看到了这类问题。的确,在一些学校门口,大家看到很多老人在接送孩子,这些老人不少是异地养老的,或者就是来帮子女带孩子的。他们中有人经常为异地报销医疗费奔波烦恼,这个问题应该下决心逐步解决。今年我们要扩大门诊费用跨省直接报销的范围,到明年年底前每个县都要确定一个定点的医疗机构,能够直接报销包括门诊费在内的医疗费用,不能再让这些老人为此烦心。这件事,还有类似的事,看似不大,政府工作人员多费些心,就可以让老人、让家庭多一点舒心。

  凤凰卫视记者:过去一年香港因为疫情饱受打击,未来两年又将进入选举年,此时全国人大会议就完善香港的选举制度作出了决定,人大常委会将就香港选举的相关法律进行修改。外界对于“一国两制”如何继续实践充满关注。您认为“一国两制”在香港将来要如何行稳致远?

  李克强:我们明确提出,要继续全面准确地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针,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落实好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全力支持特区政府和行政长官依法施政。

  刚才你问到全国人大就完善香港选举制度作出决定,决定很明确,就是要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的制度体系,始终坚持“爱国者治港”,也是为了确保“一国两制”行稳致远。

  去年香港受到了多重冲击,我们希望香港各界能够携起手来尽早战胜疫情,实现经济恢复性增长,改善民生,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中央政府会继续全力给予支持。

  3月11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应大会发言人张业遂的邀请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新华社记者 岳月伟 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国家提出建设科技强国,但是目前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上我们还存在短板,甚至出现了“卡脖子”的情况。与此同时,我们还看到了一些急功近利的现象,比如在一些地区,一些高新产业项目的大规模投入出现了烂尾。请问您如何看待这样的情况?未来政府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还会有哪些新的举措?

  李克强:多年来,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有一些重大突破,在应用创新领域发展得也很快,但是在基础研究领域的确存在着不足。要建设科技强国,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必须打牢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这个根基。打多深的基,才能盖多高的楼。不能急功近利,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

  目前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还不高,尤其是基础研究投入只占到研发投入的6%,而发达国家通常是15%到25%。我们下一步要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还要继续改革科技体制,让科研人员有自主权,很重要的是要让科研人员有经费使用的自主权,不能让科研人员把宝贵的精力花在填表、评比等事务上,还是要让他们心无旁骛去搞研究,厚积才能薄发。讲到这里,我想对青年学生们说几句话,不管你们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有什么样的志向,一定要注意加强基础知识学习,打牢基本功和培育创新能力是并行不悖的。树高千尺,营养还在根部。把基础打牢了,将来就可以触类旁通,行行都可以写出精彩。

  创新还是要依靠市场的力量。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十四五”期间政府会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同时要更多地依靠社会力量来加大研发投入,所以我们要增加“全社会”这个口径下的研发投入。这就需要采用一些机制。比如今年我们采取对制造业研发费用投入加计扣除100%的措施,这实际上是一项税收优惠,就是想通过市场化普惠制的办法,使企业投资研发有动力。当然,研发要靠人才,中国的人才资源是丰富的。我们一方面要让领军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普通人也有上上智。这些年我们推动“双创”,形成“众创”局面,推动了应用创新,也给整体创新带来了更大空间。

  我们说科技要自立自强,科学家要发奋努力,这和国际合作、同行交流是并行不悖的。科学探索和发明发现是需要合作的,需要共同努力。封闭不会有前途,断链对谁都没有好处。中国愿意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同各国加强科技领域的合作,共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3月11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应大会发言人张业遂的邀请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这是记者在位于梅地亚中心的分会场举手提问。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记者:美中两国关系在过去几年跌入建交以来的低谷,中方高层官员多次表示这是由于特朗普政府实施极端错误的反华政策造成的,他们也希望,美国拜登政府可以拨乱反正。但是许多来自华盛顿的声音表示中方的判断和立场忽视了重要的两点:一个就是双边关系恶化是双方的原因,而不是中方常说的责任完全在美方;还有一点就是在对华态度以及重大政策上,无论是疫情溯源还是香港、新疆等问题,美国的民主和共和两党其实有着高度的共识。请问您对这种来自美国的观点有何回应?尤其是在美中两国将于下周在阿拉斯加举行拜登上台之后的首次高级别会谈之际,中方会不会调整或者改变相关政策立场,推动双边关系的重启和修复?

  李克强:过去几年中美关系的确遭遇了严重的困难,给两国和世界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中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合则两利、斗则俱伤。中美建交40多年了,风风雨雨,能越过坎坷向前走,还是因为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我们希望双方按照习近平主席最近和拜登总统通话的精神,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互不干涉内政和内部事务,秉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原则,推动两国关系向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这既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也是国际社会的期待。

  中美两国历史文化、发展阶段、社会制度不同,彼此相处难免会有矛盾、有分歧,有的时候甚至比较尖锐,关键是如何对待。中美两国人民是有智慧、有能力的,双方还是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地进行对话沟通。我们希望中美有多领域、多层次的对话,即便一时达不成共识,也可以交换意见、增信释疑,这有利于管控和化解分歧。

  中美两国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有许多可以合作的领域。在去年多重冲击的背景下,中美两国的贸易规模仍然达到4.1万亿元,增长8.8%。我们还是应当把更多精力放在共同点上,去扩大共同利益。中美两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于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世界繁荣发展,都有重要责任。应该推动中美关系越过坎坷往前看,向着总体稳定的方向走。

  3月11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应大会发言人张业遂的邀请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这是记者在位于梅地亚中心的分会场采访。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新华社记者:您一直强调要重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发挥市场主体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现在有一些市场主体反映,在生产经营、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等方面还有一些困难和障碍。请问今年政府将出台哪些改革措施来助企纾困,让他们焕发新的生机?

  李克强:去年我们推进改革,很突出的一点就是制定和实施宏观政策时,围绕市场主体的需求来考虑,助力市场主体脱困、激发活力,撑起中国经济的基本盘。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培育和发展市场主体。市场主体培育起来,就可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十三五”期间的五年,我们的市场主体增加了6000多万户。去年在疫情冲击下,后期快速恢复增长,现在市场主体总数已经达到一亿三千多万户,而且去年个体工商户又新增1000多万户,从8000多万户增加到9000多万户,带动两亿多人就业。市场主体的活力激发、活跃度提高,这是政府推进改革的努力方向。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