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新华社为何紧盯“币圈”那些事?|新闻背后的故事

时间:2021-06-02 09:46:50 来源:新华社阅读:13356


 

 

一些“矿场”以“水电消纳”为名,打着“区块链”“大数据”的幌子从事虚拟货币挖矿活动,竟然堂而皇之地进入了某些地区的“水电消纳产业示范区”,成为水电消纳“示范企业”。  

 

 

5月26日,记者探访“矿场”现场,一些设备“残骸”被随意堆砌在大厅一角。新华社记者 张云龙 摄

 

 

随着虚拟货币层出不穷,挖矿的耗电量也在爆炸式增长,这对我国能源供给带来巨大压力。

 

 

高能耗的虚拟货币挖矿行为,已引起了地方政府的高度警觉。今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采取多项政策措施清退虚拟货币挖矿项目,截至4月底已关停清退35家挖矿企业。  

 

 

这一次,国家和地方都传递出了更加清晰有力的信号。  

 

 

5月21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的第五十一次会议明确提出,打击比特币挖矿和交易行为

 

 

打击虚拟货币挖矿,不仅需要地方政府主动发文叫停挖矿行为,切断增量;还需要推出包括电价、土地、税收、环保等多方面的综合措施,推动存量企业有序退出。

 

 

不能放松制度的篱笆

 

 

“既然我国已经肃清了虚拟货币交易平台,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混迹‘币圈’?似乎并未耽误炒币。”网友常在对稿件的评论中发出类似疑问。  

 

 

早在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就发文明确,要求各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不得开展与比特币相关的业务。也就是说,从那时起,比特币不能兑换成人民币,也不能用于支付结算。

 

 

那么,国内“矿场”挖出的大量虚拟货币是如何变现、维持企业运转的?境外交易平台上国内投资人的虚拟货币是如何实现充值、提现的?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