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新青海精神与青海社会治理现代化

时间:2019-05-15 14:47:44 作者:admin来源:中国治理网


  新青海精神是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面旗帜,省委第十三届四次全会明确指出了新青海精神的深刻内涵,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着力弘扬新青海精神,对于加快我省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建设、推动实现青海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精神力量对于凝聚共识、形成向心力具有重大作用,将新青海精神融入青海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过程,必将进一步将新青海精神实践化,实现新青海精神与青海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有机融合,能够充分激活新青海精神的社会治理功能,成为青海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精神支撑。
 
  一、新青海精神对青海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登高望远谋全局。社会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一定的技术手段,更需要科学准确把握社会治理全局的战略思维。青海社会治理只是国家治理整体中的局部,但是关键局部对整体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因此,在推进青海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既要有抓重点、抓关键的求真务实精神,又要有登高望远的全局意识和战略思维。没有离开整体能够存在的局部,青海社会治理与国家治理、全球治理紧密相联,必须将青海社会治理置于全国和全球视野之内,才能顺利推进青海社会治理现代化。新青海精神的登高望远精神为社会治理提供了全局意识和战略思维理念,对推动青海社会治理现代化至关重要。
 
  自信开放破藩篱。青海虽然地处西北内陆,远没有沿海地区的交通便利,但是地理空间的相对闭塞无法阻断它与世界千丝万缕的联系。自信开放的社会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地理空间的相对闭塞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对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的河湟文化本身是一个开放的文化体系,它的形成与发展更能体现文化的包容性与开放性。无论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是社会治理经验,与中东部地区相比,青海都不具备优势。面对青海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压力,任何固步自封、闭门造车的行为,注定不会有任何出路。培育青海自信开放的社会心理,不断学习借鉴国内外切实可行的社会治理先进经验,才能破除阻碍青海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各种藩篱,顺利推进青海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
 
  团结奉献聚力量。青海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并存的省份,做好民族团结工作至关重要。各民族群众不仅要增加对本民族的认同,而且要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增强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这既是增强各族群众凝聚力和向心力、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需要,也是青海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既定目标。青海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三江源、青海湖、祁连山等重点区域的生态系统安全,不仅是在满足全省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而且是维护全国乃至全球生态系统安全的重要举措,是青海人民为全国和全世界人民做出的重大贡献。2019年,青海启动“国家公园省建设”,为保护“中华水塔”、当好地球卫士做出新的努力,必将有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断扩大生态普惠民生福祉,为美丽中国增色添彩。青海正以交流交往交融、保护绿水青山、造福全国和世界的团结奉献精神,凝聚推动青海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的磅礴力量。
 
  不懈奋斗促发展。发展是解决当前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同样离不开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青海在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方面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青海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短板。在新时代,如何更好地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需要我们准确把握新时代新要求,坚持人民利益至上,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迎接各种风险、挑战,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以不懈奋斗精神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青海篇章。
 
  二、新青海精神对青海社会治理现代化功能的实现机制
 
  首先是决策机制。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相比,更加强调参与主体的多元性,政府不再是社会治理的唯一主体,但是在市场、社会、公民等多元主体中,政府依然居于主导地位。社会治理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出台,是社会治理多元主体围绕“善治”目标积极建言献策的结果。决策在社会治理的诸多环节中,处于第一环,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环。新青海精神通过影响社会治理多元主体的决策理念,以达到理想的社会治理目标。比如,青海省委第十三届四次全会上提出了“一优两高”的发展理念,进一步明确了生态保护优先的发展战略,并把“开启国家公园省建设”写入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与“保护绿水青山,造福全国和世界”的团结奉献精神关系紧密;在“一优两高”发展战略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创造高品质生活”对青海来说仍然存在较大挑战,但是青海人民不畏艰难,在经济基础薄弱、创新驱动能力不足的巨大压力下立志与全国人民一起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华美的青海篇章,与“把握新时代新要求、激励新担当新作为”的不懈奋斗精神一脉相承。
 
  其次是实施机制。创新社会治理的各项政策措施制定出来后,关键在于将之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之中。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深刻领会新青海精神的内涵及精神实质,是在实际工作中践行和弘扬新青海精神的前提和基础。健全齐抓共管的体制机制,保证各项社会治理的政策方针得到贯彻实施。推进青海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畅通市场、社会、公民等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充分发挥更多社会治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力、有效监督各项政策方针的贯彻落实。
 
  第三是调节机制。新青海精神通过融入调节机制发挥社会治理功能,为以下三个方面注入精神力量:第一,以生态系统安全为基础的生命共同体。拥有三江源国家公园和祁连山国家公园的青海,在全国生态系统安全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青海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生态补偿立法工作,进一步协调生命共同体内部诉求。第二,以爱国主义为纽带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青海正努力让各族群众都能充分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第三,以和平发展为主题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青海省委省政府制定和完善一系列方针政策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在全国与世界发展大局中准确定位,促进民族地区农牧民群众精准脱贫,为全国和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三、新青海精神融入青海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原则
 
  坚持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相统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因此,青海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必须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部署,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等参与社会治理活动,必须按照相关部署要求进行。在中央统一领导下,青海省委省政府对青海社会治理的相关方针政策进行统一部署,是实现青海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障,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可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社会治理模式。
 
  坚持战略思维与底线思维相统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因此,青海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服务,这是青海社会治理必须坚持的战略思维。同时,青海多民族多宗教并存,是境内外敌对分子进行分裂渗透的重点区域,必须坚决反对和抵制敌对势力的渗透行径,确保青海社会长治久安,更好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这是青海社会治理必须坚持的底线。在推进青海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坚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思维和维护青海社会和谐稳定、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底线思维相统一。
 
  坚持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相统一。无论是“班玛经验”还是“玉树模式”,这些行之有效并且独具特色的社会治理模式都是在省委省政府的主导下探索出来的,是充分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等力量,不断形成的社会治理合力。经验告诉我们,为了提高社会治理其他主体特别是公民的参与水平,必须通过践行新青海精神培育公民意识,培养公民的社会主人翁意识,以使在推进青海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政府主导和公众参与相统一。
 
  坚持规范个人与塑造社会相统一。如果没有以明确的价值要求对公民个人的言行加以规范,就很难把人的思想、品德、行为等导向一个基本一致的方向,那是与“善治”和“文明”所极不相称的,由此可能出现的一些道德不良、行为失范情况,更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势必会对青海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造成消极负面的影响。因此,必须坚持用新青海精神规范公民个人的言行举止。社会是公民个人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场域,并且深刻影响着公民个人的生存质量和发展程度。因此,在用新青海精神规范公民个人言行举止的同时,必须坚持通过弘扬和践行新青海精神塑造社会,社会整体文明程度提高了,就会形成正向激励,促使公民综合素质不断跃升。总之,青海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成效最终要通过青海各族群众综合素质以及青海全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来体现。
 
  (作者单位: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猜你喜欢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