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治理网!微信公众号:治理中国

西宁湟源医共体:服务沉下去 水平提上来 百姓赞起来

时间:2018-12-24 14:47:34 作者:admin来源:中国治理网


  冬日高原寒意浓浓。一大早,家住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大华镇拉卓奈村的72岁老人王老汉踉踉跄跄地走进湟源县医共体大华分院。院长李迎新诊断王老汉因感冒引发肺炎,需要输液治疗。穿过小院,王老汉躺在温暖干净的病床上等待输液,从家出门到打上点滴,老爷子只走了不到2公里路。

  “过去看病,想去近点的卫生院怕治不好,去县上的大医院又太远太贵。现在我们这个镇卫生院条件水平越来越好,村里人平时看病都不往大医院挤了,方便了也省钱了。”王老汉边说边竖起大拇指。

  如何让百姓不再“看病难、看病贵”,也让基层医疗机构切实发挥作为呢?近年来,日月山下的湟源县摸索到了解决门路。自2016年以来,湟源县以县人民医院为核心,联合全县10所乡镇卫生院和128所村卫生室成立起县域紧密型医共体,以县促乡、以乡带村、三级互动、协调发展,真正让优质服务沉下去,基层水平提上来,赢得百姓的好口碑。

  “内联”帮扶让基层卫生院“活”起来

  王老汉就医的湟源县医共体大华分院,过去是大华镇卫生院。对辖区1.4万名群众来说,这里是他们的就医首选。然而长期以来,乡镇卫生院一直受到设施条件简陋、医疗水平落后的制约,老百姓不愿来,大夫也留不住。

  “以前这里就是几间土平房,取暖得生炉子,看病只有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这‘小三件',微薄的工资也根本留不住大夫。”在这里工作了十几年的李迎新院长说出了基层卫生院的尴尬。

  就这样,基层卫生院的发展“难”,变成了基层百姓的看病“难”。百姓看病都往县里跑、市里跑,累身累心又费钱,大医院则是人满为患连轴转。要想真正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基层卫生院不能再“闲着了”。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推进,国家对基层医疗机构越来越重视,给我们修建房屋、配置设备,硬件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李迎新说。然而对于基层来说,更需要补齐的是医疗水平落后的短板。

  2016年起,湟源县大刀阔斧地向“看病难、看病贵”动刀,以县人民医院为核心,联合全县10所乡镇卫生院和128所村卫生室成立起县域医共体,以县促乡、以乡带村、三级互动,真正要带“活”基层的医疗机构。

  “我们加强县乡村一体化建设,实行标准建设、药品集中采购、绩效考核、人员培训管理、信息化等七统一,监督管理自上而下更加规范,根据分院实际需求,精准制定帮扶计划,内联力度更实覆盖更广,真正帮助基层提升整体水平。”湟源县医共体总院院长党福林说。

  “院长,我们日月分院距离县城30多公里,国道上车祸多、外伤多,可分院连片子都拍不了,把病人送到县上治又怕延误了治疗。现在急需把急诊科和放射科建立起来。”2017年,湟源县医共体日月分院院长杨文明直爽地向总院提出分院的发展需要。

  相较于过去松散型的帮扶,如今,紧密型的帮扶就是要做到“有求必应”。在总院的支持下,日月分院迅速建立起了急诊科和放射科,不仅配备了救护车和放射设备,总院也派人手把手进行技术指导。在这样“给力”的支持下,全县10个乡镇卫生院全部建立了急诊科,日月分院和大华分院在短短2年时间里还建立了眼科、口腔科、妇科、胃镜室和中医理疗科等。群众基本就医需求得到了满足,基层卫生院也开始忙活了起来。

  “我们分院现在开展了10项新技术新业务,在我们这里看眼镶牙做理疗,不仅方便,而且诊疗费用比大医院便宜了30%。现在65岁以上老人体检这样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也能就地解决,真正方便了群众就医。”大华分院院长李迎新说。

  如今,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远程会诊已经实现了全县覆盖,总院主要科室可以直接和分院24小时远程会诊,看疑难杂症只用“信息跑路”,还可以邀请总院专家来分院坐诊治疗,基层大夫们有了更多学习和提升的空间,基层群众也能享受到更多优质医疗。

  近年来,湟源县医共体总院向基层下派专家695人次,教学查房800余次,疑难病例讨论61例,继续教育1465人次,帮扶建成9个重点科室,分院就诊人数上升了14.3%。“下一步,我们要更加完善信息化建设,并打算让总院的优秀大夫到基层卫生院挂职常驻,面对面把基层卫生院带起来,让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早日实现。”党福林说。

  “外联”支援让县级医院“强”起来

  在湟源县医共体总院的手术室里,来自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心血管科主任丁彦春正在指导本地大夫实施心脏手术。过去,要做心脏支架这样高难度的手术,必须要去费用不菲的省城大医院。现在不出县就能治大病,湟源县开创了省内二级医院的先河。

  作为湟源县内医疗水平最高的医院,湟源县人民医院承担着全县13万群众的医疗任务。成立医共体后,湟源县医共体总院更要练好“内功”,才能辐射带动整个医共体水平全面提升。

  如何当好领头羊?总院决定借外力促进成长。

  “针对湟源县的区位特点和发展需要,突出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医疗帮扶特点,我们着力挖潜借势打造湟源医疗特色,增强核心总院的整体实力。”湟源县医共体总院副院长黄炯说。湟源县医共体总院与南京六合区、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等省外医院结成帮扶对子,在人才培养、科室建设等方面全面合作,通过“引进来、走出去”,使湟源本地的医疗水平大幅提升。

  “省外专家来总院帮扶都要带着任务、带着考核,不是走马观花,而要雁过留痕,真正给高原留下价值。”黄烱说。如今,总院一年四季都有省外专家建科室带队伍,而且让专家通过医共体机制下到基层去巡回坐诊帮扶,用实用活宝贵的专家资源。

  “我的父辈就是村医,我也干了大半辈子村医,可是能在家门口跟着省外专家学习技术,以前想都没想过。”今年,大华镇池汉新村社区卫生中心的村医芦少义等人,跟着南京的专家学习了针灸、推拿等中医技术。现在到社区卫生中心拔火罐、做按摩,成为这里异地搬迁村民们的新福利。

  如今,总院通过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引进了20名专业紧缺人才留驻高原服务,同时也从医共体的各级医疗机构中选派了146名医务人员“走出去”进修。一帮帮到底,县村乡三级医务人员都有了提升的机会。

  针对湟源县地广人稀、人员分布涉及农牧区、立足进藏出川的独特区位以及国道交通流量大的实际,在成立医共体后,湟源县医共体总院积极申报省县共建创伤急救中心,同时指导各分院设立急诊科室,提高县域内的急救水平。

  “现在医共体内实时信息联通共享,利用远程会诊平台实现了分院院前急救和总院院内急救的有效衔接,总院分院一起联动,湟源县内的整个急救网络和水平更加强大了。”黄炯说。

  总院院长党福林说:“我们建成了6个省市重点学科,购置了DSA等高端设备,成功开了61项新技术,很多以前不能实施的手术都可以在县医院完成,填补了很多医疗技术空白。”随着帮扶下的健康扶贫“一卡通”项目的启用,医共体内的信息资源将实现互通互认、共享互联,医共体内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程序得到优化,精准扶贫与医疗信息化高度融合,也将开启医共体扶贫新模式。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猜你喜欢

点击: